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教育理论论文   基础教育论文   中等教育论文   高等教育论文   职业教育论文   心理学论文   学科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   教学管理
 德育管理   体育论文   地理论文   教育期刊
安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思考
  【摘 要】近年来,安徽城镇化发展进程明显加快,但城镇化总体水平相对滞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及功能不完善、城镇化过程中积累的诸多社会矛盾仍然困扰着全省的城镇化进程。新形势下的安徽城镇化对推动安徽跨越崛起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而建立健全城镇化推进工作机制、提高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做大做强中心城市、积极发展中小城市、稳步推进城乡一体化则是推进安徽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安徽;城镇化;思考
  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一个地区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推动城镇化协调发展,是扩大内需,实现经济增长、促进社会进步的战略选择。经过30多年来的发展,特别是近十几年来的快速发展,安徽城镇化水平与质量均得到极大的跃升。随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等重大战略平台的推进,安徽开始步入到跨越发展的新时期,城镇化发展也由此进入一个全新的高速发展阶段。安徽只有抓住机遇,因地制宜,积极推行合理有效的城镇化战略,才能在新一轮的竞争中获得突破性发展。
  一、安徽城镇化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城镇化进程相对滞后
  随着安徽省中心城市带动和统筹城乡战略的大力实施,城镇化进入持续快速发展阶段。数据显示,全省城镇化率从2005年的35.5%提高到2011年的44.8%,年均增长1.55个百分点,是建国以来全省城镇化发展最快的一个时期,城镇化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由7.5个百分点缩小到6.5个百分点。虽然安徽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但是仍然处于相对滞后状态。WwW.11665.coM2011年比全国平均水平低6.5个百分点,比东部发达省份广东落后21.7个百分点,比江苏落后17.17个百分点,比山东落后6.1个百分点。在中部六省中,安徽城镇化水平位于倒数第二位,仅高于河南。
  表1 2011年全国与东中部地区部分省份城镇化率(%)
  数据来源:根据各省2011年统计公报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安徽城市整体经济实力有了大幅度提升,但从横向比较看,城市综合实力仍相对较弱,带动力不强。到2011年合肥市年末常住人口为752.1万人,gdp为3600亿元,分别占全省的10.9%和23.8%:而同期武汉人口与gdp分别占湖北的16.1%和34.5%,长沙人口与gdp分别占湖南的10.6%和28.9%,与之相比,合肥经济影响力明显不强。
  (二)城市基础设施及功能不完善
  基础设施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城市功能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安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很大进展,城镇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由于起点较低、欠账较多、同时受地域、财力、机制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全省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总体上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更远低于东部沿海地区,基础功能还不完善,城市形象亟待提升。
  表2 2011年我国各地区城市设施水平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2》。
  由于城市功能不完善,大量人才和劳动力外流,严重影响安徽城市的发展。因此,要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要在保证公共财政投入的同时,充分发挥投融资平台的作用,进一步扩大城市建设融资规模。要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广泛吸纳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城市功能的完善提供资金保障。
  (三)城镇化过程中积累了诸多社会矛盾
  主要体现在:第一,农民工的利益和基本权利被忽视,在基本生活条件、生产安全、劳动报酬、工伤保险等方面,还缺乏有效的保障。
  第二,失地农民失去了土地后,劳动技能不足而缺乏就业机会,生计得不到保障,又未能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给社会稳定造成巨大压力。
  第三,城镇拆迁的补偿不完善。部人员安置和集体土地上的房屋拆迁补偿没有严格按照国家的规定,拆迁不规范不透明,拆迁补偿不能及时到位,甚至有时还会发生野蛮拆迁行为,致使“城中村”集体土地上的拆迁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之一。
  二、加快推进安徽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路
  安徽在“十二五”时期,要坚持走安徽特色城镇化道路,实施集聚发展、统筹发展、分区发展的城镇化发展战略。遵循城市发展客观规律,科学制定城镇化发展规划,优化全省城镇空间布局,加快形成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为核心、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基础的现代城镇体系。

 重点组织实施“11221”工程,推动合肥市建设成为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建设以芜湖市为中心的滨江城市组群,发展20个以上县级中等城市,培育200个左右特色镇,实施万村规划综合整治工程。进一步优化省域城镇体系和空间格局,不断促进城镇扩容提质,实现全省城镇化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建立健全城镇化推进工作机制
  第一,建立一套城镇化推进机制,统筹指导、协调全省城镇化工作。安排城镇化专项资金,加大对城镇化财政资金扶持力度,重点用于省级事权的城镇规划编制、有关试点与示范工程项目的引导。
  积极争取国家在财税、土地、投融资、项目审批等方面支持安徽省城镇化发展,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为契机,扩大“先行先试”权。选择一部分县城和中心镇,进行“扩权强县”、“扩权强镇”试点,按照重心下移、能放则放的原则,扩大基层政府自主发展的权力。
  第二,开展对城镇化发展的考核评价。建立一项城镇化考核评价制度,及时科学地监测安徽省城镇化发展过程,全面系统地反映全省城镇化发展水平。省有关部门研究建立城镇化统计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对各市、县的城镇化工作进行测评,确定有关城镇化的考核指标,纳入安徽省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内容和指标体系。
  第三,启动推进城镇化发展的省级工作部署。出台加快推进安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政策文件,结合安徽特色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的重点问题和重要战略,举行主题性城镇化发展会议,使城镇化发展会议召开周期常态化,积极探索创新,共同把安徽城镇化发展推向新的阶段,为推进科学发展、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作出更大贡献。   (二)提高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
  第一,加强城镇体系规划工作,提高城市规划水平。抓好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工作,优化城镇规模、结构和布局,明确城镇化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城镇规划和建设要立足于当地的自然资源条件,将城镇化发展与注重生态保护结合起来。
  在遵循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加强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村镇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相衔接。加强规划的实施管理,严格依法编制和变更规划。
  第二,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着眼长远发展,按照先地下后地上、功能配套完善的城市建设要求,统筹建设给排水、供热、供气等市政基础设施,合理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
  推进城市污水、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和地下管网一体化建设,加强城镇综合交通和城市应急体系建设,完善城市防洪、消防、防震、气象等公共安全设施,合理布局商场、学校、医疗、文体中心等服务设施,提高承载能力。
  第三,加强城市管理。着力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和服务效能,积极探索依法管理、长效管理的科学机制,推进城市管理现代化,形成更加人性化的管理方式。
  加快“数字城市”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服务效能,营造整洁有序、和谐舒适、宜居宜业宜游的城镇环境。加强对城市历史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塑造特色文化,提升城市品位。
  (三)做大做强中心城市
  把壮大中心城市、提升城市能级作为现阶段推进城镇化的首要任务。进一步提升合肥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的地位,加快建设充满活力、独具魅力、创新发展、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和现代产业基地,成为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
  以合肥建设全国有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为统领,深化区域合作,加快推进合淮同城化,优化资源配置,聚合发展能量,形成整体优势,把合肥经济圈建成接轨长三角、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城市圈品牌。
  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强调合肥和芜湖双核带动,打造皖江城市带。将芜湖作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核心城市、省域次中心城市定位,建设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综合交通枢纽、区域性经济文化旅游中心、现代物流中心、创新型城市和长江流域具有重要影响的现代化大城市。
  加快推进芜马同城化、铜池一体化和跨江联动发展,共同构建现代化滨江组团式城市发展格局,努力建设成为长江流域具有重要影响的现代化城市群。
  积极推动安庆、蚌埠、阜阳打造成为皖西南、皖北、皖西北区域中心城市。促进黄山市加快建成国际性旅游文化城市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加快马鞍山、铜陵、淮南、淮北等

资源型城市转型步伐,积极发展接续产业、替代产业,形成新的竞争优势。支持其他城市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完善城市功能,提升承载力和带动力,尽快发展成为各具特色的大中城市。
  (四)积极发展中小城市
  进一步扩大县域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园区经济、特色经济。推动县域内产业集聚和企业集群发展,不断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
  加大社会事业和民生建设投入力度,提高公共服务能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力争到“十二五”末,全省县域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万亿元,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进一步增强。深入推进扩权强镇试点,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增强县域经济活力。按照建设中小城市的目标,搞好县城规划、建设和管理,增强公共服务和居住功能。继续培育有基础、潜力大的中心镇,加快打造一批宜居宜业的特色经济强镇,使之成为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五)稳步推进城乡一体化
  目前安徽城乡一体化水平依然相对较低。城乡一体化既是城镇化发展的最终目标,也是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的重要体现。一定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将符合条件的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居民,进一步放宽城镇迁移入户条件。
  探索完善有利于农民进城的就业、住房和社会保障制度,推动城市教育、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等资源向进城农民开放,促进城乡之间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均等化。
  加强土地政策与户籍政策的配套衔接,按照“自愿有偿、综合配套”的原则,依法有序引导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强化各级政府职责,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加快棚户区改造,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增加中低收入居民住房供给。
  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推动城市优质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淮南和淮北市完成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率先在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实现一体化发展,促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支持有条件的市县积极开展试点。暂不具备条件的市县编制好规划、逐步实施。
  参 考 文 献
  [1]徐鸣.新形势下安徽城镇化发展的对策探析[j].未来与发展.2010(9)
  [2]钱振明.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9(3)
  [3]陈晓亮.新形势下的小城镇发展与新农村建设问题求解——评《城乡统筹视角下小城镇发展战略研究》[j].企业导报.2009(3)
  [4]李剑阁.现阶段我国城镇化存在的主要问题[j].决策咨询通讯.2008(2)
  [5]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n].安徽日报.201l-3-7(a1-c4)
  • 上一个教育论文:
  • 下一个教育论文:
  •  作者:佚名 [标签: 安徽 化道 安徽 安徽 安徽省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特色体育课程对民办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特色学科教育在促进学生警用创新人才职业素…
    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创新构建
    基于高职特色的服装材料教学改革初探
    滨水城市特色规划建设浅析
    探索教育国际化背景下以学科文化为依托的行…
    坚持师范特色,重视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
    逻辑与历史维度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规律
    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研究
    “双园融合”特色办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高校特色办学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