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教育理论论文   基础教育论文   中等教育论文   高等教育论文   职业教育论文   心理学论文   学科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   教学管理
 德育管理   体育论文   地理论文   教育期刊
地方高校环境类专业调整与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我国高校的环境类专业的开设,也经历了起步、发展和扩展阶段。地方性高校的环境类专业建设应与时俱进,通过调整专业建设内涵以主动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本文就吉首大学的环境类专业的调整内容及其教育教学模式创新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地方高校;环境类专业调整;教育教学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001-04
  
  一、我国高校发展环境科学类专业的回顾与展望
  (一)环境科学专业结构发展的历史沿革
  1、国外高校环境科学教育的发展概况
  与其它传统学科的发展过程一样,环境科学学科也是逐步发展起来的。1965年,全球第一个本科层次的环境教育课程体系出现在美国的middlebury(明德)学院。当时的整个课程体系中,只开设了数门环境科学方面的课程。1970年代,是环境高等教育高速发展的时代,特别是在1970年联合国第一个“国际地球日”(world earth day 70.4.22)确定之后。1970-1974年间,美国各高校分别开设了30多门环境类课程。“世界环发大会”(1992.6.3-14)之后的1992-1994年间、又有30多门新的环境类课程在美国的高校中开设。截至到1996年,美国有472所高校开设了与环境领域相关的4年本科专业,占美国全部3215所高校的14.68%。归纳起来共有49个专业,均授予学士学位。其中的29个专业属于理工科,包括农医类,占环境类专业总数的59%。www.11665.com另有20个环境科学与其它学科交叉的专业,它们涉及人类学以及社会科学,包括环境经济学、环境管理、环境师资教育、环境分析、环境技术和社会、环境政策、环境与商业经济和环境宣传交流等等。在加拿大,41%的大学开设了环境类专业的课程,专业设置以理科和环境工程为主,同时许多高校建立了环境院(系),或与之密切相关的地理学、地质学、生物学等院(系)。90年代,日本437所大学中有70所设置了环境类专业,占大学总数的14.3%,其中有46所设置了环境、资源类本科专业。
  2、我国高校环境科学教育的发展
  我国的高等环境教育始于20世纪70年代,经历了萌芽和起步阶段(1973-1983)、发展阶段(1983-1992)和深化扩展阶段(1992-今)。在20世纪70年代,在国家与地方有关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我国逐步在若干所文、理、工、农、医等类高等院校中建立了环境保护方面的专业,如:环境生物学、环境化学、环境规划与管理、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等。多年来,这些专业培养了大批环境专业类人才,在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和环境科学学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后,1987和1998年,在原国家教委(教育部)的领导下,对全国高校本科专业目录进行了两次调整,对环境科学类本科专业实行以综合性整体化为主,加强基础,拓宽口径。在1987年的调整中,多个三级学科性质的专业如: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等基本上都综合归并成为一个“环境学”专业,并改名为“环境科学”专业。1998年的目录调整中,这个专业中又合并了原“环境地学”和“环境规划与管理学”等专业,并改名为“环境科学”专业,与“生态学”专业及“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专业同属理科类仅有的三个本科专业。
  在环境科学高等教育的发展中有两个值得回顾的里程碑——一个是1990年教育部(原国家教委)在中山大学召开学科教育指导委员会成立大会,宣布新建环境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这标志着国家正式承认环境科学本科为一级学科;另一个里程碑是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调整,新建了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评议组,这表明国家教育部在研究生层次承认环境科学与工程为一级学科。
  目前,中国重点高校现有的环境科学学科都是在传统学科中衍生、发展、壮大起来的,例如,北京大学的环境科学主要起源于地理学、化学、大气物理学等学科,南京大学的环境科学主要来自化学、地学和生物学,北京师范大学的环境科学主要来自于地理学,吉林大学和南开大学的环境科学主要起步于化学,厦门大学的环境科学主要侧重于海洋环境科学等。近年不少高校借助交叉学科的相互渗透建立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学院、环境与地理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能源与环境学院、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环境与化工学院、环境与生物技术学院、环境与测绘学院、海洋生态环境科学学院、环境地质学院、环境卫生学与环境医学学院等。到目前为止,我国共有200多所高校开设各类不同层次(含大专、本科、硕

、博士)的环境专业点,而且专业设置呈现出以污染控制和生态保护类为主体的特征,向社会输送了数以万计的环境科学专业人才,为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应该指出的是,在我国高校环境科学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国家环保局和高等教育出版社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二)环境科学高等教育面临的教育改革新形势
  1、环境类专业人才数量需求、质量要求随经济和社会发展而提高
  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因起步较晚,经费短缺,环保欠账较多,又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阶段,产业结构部分属能源资源高耗型,人口基数大,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形势严峻,现在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体系的基础,将促进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
  目前我国对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存在四方面的需求增量:一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需实施末端治理为主的措施;二是对一些新建、待建项目,需要实行从规划、项目论证、可行性研究到项目实施与验收等全过程进行环境污染预防、治理和管理;三是中国加入wto必将刺激iso14000认证等环境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四是随着人民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对环境质量的关注度加大,环境管理部门、相关企业必须加大对环境科学专业人才的吸纳,提高环境管理、污染控制与治理力度。因此我国对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应比发达国家更为迫切。针对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问题,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已成为时代的主题。对环境保护的迫切要求,导致了对环境科学人才的很大需求,这种需求无论从数量还是从质量上都是潜在巨大的。社会需求直接表现在对某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市场上,并影响高等环境教育的培养规格与规模。我国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十几年来呈现持续上升态势。“九五”期间,全国环境保护累计投入3600亿元,达到国内生产总值(gdp)的0.93%,高于“八五”期间0.73%的水平。据《国家环境保护“十五”计划》,十五期间我国环境保护投资共7000亿元,约占同期gdp的1.3%,约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的3.6%。“十一五”期间,我国环境保护投入将达同期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5%以上,投入总额约达14000亿元。对环境保护投入的加大,带来环境保护工程项目数的增加及规模的加大,环境管理力度加强,防治领域扩大,必然拉动对环境科学专业人才的需求。社会经济发展对环境科学专业人才的多层次和多类型的需求
  从国际形势看,随着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从科学技术到产品生产的周期在不断缩短,高新技术的产业加快;以知识含量密集为特征的新技术和第三产业将取代传统工业成为主导产业;脑力劳动逐步取代体力劳动将成为主导趋向,从而加快了职业更新的速度;社会对复合型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在我国,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即将完成,新的行业、企业和就业岗位随之诞生,对人才产生新的需求,对高等教育提出新的专业要求。根据发达国家经验,这些新专业很大部分将属于应用型高等教育范畴,许多新兴专业的特点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对人才培养呈现多层次的要求,这就为应用型高等教育构筑具有多层次、互通式高等教育新格局提供了历史机遇。
  人类社会的发展以人才为最重要的动力,在现代社会,人们的分工越来越细,对人才的需求是多类型、金字塔型的。从人才结构上看,一般分为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在各类人才结构比例中,学术型人才是顶尖,属于少数。工程型和技术型是中间,技能型人才属于底座。可以预测,随着生产的发展、科技进步,工程型、技术型人才数量将增加,技能型人才将减少,人才结构比例将成为橄榄型。但不管哪种结构,对工程、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将是大量的。为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及特点的要求,应用型高等教育的办学模式在遵循高等教育自身的教育规律的同时,应重点突出以应用型为核心,形成其鲜明的办学特色。
  从以上分析引发的思考是:针对我国现阶段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对环境科学专业人才的多样化需求,环境科学高等教育的办学机制必须与之相适应。
  (三)环境科学专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内容和重点
  作为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主渠道,高等环境教育必须适应世界潮流,重新定位,实施积极有效的人才培养战略,主动适应社会需要,适应环境科学学科发展趋势以及就业多元化的需要,注重培养和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社会输送一流的环

境保护方面的人才。因此,对现有环境科学专业进行结构调整,研究行之有效的环境科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积极有效的人才培养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环境科学专业结构调整的核心问题仍是如何进一步确立有特色的教学和课程体系,并在此基础上重点解决以下问题。
  1、拓宽知识视野、注重文理结合
  环境科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具有综合性强、研究领域广、分支学科多、研究的科学整体化的特点,这就使得有关环境问题的系统研究涉及到生物学、化学、地理学、物理学、医学、工程学、数学以及社会学、经济学和法学等多种学科的基础理论。中国高校环境科学专业大多局限于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科学的范畴之内,对学生科学素养培养教育的课程比例偏低,多年来历届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都做了大量的工作,最近在新修订的教学计划中环境人文科学类课程也有所增加,像“环境论理学”“环境经济学”和“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课程也已有不少学校开设。
  在考虑课程设置时,一方面要注意加强基础理论教育,使学生掌握一些持久的、终身可以使用的基础理论,以便使学生能够顺利实现知识的转变,较快地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另一方面应重视全面、综合素质的培养,环境问题不仅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工程范围内的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经济问题。在解决具体的环境问题时,往往需要综合考虑环境、资源、技术、经济、市场等多方面的因素。因而,课程设置时应考虑多渗入经济、人文及行为科学的内容,加强文理渗透,提高人文修养,尤其是必须进行经济、管理、政策、法律等方面的教育。此外,职业素质教育也不容忽视。
  2、优化课程体系、注重能力培养
  课程设置是构成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基础,课程设置状况直接反映了人才培养的方向,体现了知识、能力、市场和未来四个方面的导向作用。在进行课程体系设计时,应当转变以狭窄的专业教育为中心构建课程体系的教育观念,注意向灵活性、多样性发展,注意正确处理好通才与专才、继承与创新、个性与共性、能力与素质等方面的关系,构建综合化的课程体系,积极开设跨学科、边缘学科课程,以适应科学技术的广泛交叉和相互渗透。环境科学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应遵循以下原则:
  (1)课程体系应使学生通过相应课程的学习,为其今后服务于社会打下厚实的综合性基础。
  (2)本科教育在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培养上应能体现时代发展的要求。课程体系的构建要符合时代要求,体现时代的特点。当前要进一步树立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知识经济的观念,适应市场经济和我国加入wto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观念。
  (3)课程体系的构建要体现系统性和层次性。本科教育的使命是培养学生具有扎实宽厚的综合性多学科基础知识;使学生掌握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方法论;培养学生掌握某一类职业生涯所需的专门知识与方法;使学生初步具备发现与提出问题的能力,为研究生教育提供合格生源。通识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与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掌握不同学科的基础知识,学会归纳、推理、分析、综合等方法,而专门化教育则围绕着能力培养进行深度教育。通识教育内容与主修专业教育内容之间又存在一个层次性问题,就是根据本科四年中不同的“知识-素质-能力”基础、不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设置课程由浅入深。
  (4)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和一致性原则。对一个专业的主修课程来说,应该在知识与技能的组织上分为不同的阶段,每一阶段的学习任务不同,但都必须指向专业的培养目标。主修课程应该能介绍这一领域的基础知识,典型问题,调研探究方式、研究范围和当前争论的问题。显然,主修课程不仅仅只是几门重要课程,而是要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引导学生对专业的研究方式、存在问题、观点思想等领域有比较深刻的理解。
  (5)课程体系要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内容、技术水平和学生能力培养应遵循体现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和完整性原则,系统设计基本技能、素质训练和创新培养等内容层次。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改革
  (1)多种教学形式的应用
  为彻底转变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法,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新信息、新材料、新思路,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增强

教学过程的互动性,应积极开展和运用启发式、讨论式和研究式教学方法。此外,还可以利用学术讲座的形式来开设某些课程,这也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2)重视考试方式和方法的改革
  人才培养过程应该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为一体,为此,应改变以分数排队、以掌握知识多少来评价学生质量的单一评价模式,建立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积极提倡分段考试,开卷或半开卷考试以及口试和报告、论文、综合设计等多种形式的考核方法。积极推动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的开放性。
  (3)利用现代化技术辅助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环境科学的研究日新月异,为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应充分注重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将现代媒体诸如投影、录像、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多媒体技术等运用于课堂教学,并积极向学生传授通过网络获取环境科学研究信息的方法,同时,还可以通过电子邮箱,及时为学生解答疑难问题。使课堂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得以进一步延伸。
  (4)重视引进外文原版教材,积极开展双语教学
  环境科学是文理交叉、理工渗透的学科,并具有国际交流广泛的特点。因此,在环境科学专业开展双语教学很有必要。一些大学环境科学专业的实践表明,可以在高年级学生中开设双语教学课程,由于此时学生已经完成了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部分专业课的学习,已经具有较好的专业基础和英语基础,因此双语教学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二、吉首大学环境科学类专业调整的几点建议
  (一)要进一步凝聚共识,抓住历史赋予的发展机遇
  湖南省在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及的“大湘西”包括的范围——张家界、湘西州、怀化以及邵阳的城步、武冈、缓宁、洞口、新宁、隆回等六县市和永州的江华县。大湘西生态经济圈的构建,给位于湘西地区的吉首大学高等教育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快速发展的大好机遇,是顺应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需要,是吉首大学自身尽快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适应经济区开放开发、推进广西高等教育结构布局调整,做大做强经济区高等教育的战略举措。
  (二)要认真整合教学资源,理顺各种关系
  吉首大学应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相关学科建设水平、实验教学设施建设状况,按社会需求多模式培养环境科学类专业本科人才,主动适应“大湘西生态经济圈建设”对各类专门人才的社会需求。因此,需要整合与环境科学学科与专业密切相关的如“资源与环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等教学单位的资源,在理顺关系的基础上,统筹教学资源配置;通过人才队伍学科归队和专业结构调整,进一步确立环境科学类专业的特色课程体系。
  (三)要进一步凝练环境科学的专业特色
  由于环境科学是一个新兴的学科,许多高校的环境科学专业都是在传统学科的基础上建立的,倚重点各有不同。很多专业从名称到内容均具有很浓的传统色彩,“母系”的痕迹很深。其课程设置无论是基础课还是专业课,基本上是在原专业所设课程的基础上的适当增减,即减少几门专业课,或增加几门环境类课程。就是新增的环境类课程内容亦存在“拼盘”现象。从总体来看,国内环境科学专业的特点是覆盖面广,研究方向繁杂,可谓包罗万象,从而使得环境科学专业学科特??色不显著,影响了学科的发展。没有特色就没有优势,也就谈不上生命。
  因此,吉首大学环境科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内容尽量避免简单的“拼盘”,要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从“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入手,进一步凝练出具有未来湘西地方性大学的环境科学类专业的特色来,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四)要对环境科学专业培养目标进行科学定位
  ★本文系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1ybb361);湖南湘潭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大学生素质培养工程”立项项目(项目编号:2011-3)。
  ★★作者简介:刘来(1985-),男,重庆人,湘潭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周宁宁(1968-),女,湖南湘乡人,湘潭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教学。
  • 上一个教育论文:
  • 下一个教育论文:
  •  作者:佚名 [标签: 地方 模式 改革 创新 模式 创新 管理系统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普通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文化素质提升对策
    实战型竞赛对地方高校广告设计工作室产学研…
    高校安全保卫人员职业倦怠特点研究
    论法律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OEC管理模式在高校花样跳绳运动队训练效能控…
    人本理论下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德育教育初探
    高校生物实验课探究式教学模式初探
    陕西省高校体育场馆虚拟化运行模式可行性分…
    试析高校健美操课程中引入健身秧歌的必要性
    从大学生体育教学认知谈高校体育教育改革
    论高校改革中的学校效能建设
    湖北省高校羽毛球教学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