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教育理论论文   基础教育论文   中等教育论文   高等教育论文   职业教育论文   心理学论文   学科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   教学管理
 德育管理   体育论文   地理论文   教育期刊
视觉信息时代艺术设计教育探讨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艺术设计的形式和内容日益多元化,艺术教育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也需顺应时代的改革创新。以当前艺术设计教育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信息时代所需创新型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特征,论述进行艺术设计教育创新的必要性,提出艺术设计教育应着重培育学生从事艺术实践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式,并就如何在艺术设计教育中进行创新,做出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关键词:信息时代;艺术教育;艺术设计;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j50;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3)02-0135-04
  艺术是文化的载体,社会文化大系统作为总的文化氛围或文化条件,对艺术产生巨大的影响。受礼教束缚,中国的传统艺术追求“育人至善”[1]的最高境界,因而具有沉重的教化作用。直至近代,王国维先生从西方引进美学,提出要教育“完全之人物”[2]的理念,为当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全面发展奠定理论基础。民国初年,蔡元培先生又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倡将“科学教育和美感教育[3]”并举,明确揭示了艺术教育的社会意义。但是在建国后,由于照搬苏联“重技术轻理论”[4]的艺术设计教育模式,中国对艺术设计教育的目的和方向未能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艺术成为了纯粹的技术。“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中国于20世纪80年代步入信息时代”[5],新技术正在转变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方向,也改变着大众的审美理想和情感愿望。“众多体现时代需求的新兴专业和学科的不断涌现,在丰富艺术教育的学科内容同时也导致学科日益复杂化和多样化”[6],这就需要用新观念来重新审视艺术设计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www.11665.CoM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在他的“大成智慧”教育思想中指出:“通过对各种知识兼容并蓄、融会贯通,从而达到集各种知识、智慧之大成,触类旁通,完成创新”。[7]艺术教育是文化传承的形式之一,是培养设计人才、提高设计师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大成教育的思想精髓在艺术教育领域也同样适用。因此,对艺术设计教育进行创新思考,使艺术设计的文化性与时代性完美融合,是值得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社会文化影响下艺术设计的发展趋势
  (一)审美消费,中国当代的大众审美理想
  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文化日益多元化,人们的社会心理和文化结构也由原
  来的“马克思主义美学”[8]向“大众消费文化”[9]转变。人们在满足商品给他们带来便利生活的同时,愈来愈注重商品的精神价值和情感意义,并将其看作是自我表达与社会认同的一种主要形式。伴随新技术,特别是新媒体的不断革新而发展起来的消费保护主义,在改变了大众消费习惯的同时也影响了文化领域中艺术设计的思维出发点。
  (二)设计强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和动力
  当前,大部分西方国家已将“创新强国”作为国家发展战略,不但创办观念领先的设计教育,打下人才基础,而且制订国家政策,有力支持设计产业的建立。现代技术不仅能推动经济发展,而且也能减少技术先进国家对本国的控制。胡锦涛书记在第二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提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必须抓好人才队伍建设。”[10]艺术设计在创造新财富的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为祖国建设一批人才队伍,为国家的发展指引方向。因此,培育一大批符合“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所需要的人才迫在眉睫。
  (三)技以载道,艺术与科技的完美演绎
  王明旨先生指出:“科学与艺术结合,培养综合性的创世纪人才,是我们艺术设计教育走向21世纪的切入点。”[10]艺术设计作品所体现出的人文精神是对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建设创新型国家不仅需要科学的理论为指导,更需要以社会需求为先导。将艺术与科技相结合,只有在正确的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的指导下,创新才会起到崇高的作用。
  二、艺术设计教育存在的问题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策略研究课题组对艺术设计学科做了如下定义:“艺术设计学科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实用的艺术综合学科,其内涵是按照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相结合的规律,为人类生活创造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一门科学,是功能效用与审美意识的统一。”对照定义,中国现存的艺术设计教育在很多方面亟待改善。
  就国家而言,“我国对于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前还停留在市场调节的阶段,未能像西方发达国家一样,把艺术设计当成产业来打造”[11],导

致科研与实践脱节,设计仅带教育性质,而不能满足服务性的需求。这使中国的设计成果很难转换成巨大的国民经济效益,在教育观念上,政府和学校对艺术设计与国家前途之间关系的认识上存在欠缺。
  就学校而言,艺术设计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为了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才。现在“重技巧轻理论”的教学模式对设计的认识相对肤浅,且缺乏与国际前沿设计教育的交流,培养出来的设计人才因创新能力、设计表达能力和自学能力的不足而往往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就个人而言,受传统文化中“中庸之道”的思维方法以及应试教育的影响,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只注重专业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完美人格的追求。这样的艺术设计教育培养出的多为某一领域的专才而非全面发展的通才,从而阻碍了自我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视觉信息时代下艺术设计教育的创新思考
  教育事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学校等机构协同合作。文章仅从学校的角度思考了艺术设计教育的创新方法。通过学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创新,引导学生转变以往从事艺术实践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式,使他们不但掌握艺术设计的技术性和功能性,而且理解设计蕴含的文化寓意和社会特征,将他们培育成具有强烈求知欲望以及良好的个性、专业技能娴熟、具有批判性的思维能力和学习方式,以及具有良好的实践和创造能力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一)以人为本,健全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
  胡锦涛主席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12],这也是艺术设计教育最重要的目的。目前,中国大多数艺术设计类院校仍仅仅注重对本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的培育。而一名优秀的创新型人才除了要在设计上胜人一筹外,还要在更高层次上具备一定的设计组织、管理和策划能力。因此,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出发点,模糊专业界限,整合管理学、社会学、情报学、人文学等学科对艺术设计教育结构进行补充与更新,实行跨专业、跨学科的综合教育成为一种新趋势。
  然而,学校并不能期望在短暂的教学时间内将所有学生都培养成复合式通才,那么对知识的传授,就应该是“索引性”[13]的。将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和工作方式能力的训练上,引导学生独立自主的思辨能力并在后续的社会实践中能由此及彼、触类旁通,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
  (二)学以致用,实现“产学研”一体化体系
  孔子说:“君子之道,和而不同。”尽管各个国家的国情不同,但以国际化的视野鸟瞰发达国家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必将对中国的设计教育事业有所裨益。通过对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主导模式”、以英国为代表的“大学主导模式”和以法国为代表的“政府决定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并且结合中国国情,笔者对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如何进行创新提出了以下三点建议。
  1.以思考为前提的实践教育
  思考能力的培养是艺术设计教育的重心之一,对思考能力的培养需要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李泽厚先生认为:艺术教育的功能不在于教人认识世界,而是怎样改造世界。实践能力既包括动手能力又包括参与社会的能力。当代艺术设计类院校应鼓励学生在有效利用周边资源的同时深入理解设计的社会属性,创作出具有良好社会效应的设计成果,对社会各个阶层产生积极影响。
  2.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校企合作
  “设计教育未能与市场紧密结合,导致学生在校所学的理论知识不能达到指导社会实践的最优效果”[14]成为阻碍当代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的桎梏。包豪斯教育体系强调“教学走进社会实践”[15]的合作办学模式对中国当前的艺术设计教育革新仍有深远意义。一方面,通过提高教学质量,建立和完善可持续发展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实现艺术设计教育的社会价值;另一方面,紧跟市场需求,建立“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学科管理制度,将知识和技术衔接。因为设计属于服务行业,与市场结合紧密,只有将设计转化为生产力才能体现艺术设计教育的社会价值。
  邀请企业家将实际案例引入课堂,使学生在企业实践项目中得到锻炼。但是,校企合作并不意味着把学院办成企业的培训部,艺术设计院校还需保持学校教育模式的相对独立性,围绕观念的表达和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教育创新,使学生的设计成果具有前瞻性和预见性。通过“概念设计”[16]方案的精髓和创意核心,为

企业和市场产品的后续设计指引方向。
  3.以体验为目的的分课堂教育
  目前,中国艺术设计院校学生设计的作品普遍存在理想化、可行性与实用性不强等问题,不能很好地契合市场需求。学校传统“重理论轻技巧”的教育模式应该向“设计与制造结合”[17]模式转变,实现理论教室、设计教室、模型工作室和制作车间的一体化布局,通过师生互动的课题研究和个案教学使学生的设计成果不仅能在物质层面与生产生活的发展相适应,还能在精神层面得到对设计的社会意识更加透彻的理解。
  (三)因地制宜,联合区域特色发展教育体系
  中国各地区由于不同的经济和科技发展程度、不同的社会文化、不同民族的审美理想而形成了不同的教育价值观。因此,中国各地区的艺术设计院校可通过实践调查了解当地经济发展情况、人文历史背景、教育资源状况等的现状和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当地所需的专业设计人才。如邀请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或保护者对学生进行认知、发展、保护的艺术教育,不仅能对当地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发挥桥梁作用,还能为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方向及创新教育开辟新的途径。
  (四)博通古今,嫁接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
  费孝通先生认为,为了取得适应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要对自己文化的来历、形成过程、特色和发展方向有自知之明。也就是说,一定时期的艺术总是与当时的社会文化相互交融、相互补充的。目前,艺术设计院校的人才培养教学体系大都集中精力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而忽视了对本土丰富文化遗产认知和思辨能力的训练。传统艺术反映了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文化思想和行为方式,对现今社会和艺术设计的发展的影响不可小觑。艺术设计院校可以聘请民间优秀艺人或著名理论研究大师与专业教师共同为学生介绍华夏民族文化与艺术,指导学生运用华夏文化的审美情感将传统文化中有益的方面转化为现代生产力,从而解决现实问题。
  “蔡元培先生把美育分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种模式,更强调社会美育的重要性。”[18]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社会资源优势,与博物馆、科技馆或美术馆等公共艺术展馆进行互动教育,“以展促教”,在传授传统文化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新意识。
  (五)资源整合,发展先进技术与现代艺术
  1通过东西部地区互动,促进协调发展
  在艺术设计教育事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环境下,国内各艺术设计院校有必要加强团结与合作,联合教育界组建高校艺术设计联盟,改善教学的软硬件设施,为学生提供公共艺术教学场所。另外,东西部地区的艺术设计院校之间还可以开展项目合作、课题研究、社会公益等互动活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充分发挥院校各自的特色和优势,提高学生的艺术设计水平。
  2通过  国际交流,加强多边合作
  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要求未来的教育面向世界,艺术设计教育要具有国际视野和前沿意识。学校可通过聘用外籍教师或邀请国际艺术行业的精英、专家来学校作讲座,为学生提供学术交流的机会,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四、结语
  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艺术设计在知识结构和学科体系上日趋复杂化和多元化,且与其他学科相互交融、相互渗透,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综合性学科。但是,由于中国艺术设计教育起步较晚,且与市场结合不紧密,艺术设计教育未能为艺术设计提供前瞻性和理性的引导,不仅导致课堂传授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脱节,还使学生因不具备广泛的视野和跨学科思考能力而欠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艺术设计教育进行改革创新,加强对学生从事艺术实践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式的培育,不仅能有效地将设计力转化为生产力,推动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而且能将学生培育成全面发展的复合式通才,实现他们的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解冬梅.数字化时代传统美育的挑战[j].当代教育科学,2007(15):62.
  [2] 刘基玫.论中国近代艺术教育理念之嬗变[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67-71.
  [3] 孙荣春.论蔡元培的美育思想及当代意义[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98(10):110-112.
  [4] 高明伟,金星,杨文剑.现代高等教育体系中的艺术教育[j].装饰,2007(3):41-42.
  [5] 游泽清.适

应信息时代要求 培养创新型人才[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9(3):9-10.
  [6] 陈高明.广义设计学观念下的现代艺术设计教育[j].文艺争鸣,2011(2):155-157.
  [7] 李友玲.“大成美育”观念下的艺术教育思考[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5(1):89-91.
  [8] 李泽厚.美学三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58.
  [9] 王令中.视觉艺术心理[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85.
  [10]罗洪铁.论科学发展观中的人才思想[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132-136.
  [11] 楚小庆.设计与人类以及当代中国[j].艺术百家,2011(6):96-112.
  [12] 张宁.论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j].党的文献,2010(2):83-87.
  [13]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策略研究课题组.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策略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177.
  [14] 张永年.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探讨[j].包装工程,2004(3):228-229.
  [15] 徐从先.包豪斯的教育学遗产与中国现代设计教育[j].装饰,2009(12):138-139.
  [16] 杨晓旗.原创设计语境下的概念设计[j].文艺争鸣,2011(6):61-63.
  [17] 张道一.设计艺术的历史使命[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0(1):47-52.
  [18] 易建芳.论美育的时代性[j].装饰,2010(5):90-91.
  art design education in a visual information era
  yan ping, yang lingyu
  (college of arts,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4, p. r.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o-economy and culture, forms and contents of art design are increasingly diverse. therefore, as an important way of cultural inheritance, art education needs to adapt to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in this era. according to the problems in current art design educ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required for innovative talents in the information era, discusses the necessities of the innovation of art design education and proposes the thinking method and working way in art practice should be emphasized in art design education. moreover, this paper tries to make some beneficial exploration on the innovation of art design education.
  keywords: information era; art education; art design;cultural inheritance
  • 上一个教育论文:
  • 下一个教育论文:
  •  作者:佚名 [标签: 信息 视觉传达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 视觉艺术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基于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抄核收新模式
    视觉文化:图与图像
    设计史中视觉图像的政治力量传播
    浅谈托福阅读事实信息题的解法
    煤矿安全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研究
    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跨越式发展研究
    在我国基础教育中完善信息技术教育体系的思…
    信息管理专业英语教学探讨
    信息时代对煤炭企业市场营销的影响
    信息化对传统出版业的特殊影响
    浅议城市测绘过程中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
    信息化环境下的长株潭农产品供应链管理运作…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