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教育理论论文   基础教育论文   中等教育论文   高等教育论文   职业教育论文   心理学论文   学科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   教学管理
 德育管理   体育论文   地理论文   教育期刊
艺术院校民乐表演教育如何面对社会运用价值的检验
摘要:自20世纪20年代刘天华在高校创办民乐系以来,经过近百年的发展,我国的民族器乐教学已形成体系,培养出大量的优秀人才。然而,随着全国民族器乐演奏与创作的迅速发展,艺术院校民乐表演教育如何经得起当今社会运用价值的检验将会面临新的挑战。本文将对艺术院校民乐表演教育如何满足社会需求進行研究,建议其教学模式紧紧围绕基本教育目标,针对传统教育模式的缺失与不足探索改革途径,通过加强教材建设、优化课程设置、创新教学形式、拓展实践项目等具体措施,对接教育产品与就业市场的轨道,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和综合发展潜能,为艺术院校民乐表演教育适应社会运用价值检验的探索尽微薄之力。
  关键词:民乐表演;艺术教育;社会运用价值;教材建设;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j802 文献标识码:a
  在中国文化领域面临西风席卷的大环境中,中国民族器乐正艰难地行進在文化“全球化”与“多元化”之间,呈现出复杂的生存状态。因此,艺术院校民乐表演教育需针对学生就业需求,不断变革教育模式,使其教育产品以其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及专业实力,顺应时代特征,应对社会运用价值的检验。
  一、艺术院校民乐表演教育的基本目标
  艺术院校民乐表演专业本科生入校时正逢青春年少,精力充沛,由于音乐基础厚实,专业水平较高,充满自信,且乐于接受新的知识信息,对自身发展目标有明确规划。因此,艺术院校需针对其特点,加强专业教学的针对性和特色培养,因材施教,实现艺术院校民乐表演教育专业优势雄厚、文凭含金量高的基本教学目标。
  艺术院校民乐表演教育实为整个民乐艺术行业之源头,建设多层面的教学模式,有利于精英人才与实用人才两种培养目标的实现。wwW.11665.cOm
  1.精英人才的培养
  精英人才的教育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民乐演奏人才、具有科学研究和艺术院校专业音乐教学能力的高等教育专门人才。
  培养此类人才,须充分挖掘其自身肌理条件的潜能,培养优秀的音乐审美品质,使其敢于挑战国家级、高水平艺术比赛且有望收获,同时提升其对自身的学习成果总结、研究的能力,为艺术院校民乐表演教育后备力量做积累。
  2.实用人才的培养
  实用人才的教育目标是:培养高水平民乐演奏人才、具有独立从事专业活动和创新精神的专门艺术人才。
  培养此类人才,须注重其综合运用能力的提升,多融入职业性特征,突出针对性和特色优势。将最前沿的实践内容融人课堂教学,围绕实用型人才所需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个性品质進行培养,引导其走上成才必由之路。实用型创新人才除具备独奏、重奏、合奏能力外,还需具备乐队编配能力、小型作品创作能力,以及具有商业价值的组合表演能力。
  二、当今艺术院校民乐表演教育模式的缺失与不足
  1.对教育对象就业需求研究不够
  艺术院校民乐表演教育对大多数实用型人才的培养通常同归于少数精英人才的单一教学模式,使得技巧娴熟、表演欠佳的中上等学生因不能满足商演而难以实现专业对口的就业愿望,因为两届的评价体系不一致,所形成的教育与就业不能无缝对接的现象也是无法回避的。
  (1)多数本科生需面对的观众
  从当今民乐欣赏的社会需求来看,其受众面可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业内行家,他们需要欣赏的多为传统音乐或严肃音乐;第二层面是具有组织、经济、文化资源的业外中、上阶层,他们以愉悦身心为欣赏目的,期望欣赏具有新型器乐演奏形式的、通俗易懂的民乐作品;第三类是市民阶层,他们将民族器乐欣赏直接融入自娱自乐的生活之中。其中第二层面是最具有广泛性的民族器乐受众者,艺术院校民乐表演教育应当更多的围绕这一受众层面去研究如何满足其需求,進而为即将走上社会的毕业生能留住和培养一批又一批的民族器乐欣赏者做准备,使民族音乐有望更新拓展、后继有人。
  (2)多数本科生需掌握的新型表演手段
  笔者认为,当下“女子十二乐坊”等组合“多元化形态”虽有市场,但并非振兴民族器乐的终极目标,它是奋斗在演艺市场前沿阵地的业内人士,受艺术产品市场化趋势之影响,为满足民众日益提升的时代审美需求,所采取的探索型应急举措,由此而引发的不同声音——形式重于内涵,为全国的同行们提出了新的课题:中国的民族器乐表演如何在当代的文化语境中,构建符合民族审美

趣、具有时代感和高品位的新型器乐文化形式。那么艺术院校民乐教育者有必要了解、研究民乐演奏新型表演形式,构建符合器乐表演动作逻辑的身韵教材,使本科毕业生掌握新型的民乐表演手段,应对就业市场需求。
  (3)多数本科生急需的新型实践作品
  以新创力作带动表演综合水平的提高,是艺术院校民乐表演教育的重要手段。作为艺术院校民乐表演教育者,须多从当代普通民众对民乐族器乐新人、新作、新形式的期盼入手,跨学科整合实力,研创新作品,带动艺术实践水平的提升,以及在赛事活动中提高获奖机律,充分发挥艺术院校民乐表演教育对社会需求及影响的最大绩效。
  我国民族器乐历经中国传统音乐的形成期、新生期、整理期三个阶段以后,正通过新创作品中现代技法的引進、表演形式中姊妹艺术的介入、民乐演奏中西化技巧的渗透,不断调整服务意识,面向更广泛的人民大众,努力使作品的呈现形式向多元化拓展。
  中国民族器乐的总体发展,更期待创作繁荣的推动力。高校作为创作主力军之一,如果不能把高超的创作技巧服务于演艺市场的需求,更新民乐创作理念,尝试变革民乐创作程序,实为一种资源的浪费。
  2.演奏教学模式存在片面性
  对大部分选择社会就业的本科毕业生而言,其人才培养方案应以社会、市场需求为目标。由于长期缺乏具体的、不断追随社会就业新要求的配套教育措施,艺术高校民族器乐教育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演奏教学重技术轻技法
  从民族器乐演奏技术、技法来看,审美标准向西方偏移,大量照搬西洋小提琴演奏曲目,演奏技术固然得到提升,但忽略了民族乐器独韵丰富的特点,民族器乐演奏中最有味道,最具个性的、传统的、精华的、特色技法训练被淡化了,以至于拥有很高技巧的学生都无法称职地完成传统曲目和风格性很强的曲目演奏。  (2)课程设置重规范轻创新
  多年来,高校长期依靠国家下拨的丰厚的教育资金,依靠前辈创下的悠久校牌,其生存状态养尊处优,教育模式长期保持孤芳自赏、一成不变,与差额拨款、自给自足的演艺界相比多有体面,岂不知自身得到演艺界尊重多因潜藏着的羡慕意识,也没留意演艺界在艰难的、自给自足的困境中所积攒的生存能力多么可贵。外加扩招导致的教学任务的繁重,继而没有足够的精力留意自己所培养的、日后将有可能接受演艺界就业挑选的大批本科毕业生的出路问题,故而数年永远抱着单一的、陈旧的授课形式一教到底,完成课时便可交差,学生毕业能否被演艺界所青睐于己无关。偶见媒体新型民乐演奏形式也只是一看了之,或批判否定,或走马观花,也不会追究自己教学配方与市场需求是否有距离。教务管理者也不易想起追随新型表演形式,去尝试一下综艺表演创新课程的研究,越不研究越没有应对的招数,导致教育产品——本科毕业生离社会需求越来越远。当然这里不否认艺术院校民乐表演教育在技巧上“零件过硬”的优势,但是高校尚未将优质“零件”组装成可以高额出口的完整产品。偶尔有一些愿意去尝试创新课程的教师也因多种原因得不到相关支持,因此学生缺乏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过程,导至其大面积就业平台不高,以致影响长远的专业发展。
  3.新作品创新意识不足
  (1)创作观念重学术轻民众
  近年来全国民乐作品比赛涌现的获奖者大多为高校精英,但作品贴近时代、贴近生活的要求,尚未完全融入其创作理念。很多演艺界专家提出,民乐创作要更多地考虑作品今后是否能供院团商演之用,是否能为广大的观众所接受和喜爱,优秀的作品应将学术创作上的技术性和赢得市场的可听性進行有机结合。不能让“新人新作在国内处于孤芳自赏的境地”的局面再延续下去。因为艺术作品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而不是学术权威锁在抽屉里的“古玩”,“学术性”不能经常被少数权威作为守旧的借口,用以对峙艺术创新而忘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原则。一些新作对民族器乐的发展虽然起到推动作用,但民乐作品的可听性仍然要作为衡量其艺术水准的重要标准之一。鉴于民乐赛事获奖作品在很长一段时期,可供观众喜爱的作品并不多,很多专业演出团体苦于没有能使观众们“激动”的好作品而多年徘徊于演出市场的不景气状态之中。高校有责任成为改变这一状态的重要推手。
  (2)舞台呈现重技巧轻表演
  上文提到民族器乐受众

面的第二层面是具有组织、经济、文化资源的业外中、上阶层,他们以愉悦身心为欣赏目的,期望欣赏具有新型器乐演奏形式的、通俗易懂的民乐作品,这个受众面能否长久地存留与艺术院校民族器乐教育成功与否有着必然、内在、长久的联系。目前艺术院校民乐表演教育还抱着死板、单一、陈旧的教学形式一成不变,尚未创新出能与市场运作接轨、满足民众时代审美需求的规范性表演形式,使得大部分毕业生没有充分的表演竞争实力去面对社会运用价值的考验,毕业生的综合运用技能常在经历就业市场的检验中以不足而告终,更难以获得体面的就业平台,因为用人单位知道这样的学生无望“打通普通大众理解并欣赏民族器乐的任督二脉”,更培养不出兴趣怏然的民乐爱好者。
  三、应对社会运用价值检验的几点建议
  以新包装的现代民乐组合“女子十二乐坊”为例:在上海举行的“中日音乐产业交流论坛”上,负责“女子十二乐坊”唱片制品日本市场发行的日本皇声音乐公司透露说,这支女子乐队录制的唱盘,在近年里日本音乐市场发售量数一数二。皇声音乐公司市场部渡边裕说,“女子十二乐坊”带来的中国新民乐令日本听众相当着迷,市场调查显示,她们的听众中四成为日本男性,六成为日本女性,而听众群体已经从最初的40岁以下为主,扩展到20岁至60岁的年龄跨度,堪称老少皆宜。中国民乐为何在日本音乐市场如此走红?中日音乐界人士讨论分析说,原因至少有三。首先是日本存在接受“中国新民乐”的市场,这种音乐既富有活力、动感,又能够舒缓人们焦虑紧张的情绪;其次,女子十二乐坊演奏的民乐仍然保留着古典音乐要素,使得日本听众能够迅速接受;再则,乐队包装精美时尚,吸引了一大批原本对古典音乐不感兴趣的人群。
  笔者在上文提到:当下“女子十二乐坊”等组合“多元化形态”虽有市场,但并非振兴民族器乐的终极目标,它是奋斗在演艺市场前沿阵地的业内人士,受艺术产品市场化趋势之影响,为满足民众日益提升的时代审美需求,所采取的探索型应急举措。因为“传统民乐曲目的狭窄老化,无法适应当代听众的审美习惯和多元化欣赏口味,无形中打击了大众对民族器乐艺术关注和欣赏的积极性,丢失了大批观众”,造成中国民族器乐欣赏接受比例偏低,加上民族器乐在媒体的生存空间偏小,使得演艺界不得不寻找新型演绎形式做为突破口,向世界演出市场進军,以达到初步改变传统民乐落寞、沉寂的状况。从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的一曲《茉莉花》,以及现代民乐组合“女子十二乐坊”在东南亚的如潮好评可以看出,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第二层面民乐受众群体代表的最广泛民族器乐欣赏的文化心态,正从满足单一的静态演奏形式,向渴求文化创意、借鉴边沿手段充实艺术本体的方向拓展。
  艺术院校民乐表演教育要经得起社会运用价值的检验必须创新教育模式。于平在《科技進步引领下的文化创新》一文中指出:教育先行是文化创新应当关注的长远的事情。文化创新并非狭指演艺界“本体”的“自律”,它必须依靠教育、文化、出版等各界共同树立“文化创新”的“自觉意识”,相互促進,铸就创新之大业。课题组一致认为“文化创新”之成果,绝非演艺界即兴实践形成的潮流化形式“引领”所能替代,它必须依靠高等教育这个源头,从根本上改善民族器乐表演的教育功能,拓展民族器乐表演的教育范畴,科学架接课堂与社会的桥梁,使高等教育成为文化创新的动力源。
  1.以原创新作带动实践创新
  (1)变革民乐创作程序和思路
  传统民族器乐的一、二度创作通常为作曲、演奏合力完成,最多加有指挥介入,目前民乐严肃作品仍然保持这个格局。但是,提到冯晓泉、曾格格、谭盾、“女子十二乐坊”等名字,人们都会想到“新民乐”打破传统演绎形式大举進军国际市场,变革民族器乐、娱乐大众的创举,其作品多半是“用中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作为素材来源,用中国的民族乐器结合西方现代音乐文化中特有的编曲和配器手法、演出形式、多媒体技术以及新颖的包装手法等形成有独特视听效果和时代风格的民乐演奏形式。”并且在织体上加入爵士、摇滚及midi等西方音乐元素,演员一改传统静态坐奏为动态立奏,审美上转向视听并重,且将服装、发型、舞美、灯光合为综艺包装,强化视觉冲击等。通俗化、时尚化、爵士化、摇滚化、休闲化是新民乐的表演特色,它是传统民乐顺应当今传媒语境发展趋势的新

型演变,这对艺术院校民乐教育的传统模式是个挑战:高等艺术院校民族器乐教育须尽快创新课程设置,重新设计产品的加工流程——本科生的教学模式。  (2)以综艺文本策划为抓手
  为使大部分本科毕业生踏上社会后,能称职承担中国民族器乐最大限度为广大民众接受、服务的长远任务,艺术院校作为民族器乐人才培养基地,又具备本体艺术最高创作技艺资源的教育单位,在深入市场调查的基础上,自己从一度创作研发开始,学习、发展新型民族器乐创作的途径,跨学科整合资源,从策划台本人手,兼顾编排、表演、情景创意、角色布局、舞美等辅助手段的综合运用,拿出能够代表艺术院校巅峰水平的一度创新作品,作为学生成长的载体,提升其艺术实践的质量和层次,缩短人才培养周期,即为本校毕业生尽早抢占人才高地而付出的前瞻性成本预支。
  (3)以主体艺术前卫为原则
  长期来,高校精英的音乐作品极易在国家级音乐创作中荣登金榜之首,其获奖作品受众面多仅限于业内行家。很多专业演出团体仍然苦于没有能使观众们“激动”的好作品而多年徘徊于演出市场的不景气状态之中。所以艺术高校民族器乐创作有必要邀请演艺界具有成功经验的专家共同探讨,就如何能够创作出具有时代气息、形式前卫、艺术内涵深刻,且有商业价值、为广大民众所喜爱的民族器乐作品,理清供需关系,找出对策,以主体艺术前卫为原则,将民乐演奏、文学策划、导演编排等相关手段進行横向打通、兼容,以求达到社会运用价值检验之标准。
  2.以创作立项为科研龙头
  艺术高校并非艺术生产单位,新作实验须依靠科研立项来确保必要的经费支持及组织保障。针对高校教师长期忙于个体服务社会之现状,有必要对教师進行爱校教育,广泛发动,共同为学校的人才培养做贡献,积极参加新型民族器乐创新综合课题的研究。职能部门对上报的创作台本進行论证选拔,被选中的作品将列入科研项目,并核拨相应的创作经费,规定完成的时间与要求,跟踪实施。
  3.以构建新型教材为突破
  “准确的外部动作是唤起内心体验的重要手段”。因此,民族器乐演奏艺术教育应当适应时代要求增加形体训练——构建身韵教材。“经过修饰的器乐演奏形体动作,有助于演奏者内心情感体验外部表现的延伸,是表达情感、体现意境、塑造形象的必备手段”,是为表现音乐作品艺术内涵服务的。
  民族器乐身韵教材的建设,是对其演奏基本技能的升华,器乐形体强调演示运动符合器乐本体艺术演奏动作的表现逻辑,以便运用中结合演奏技法、呼吸节律、动作美化、服饰包装、舞美配合等手段,构成新的综合表演载体。借助新创力作及身韵表演形式,实现艺术多元化供给,为促進本科生面向社会就业多渠道、多元艺术吸收有选择、高雅艺术技能可胜任而努力。
  4.以创新课程设置为基础
  健全本科生艺术实践指导教师制度,通过正常、秩序的教学途径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通过教务处向全校艺术表演类全日制普通本科学生开设公共任选课——艺术表演组合公共任选课(含声乐、器乐、舞蹈、影视)。学生选课要经过考试择优录取,继而在老师的带领下有步骤地实施立项项目,并在学期结束时以舞台展演形式做汇报。科研处可组织专家评委对艺术组合公选课進行集体考核打分。各院(系)总分成绩纳入教务处对各院(系)艺术实践活动的检查、评比项目。所有参加展演的学生(包括组织策划实施者)均可申请艺术实践学分。
  教务处通过艺术组合公共任选课全面实施新作投排计划,选课通过网上自愿报名,打破年级界线,经公开考试,选拔最适宜的学生進入课堂,挑选最优秀的教师担任主讲,授课计划按公共任选课要求進行教务备案。
  5.以舞台艺术实践为检验
  经过舞台展演汇报形式检验的新型民族器乐节目,应积极向文化主管部门、演艺市场、社会各界推介自己的艺术产品,广泛听取文化主管部门的指导意见,并不失时机地参加各种赛事,为提高各类赛事的最高获奖机率做准备。原创成品作为与文化职能部门、高校院(系)的共享资源,将有力促進本科生在更高的层面上,更广阔的空间里進行高质量的艺术实践,实践的过程便是积攒个体就业竞争能力的过程,也是艺术院校为优秀毕业生较早地抢占“名人”高地奠定基础,构建本校长效品牌。
  6.建立综艺策划工作室
  在网络上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实

践型综艺策划工作室,对外承接大型展演、庆典、礼仪、功用等社会文化活动的策划、实施业务,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同时为完成艺术院校大型展演、赛事活动积累经验。
  综上所述,只是笔者一孔之见,其可行性、科学性与系统性有待于实践的检验,在此仅与同仁们共同探讨,旨在为民族器乐的发展尽献微薄之力。
  (责任编辑:陈娟娟)
  • 上一个教育论文:
  • 下一个教育论文:
  •  作者:佚名 [标签: 民乐 压力 民乐 不知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对小学语文写作教学艺术的探讨
    普通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文化素质提升对策
    基于实验与分析教学方法的艺术设计课程改革…
    高职环境艺术专业教学中空间创意思维培养的…
    扬琴演奏艺术中的八大技法概述以及“颤竹”…
    陕西省工科院校日语通识课教学思考与改革
    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草图阶段问题探析
    环境理解与艺术表达
    中国当代艺术审美意识思辨
    黑泽明电影艺术创作的叙事策略
    浅析聊斋文化对《河父海母》艺术风格的影响
    中外军事院校人文教育教育理念比较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