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教育理论论文   基础教育论文   中等教育论文   高等教育论文   职业教育论文   心理学论文   学科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   教学管理
 德育管理   体育论文   地理论文   教育期刊
怪诞外衣下的亲情
【摘 要】电影《大鱼》是由蒂姆·伯顿执导的奇幻剧情片,它以童话般的故事穿插讲述了一段传奇的人生经历,展现了矛盾的父子亲情。其独特的叙事角度带给观众新奇的观影体验,情节中多次运用的隐喻手法给人启示良多。本文将运用精神分析的观点,由几个角度对这部作品中的人物角色进行分析,最后结合导演的童年经历,寻找艺术创作的根源。
  【关键词】蒂姆·伯顿;《大鱼》;精神分析;无意识;父子关系
  《大鱼》是好莱坞怪才导演蒂姆·伯顿于2003年执导的一部影片,延续他一贯黑色怪诞的哥特风格来讲述非同寻常的亲情故事。这部影片曾获得第76届奥斯卡金像奖(2004)与第61届金球奖(2004)的三项提名,在描绘家庭亲情题材的众多电影中位列前茅。
  一部成功的电影必然离不开一位才华横溢的导演与一个优秀剧本。《大鱼》改编自丹尼尔·华莱士1998年的同名畅销小说,讲述了一位喜欢讲故事的父亲与对此难以认同的儿子多年矛盾的存在与化解。父亲爱德华总爱讲述自己传奇的人生故事,那些经历惊险刺激、非同一般,几乎所有人都会被他吸引,除了儿子威尔。威尔是听着这些故事长大的,起初也对它们非常着迷。但随着年龄渐长,威尔对父亲反复讲述的故事已不再相信甚至厌烦,父子之间隔阂疏离,最后在婚礼上矛盾爆发。婚后威尔与妻子定居异地,与父亲鲜有联络。直至三年后父亲病危,威尔回归家乡,重新了解父亲的为人与经历,也理解了父亲苦心,最终冰释前嫌。这部影片非常适合以精神分析的视角解读,一方面,影片人物的言行举止在精神分析理论中能得到合理的解释;另一方面,借由这部影片可以一窥导演内心,为理解其怪诞特异的创作风格找到出路。wWw.11665.cOm
  一、父亲的夸夸其谈与防御机制
  父亲爱德华日复一日讲述他的故事,虽然得到了多数人的欢迎与妻子的理解,但这似乎有悖于常情,毕竟生活中很少有人总是把幻想的故事挂在嘴边。这种反常行为可以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决定论来解释。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任何看似偶然的行动都具有特定的动机和缘由。换句话说,就是因果论,无原因的结果是不存在的。更具体地说,成人行动的动机是由他幼时的经历早已决定了的。” 知道了这一点,再联系故事中对父亲成长经历的描述,便不难解释父亲这旺盛倾诉欲的原因所在了。
  爱德华有一个并不幸福的童年,他身材瘦小,与继父生活在一个陌生的小镇。陌生的环境和缺失的亲情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不难想象小爱德华心里的孤独和怯懦。当他和小伙伴们趁深夜去探索“女巫”的秘密时,别人都有和自己搭腔的伙伴,只有他自己落单,被女巫抓住。这是爱德华的幻想,也是他童年的梦魇。不幸的童年无疑给爱德华带来了巨大的痛苦,爱德华想要隐藏、逃避这种痛苦,更想要自己的孩子快乐、幸福、无忧无虑。只是生活处处充满了遗憾,怎样才能守护儿子的幸福呢?爱德华选择编织一个个精彩的故事,让儿子从小就生活在正能量里。这出于对儿子的爱,更是因为对自己不幸童年的恐惧。
  在弗洛伊德看来,人的精神世界由意识、前意识与无意识构成,无意识中包含了很多引起羞耻或负罪等不愉快情感的本能与欲望,而这些东西在意识里会引起焦虑,因此会被压抑在无意识里。然而本能的冲动是难以遏制的,它们会经过伪装以另外的形式反映到意识中去。
  成年后曲折的谋生经历在父亲爱德华的口中娓娓道来,简直就是一个充满刺激的有趣冒险:离开家乡的途中,他与身高三米的巨人为伍、马戏团老板竟然是月圆之夜会变身的狼人、在敌军他碰到了美丽的连体姐妹并在她们帮助下顺利回国……这是多么美丽的童话啊!影片临近尾声时,我们看到,那些曾经出现在爱德华的传奇经历中的人物都来参加了他的葬礼,个子稍高的巨人、并非连体的双胞胎姐妹……
  看来那些经历确实存在,只是爱德华将他遇见的每一个人、经过的每一件事都看作是非凡的旅程,将庸常也曲折的日常生活进行了童话般的美化,使这一切立刻变得无比鲜活。人生中总不免会发生打破心理宁静的内在或外在事件,这时,自我为了驱除焦虑与恢复心理平衡就会做一些努力,这便是心理的防御机制。爱德华拥有孤独的童年与坎坷的成年,这些不愉快的经历是他不愿回想的,把不愉快的经历与负面情感压抑在无意识里,让它们以另外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便是父亲的童话。
  二、父子矛盾冲突的精神分析解释
  精神分析理

常以“阉割焦虑”、“俄狄浦斯情结”等概念来描述父子之间微妙的心理关系。弗洛伊德认为造成父子矛盾冲突的主要原因是力比多,也就是性本能的冲动。在男孩成长过程中,母亲是他接触的第一个异性,自然而然会萌生出对母亲的爱恋,但父亲是母亲的占有者,也是这个家庭的绝对权威,这就导致孩童年幼时隐藏的仇父心理,极端案例有如希腊神话中的俄狄普斯,对母亲的爱恋导致他成年后弑父娶母。这部影片虽对俄狄普斯情结着墨不多,但仍可以寻到些许踪迹。成年的儿子威尔虽然与父亲爆发矛盾,但对母亲却并未疏远;威尔的妻子与母亲正是同一类女性,温柔、知性又独立,总是在他与父亲的僵硬关系中打圆场。
  “弗洛伊德将俄狄普斯情结转化为对人的成长的描述,人总是一开始憎恨父亲,进而被父亲训诫、教导,从而实现对父亲的认同。也就是说,人的成长过程是从本我到自我到超我的逐步实现过程。俄狄普斯情结是这样,代际冲突、尤其是父子代际冲突更是这样。”年幼的威尔曾一度迷恋父亲的童话,在临睡前总要听一段;当与一群小伙伴露营时,与他们一起听父亲讲故事。这时的父亲在儿子眼中是英雄式的人物,是儿子模仿的榜样和值得向别人炫耀的骄傲。这一时期儿子认同父亲,父子关系是和谐而且稳固的。
  随着威尔年龄渐长,自我意识逐渐觉醒,开始对世界有更多个人思考和表达的欲望。此时,父亲的权威形象就成为儿子自我发展道路上的阻碍,表现在影片中每当家人朋友相处时,父亲总是夸夸其谈,威尔逐渐不满父亲无论何时总是主角,夺取了自己应有的受关注机会。这种情绪反映到意识层面,即投射为对父亲所讲述故事的不耐与厌烦,但迫于父亲的权威,这种情绪还是被压抑着。 多年后威尔终于在婚礼上爆发出矛盾,父子关系置于破裂。威尔搬离到另一城市,与妻子开始新的生活,也逐渐摆脱了父亲权威压抑的阴影。三年后的一天,威尔得知父亲病重,在妻子的劝解下决定放下心结。在这一阶段,父子地位已经悄然发生改变,父亲老了,儿子大了,父亲需要儿子的照顾,儿子不再惧怕父亲权威,反而替代父亲处在这段关系的主导地位,所以矛盾消解也只是时间问题。
  回家后,种种机缘促使儿子亲身去了解故事真相,更深刻的理解父亲为人,也明白了父亲不断编织童话的原因:现实是平淡甚至残酷的,经历过的人才会懂得享受精彩的故事也是一种幸福。故事到此,威尔对父亲重新确立了认同,父子矛盾归于平和。多年后,威尔也效仿父亲,对自己的孩子讲述爷爷的童话故事。这便是父亲对儿子成长的影响,在无意识中埋下种子,让儿子的人格发展与思维方式都与父母趋于同一。
  三、蒂姆·伯顿童年经历与电影创作
  《大鱼》是蒂姆·伯顿首部表现父子亲情的影片。2000年,蒂姆·伯顿的父亲去世了,尽管自己与父亲并不亲近,但血缘亲情永远是一种特殊的联系,父亲的去世对他产生了极大的触动。《大鱼》开拍这一年,蒂姆·伯顿自己的孩子即将出世,新的生命促使他对父子关系再一次进行思考。在这种情境下,《大鱼》以明快中稍带阴暗、奇特中展现温情的方式诞生了。在这一程度上,《大鱼》也是导演本人意志与情感的反映,对电影的感悟是理解导演的直接途径。
  蒂姆·伯顿的童年没能拥有父母的陪伴,长久地孤独自处使他不善与人交流。少年时期他与祖父母一起生活,青春期的叛逆与隔代相处的障碍也使他们甚少交流。自小便缺乏家庭温暖的蒂姆·伯顿最喜欢的消遣方式便是绘画与看电影。早期经历对蒂姆·伯顿的影响是巨大的,成年后他涉足动画片行业,后来转战导演制片,拍摄了为人熟知的《剪刀手爱德华》、《查理与巧克力工厂》等影片。他的创作风格始终是怪诞、阴暗、孤独但又温情的哥特风格,一如幼时的独自幻想。
  “由于意识对无意识的压迫与控制,使之只能通过伪装或象征,以另一番面貌出现,而神秘的无意识最强有力的内部能量就是那种生物性的生生不息、源源不断、难以控制的性本能‘力比多’。这种发自于本能的欲望和冲动往往会遭到外界的阻力和束缚,被排挤、囚禁在无意识深处,从而无法得到实现。”为了使自己的内心世界获得平静,蒂姆·伯顿选择了在电影创作中宣泄自己的情感。这就是弗洛伊德所说的升华,“把为社会所不容的冲动和欲望的能量用于为社会所允许的活动中,尤其是创造性的工作中,这是最健康的防御机制。”就如同为拦阻洪水修筑的堤坝用来水力发

电一样,蒂姆·伯顿将自我压抑的能量转化为电影创作源源不断的灵感。也许是受童年经历的影响,他的电影总是充斥着幽暗的色彩、怪异的情节、幻想中的人物和温情的结局。看完他的作品,心里总有感觉,在蒂姆·伯顿冷酷不羁的外表下和幽暗怪诞的电影风格中,实则是一颗纯净如小男孩般的心灵。
  弗洛伊德称,“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有较大的主动性。首先,他知道如何去加工他的白日梦,从而使之失去令人刺耳的带有个人印记的声音,为别人提供欣赏的可能性;他也知道如何有效的掩饰它们,以使它们那受到压抑的源泉的起源不受察觉。此外,他拥有处理他所独有的材料使之忠实地表达他的幻想中的观念的非凡能力。”在《大鱼》中父子关系的冰冷一如童年时蒂姆·伯顿缺失的父爱,而当父亲病重,儿子仍能感受到血脉相连回到父亲身边。这正是蒂姆·伯顿在现实中所不能及的,父亲已逝,领悟到这种道理的伯顿再也没有机会弥合父子矛盾,只能把这种愿望化作电影结局的圆满。因此,《大鱼》的创作是蒂姆·伯顿内心欲望的宣泄,是他的幻想在现实世界的重现,导演本人也从这种创作活动中得到宣泄的快感。
  四、小结
  电影艺术自诞生起就与精神分析结下不解之缘。1985年,法国卢米埃尔兄弟首次在巴黎放映了电影,弗洛伊德也在同年出版了标志精神分析诞生的《歇斯底里研究》。精神分析理论为电影创作和文艺批评开辟了广阔的领域和视角,也为普通大众更好的理解电影艺术提供了借鉴。就像《大鱼》中所力图表现的那样,不仅是导演丰富的想象与超人的才华,也不仅是先进科技所带来的舒适观影体验,更是大银幕背后那隐匿于日常生活中最深沉、最平凡却最奇妙的爱。
  【参考文献】
  [1]韩武石.寻找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与经典案例[m].科学出版社,2010.
  [2]魏巍.摭谈精神分析心理学视阈下的父子代际冲突——以《背影》为例[j].文学界(理论版),2012(8).
  [3]林静.黑暗童话中的精灵[d].南京师范大学,2006.
  [4]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高觉敷,译.商务印书馆,1984
  • 上一个教育论文:
  • 下一个教育论文:
  •  作者:佚名 [标签: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没有相关教育论文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