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教育理论论文   基础教育论文   中等教育论文   高等教育论文   职业教育论文   心理学论文   学科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   教学管理
 德育管理   体育论文   地理论文   教育期刊
李渔“宜”论造物设计观探微
摘要:李渔是我国明末清初著名的文人造物设计家。他关于造物设计的思想大皆收录在其《闲情偶寄》中。其以“宜”为核心而展开的重要造物设计思想,称之为“宜”论造物设计观。这种“宜”论造物设计观的多元向度主要表现在造物设计之适用、造物设计之节俭以及造物设计之审美等三个方面,集中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美学观念和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李渔的“宜”论造物设计观在当今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以污染环境和浪费资源为代价的浮躁而缺乏和谐观念的设计风潮中,具有引人深思、发人深省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工艺关术;李渔;“宜”论;造物设计观;以人为本;天人舍一
  中图分类号:j50 文献标识码:a
  李渔是我国明末清初著名的文人造物设计家。他关于造物设计的思想大皆收录在其晚年所著的集大成之作,同时也是其平生自认得意之作《闲情偶寄》中。综观李渔的《闲情偶寄》,不难发现,李渔凡言居室、器玩之物设计时处处标举“宜”,论女性服饰装扮时也时时倡言“宜”。
  所谓“宜”,多见于古代典籍中,如《礼记·王制》云:“天子将出,类乎上帝,宜乎社,造乎祢。”其中《礼记·王制·正义》对“宜”即解释道:“云‘宜’者,令诛伐得宜,亦随其宜而告也。”《尔雅·释天》日:“起大事,动大众,必先有事乎社,而后出,谓之宜。”孙炎注解“谓之宜”为“求便宜也”。由此可知,古代“宜”开始是作为一种祭祀名,再逐渐引申为一般意义的“适宜”之“宜”。
  作为“适宜”之义的“宜”在《闲情偶寄》中便多次出现,成为李渔言说其造物设计思想的一个核心概念。wWW.11665.cOM李渔的这种以“宜”为核心而展开的重要造物设计思想,我们称之为“宜”论造物设计观。那么,李渔的“宜”论造物设计观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其美学内涵为何?其造物设计理论有何当代意义?本文试图就以上问题略抒己见。
  一、李渔“宜”论造物设计观的多元向度
  李渔的造物设计思想中既表现了作为设计家巧夺天工并融造化人工为一炉的巧思匠心,也流露出江南文人寄情山水欲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雅适情怀,这种儒道互补的心灵境界和流衍不息的好生之德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李渔“宜”论造物设计观多元相济并存的思想向度。总体而言,李渔“宜”论造物设计观的多元向度主要表现在造物设计之适用、造物设计之节俭以及造物设计之审美等三个方面。
  1.造物设计适用论
  毋庸置疑,追求物的适用性是一切造物设计的第一要义。古语云:“天覆地载,莫贵于人”,人是万物的尺度,但凡造化人工皆当首求人与物之安。换言之,适用性当是一切造物设计实践必须首先遵循的原则之一。李渔在《闲情偶寄》之“居室部·房舍第一”中开篇即言:“人之不能无屋,犹体之不能无衣。衣贵夏凉冬燠,房舍亦然。”凡人居处之房屋,如同已身所穿之衣服,不论精粗贵贱,重要的是夏天穿着要凉爽,冬天穿着要暖和。正因为如此,李渔亦进一步认为“‘堂高数仞,榱题数尺’,壮则壮矣,然宜于夏而不宜于冬”。在他看来,堂高檐宽的大屋虽然外表豪华壮丽,却只适宜在夏天居住而不适宜在寒冷的冬天居住。此处的“宜”意即适宜、适用。李渔将所造之物对于人的适用性升华到了造物设计第一要义的位置,足见其对于造物设计内涵的准确认识和深切体悟。而李渔以“宜”为核心的造物设计思想即由此生发并一超直入物我相宜相济相生的新境界,从而奠定了传统造物设计观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的新格局。
  李渔不但在理论上主张造物设计从适用性出发,而且还将这一主张贯彻在其造物设计实践之中。譬如,在设计窗栏时,李渔首要考虑的则是窗棂栏杆的坚固性,认为“制体宜坚”,先待材质坚固方论其工拙。又如,在设计墙壁时,李渔强调墙壁“宜坚”,因为墙壁坚固是整个房屋坚固的基础。在此,“宜”之涵义有两重,一方面是作为设计的对象应当依其适宜之性;另一方面是所设计出来的成品应当适宜于鉴赏者或使用者的心态,此两方面的意义皆体现了李渔深得造物设计之义理。
  然而,一物有一物之性,一事有一事之理,只有顺其性理,方能使设计制作出来的器物具有适用性。既然窗栏“制体宜坚”,那么如何使其坚呢?对此,李渔提倡“宜简不宜繁,宜自然不宜雕斫”。因为在他的造物设计观念里,“凡事物之理,简斯可继,顺其性者必坚,戕其体者易坏”。
  就木器而言,要顺

性,就必须合榫使就;就山石而言,虽然其美俱在透、漏、瘦,但“透、瘦二字在在宜然,漏则不应太甚”,否则与石性相悖,何谈相宜?何谓“宜然”?即山石之设计与其外环境相得益彰,甚至相映成趣;如此方契合鉴赏者之心!由此可见,为了顺其物性并适人心,李渔强调设计造物的尺度要把握得当。
  此外,在物性与物性的相合关系上,李渔也透露出“宜”的思想。他说:“贮茗之瓶,止宜用锡。”因为用锡作瓶,“茗”的气味不溢泄,而其他的磁铜等器,其性不与“茗”相合。对于用来插花的瓷瓶之胆,李渔认为“宜用锡”,因为用锡则不会散发腥味。
  李渔不仅遵循物性,还重视事理,即设计造物的事理逻辑。在言及园亭的营造时,李渔提出“因地制宜,不拘成见,一榱一桷,必令出自己裁”的观点。在谈及房舍的高低起伏之势时,李渔突出“因地制宜之法”,即“高者造屋,卑者建楼,一法也;卑处叠石为山,高处浚水为池,二法也。又有因其高而愈高之,竖阁磊峰于峻坡之上;因其卑而愈卑之,穿塘凿井于下湿之区”。而对于房屋的窗柱设计,李渔提出“虚实相半。长短得宜”的原则,因为“柱不宜长,长为招雨之媒;窗不宜多,多为匿风之薮”。
  在顺从物性与事理的同时,李渔还考虑依循人的心理需求。在人的身材与所着衣装的大小比例关系上,李渔明确地指出要“相体裁衣”,其目的是为了达到衣与人相称的效果。针对富贵者欲显其身份、地位及富裕却不顾房屋是否与自己相宜而喜好建造高堂大屋的风尚,李渔以批判的眼光表达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即认为“夫房舍与人,欲其相称”。而“相称”其实就是“宜”论最为明显的体现。
  由上述可知,无论是“制体宜坚”的原则,还是为了顺其性而不戕其体而提出的“宜简不宜繁,宜自然不宜雕斫”的观点,无论是“因地制宜之法”,还是“相体裁衣”、“房舍与人,欲其相称”的思想,都或暗或明、或隐或显地表明李渔是从造物设计的适用性角度来言说其“宜”的造物设计思想的。这显然是其“宜”论造物设计观的核心向度。   2.造物设计节俭论
  当设计制造的器物以其适用性满足了人的基本使用需求外,造物设计家还需考虑物的经济节俭问题。诚如其言:“盖缘身处极贫之地,知物力之最艰,谬谓天下之贫皆同于我,我所不欲,勿施于人”,李渔对造物设计过程中材料、工艺流程、工时等所费多寡是非常计较的。为此,在这一向度上,李渔也时常闪烁着“宜”论的思想光芒。
  在材料的运用上,李渔提出“用之得宜”的原则。在李渔看来,只要合理运用材料、巧用材料,即使是普通、廉价之物,“其价值反在参苓之上”。正如其所提倡的,李渔在进行具体的造物设计时,就曾利用木板、青砖、枯枝、山石、纸笺、碎瓦、竹子、木柴等普通、廉价之物完成众多令人抵掌叫绝的设计。例如,李渔所津津乐道的“梅窗”,便是他取斋头淹死的榴、橙枯木数茎设计而成的天然之窗。
  不仅如此,在工艺流程及工时上,李渔认为工艺流程的繁简、工时的多寡等都要严格控制,否则就会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在房屋地面的装饰上,李渔提倡用三合土铺地,因为这样“筑之极坚,使完好如石,最为丰俭得宜”。在女墙的建筑设计上,李渔批评自顶及脚皆砌花纹的做法,因为他认为其不只是极险,还大费人工,从而主张“丰俭得宜,有利无害之法”。而对于当时苏州流行的兼具十幅与八幅两种形制的“百裥裙”,李渔建议在外穿十幅,在家穿八幅,这样就“得丰俭之宜矣”。
  李渔融合自己的人生体验阐述造物设计要经济节俭时,处处紧扣一个“宜”字,从而提出“用之得宜”、“丰俭得宜”或“丰俭之宜”的原则或观念,给人以强烈的生活朴实感。就此一向度而言,也较为集中体现了李渔的“宜”论造物设计观。
  3.造物设计审美论
  作为文人造物设计家,李渔在造物设计实践中会无意识地流露出人文主义的情怀,以一己之审美情趣及艺术涵养来评判或提升造物设计的美学标准。为此,在环境设计、室内装饰与陈设以及妇女服饰装扮的审美评介上,李渔多处运用“宜”论,鲜明而具体地体现了其“宜”论造物设计观。
  在环境的设计上,李渔讲究诗情,注重画意,对意境的营造可谓苦心孤诣。李渔为了借景而设计的便面窗,四面皆实,独虚其中,用于游船之中,“坐于其中,则两岸之湖光山色、寺观浮屠、云烟竹树,以及往来之樵人牧竖、醉翁游女,

连人带马尽人便面之中,作我天然图画”,不但娱己,还可娱人。通过这一便面窗,人与自然相映成趣,融为一体。此处,李渔在字里行间隐隐流露出的“虚实相宜”思想与传统书法艺术中所谓“疏处可走马,密处不透风”的虚实意境实有异曲同工之妙。
  如果说“虚实相宜”的思想在李渔的便面窗设计中隐而不显,那么在其处理房舍的“向背”问题时则显露无疑。李渔说:“屋以面南为正向。然不可必得,则面北者宜虚其后,以受南薰;面东者虚右,面西者虚左,亦尤是也。如东西北皆无余地,则开窗借天以补之。”这种虚实相宜的设计方法,不仅给人的生活带来了便利、舒适,同时还使得房屋的内外环境在时空幻化上多添了一层意趣。
  关于掇山垒石,李渔在“居室部·山石第五”篇中开门见山地指出:“一花一石,位置得宜,主人神情已见乎此矣”。在这里,“位置”一词似就具体掇山垒石这一艺术创作活动而言;其“得宜”则指恰到好处,亦包括掇山垒石的分寸感与技巧。李渔认为,一花一石必须安置得当,这样才能恰到好处地表现人的情思与性灵。在李渔眼里,山、石已不再是毫无生气的自然物,而是融入了造物者神情与性灵的有灵之物。在此,外界的物质世界与人的精神世界相互融通,合为一体,其意境自在其中矣。
  在室内装饰方面,李渔也可谓用心经营。关于厅壁的装饰,李渔主张“不宜太素,亦忌太华。名人尺幅自不可少,但须浓淡得宜,错综有致”。对于书房壁的设计,李渔强调“最宜潇洒”。在蕉叶联的设计上,为了达到惟妙惟肖的艺术效果,李渔建议“蕉色宜绿,筋色宜黑,字则宜填石黄”。在李渔所述设计方案中,著一“宜”字,境界全出矣。
  室内陈设可以说是明末清初文人十分重视的一门艺术,因为它关涉到文人的情怀意趣。而作为文人造物设计家的李渔也不例外。在室内器物的陈设上,李渔均有其独到的见解。他说:“位置器玩,与位置人才,同一理也。设官授职者,期于人地相宜;安器置物者,务在纵横得当。……他如方圆曲直,齐整参差,皆有就地立局之方,因时制宜之法。”在李渔看来,器物的安置要纵横得当,因时制宜。
  为了进一步表明其意,李渔极力地反对器物八字形、四方形、梅花体等排偶陈设之法,提倡“与时变化,就地权宜”的当行之法,如“宜作品字格”、“宜作心字及火字格”等。对于心字或火字格的摆列之法,为了获得参差错落的艺术效果,李渔强调“宜疏密断连,不得均匀配合”。
  此外,在妇女服饰装扮的审美论述上,李渔也时时显露其“宜”论设计思想。在“声容部·治服第三·首饰”篇中,关于丽人晨起簪花,李渔倡导随其所好,“喜红则红,爱紫则紫,随性插戴,自然合宜”,于是人与花之间达到了“两相欢”的效果。而“两相欢”则是“宜”的具体表现。对于妇女的头饰簪,李渔觉得其颜色“宜浅不宜深”,其形体“宜结实自然,不宜玲珑雕斫”,因为这不但能彰显妇女发黑,还能增添妇女的靓丽容颜。
  在“声容部-治服第三·衣衫”篇中,对于妇女之衣,李渔主张“不贵精而贵洁,不贵丽而贵雅,不贵与家相称,而贵与貌相宜”。而衣服如何与貌相宜呢?李渔继而说明:“面颜近白者,衣色可深可浅;其近黑者,则不宜浅而独宜深,浅则愈彰其黑矣。肌肤近腻者,衣服可精可粗;其近糙者,则不宜精而独宜粗,精则愈形其糙矣。”至于妇女下体之服,李渔则认为“宜淡不宜浓,宜纯不宜杂”。在此,李渔几乎处处强调一“宜”字,淋漓尽致地彰显了其“宜”论造物设计思想。
  二、李渔“宜”论造物设计观的美学内涵
  从一般意义上说,造物设计是一种关涉人的活动,是一种“为人”和“人为”的具有社会性的创造活动。“为人”是自造物设计之目的来说的,体现了造物设计行为的目的性;而“人为”则是就造物设计之过程而言的,体现了造物设计行为中人的主体性。  自造物设计之目的来说,李渔在造物设计之适用、造物设计之节俭及造物设计之审美三个向度上所建立起来的“宜”论造物设计观,其最终的旨归不在别处,而在于人。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说,李渔的“宜”论造物设计观是一种“以人为本”的造物设计思想。
  然而,由于李渔生活在“一个由礼教道学权威及传统所构成的社会逐渐转变为着重个体生命、情欲和现实生活世界取向的时代”,并受到明代中叶以降社会上所掀起的追求个性解放、心灵自由的民主思想影响,这种

“以人为本”的造物设计思想出现了有别于传统的以人为中心的实用主义造物设计思想的新特点。换言之,李渔的这种“以人为本”的造物设计思想有着新的突破。其突破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关注的对象不是抽象的大一统之人,而是具体的实实在在的个体,尤其是像李渔这样有着人文理想与情怀的“失意”文人。
  其二,对个体的特性及实际生活需要所采取的态度不是忽视,而是关怀与重视。例如,对于丽人清晨起来往头上插花,李渔提倡随其所性,“喜红则红,爱紫则紫,随性插戴,自然合宜”;为了蔽风、隔蚊,李渔提出“帐宜加锁”。
  其三,设计的器物不是单方面地满足“人”的“物需”,而是要充分地考虑满足“人”的复杂多样的需求,尤其是精神需求。譬如,为了满足人们经济节俭的需求,李渔提出“用之得宜”、“丰俭得宜”的原则或观念;为了表现人的意趣及精神风貌,李渔主张掇山垒石要“一花一石,位置得宜”。
  其四,在处理设计与“人”的“生活”的关系上,不是将其隔离,而是将其紧密相连。如:关于房舍大小的设计,李渔摒弃主人的身份地位、富裕等外在条件,提出“房舍与人,欲其相称”;关于妇人之衣的装扮,李渔认为“不贵与家相称,而贵与貌相宜”,即与人相称。
  而以上四个层面,用一位研究者的话来说,就是在日常生活及其环境中注入艺术、文化的审美内涵,在物质享受的同时,追求精神的享受,创造一种既符合适用需要,又适于消闲遣兴、怡情养性,充满逸趣幽韵的生活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李渔的“宜”论造物设计观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思想,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就是“人类中心主义”。
  就造物设计之过程而言,李渔以“宜”为核心而展开的造物设计思想如“宜简不宜繁,宜自然不宜雕斫”、“因地制宜”、“丰俭得宜”、“虚实相宜”、“浓淡得宜”、“自然合宜”、“宜结实自然,不宜玲珑雕斫”等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欲达到一种妙肖自然的理想境界,用李渔自己的话来说,则是“人工渐去,而天巧自呈”。
  而这种境界实质上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宜,相与为一的境界,简言之就是“天人合一”的天地境界。换言之,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李渔追求的是二者的相宜和谐,即“天人合一”。这正如我国著名学者陈望衡所言:“李渔把天地之大美的造化看作是美的最高形式,肯定人与造化神游合一是美的真谛所在,并把造化视之为古今第一才人,应该说是个卓异的美学见解。”
  三、李渔“宜”论造物设计观的理论意义
  将“宜”运用于对造物设计问题的论述并非最早出现于李渔的《闲情偶寄》中。早在《考工记》中就有“审曲面势,以饬五材”的观点,即考察审视材料的外在特征(如曲直等)与内部特性,来整治金(铜)、木、皮、玉、土等五种材料。虽然其没有直接提到“宜”,却隐含着与物性相宜的思想。纵观我国古代造物设计思想史,有不少典籍曾以“宜”论述过造物设计问题,如《淮南鸿烈》就说:“故古之为车也,漆者不画,凿者不斫,工无二伎,土不兼官,各守其职,不得相奸,人得其宜,物得其安,是以器械不苦,而职事不熳”,“因时变而制适宜”。从此一层面言,李渔的“宜”论造物设计观可视为对传统造物设计思想的继承或延伸。但是,李渔以“宜”为核心来展开自己的造物设计思想,其涉及的层面之多,领域之广,却是前无古人的,换言之,他是有开风气之先之功的。
  如前所述,李渔从造物设计之适用、造物设计之节俭与造物设计之审美三个向度来言说的“宜”论造物设计观其最终的旨归在于人,在于实实在在的个体,其关怀与重视的是个体的特性、实际生活需要以及复杂多样的需求,回归到了个体的现实生活中,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美学观念。与此同时,李渔的“宜”论造物设计观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追求二者的和谐共生,融合无间,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这种闪烁着近代人文主义光辉的以人为本的美学观念和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无疑是李渔“宜”论造物设计观的进步所在。
  李渔作为明末清初的文人造物设计家,以艺术的眼光审视生活,以诗意的设计美化生活,将自己的意趣、精神追求与世俗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俗中求雅,在雅中趋俗,从而构建了一种艺术化的生活方式,引领着人们向诗意的生活迈进。可以说,李渔的“宜”论造物设计观在当今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以污染环境和

浪费资源为代价的浮躁而缺乏和谐观念的设计风潮中,是具有引人深思、发人深省的意义的。
  (责任编辑:徐智本)
  • 上一个教育论文:
  • 下一个教育论文:
  •  作者:佚名 [标签: 李渔 物探 李渔 物探 李渔 李渔 李渔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没有相关教育论文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