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地理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教育理论论文   基础教育论文   中等教育论文   高等教育论文   职业教育论文   心理学论文   学科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   教学管理
 德育管理   体育论文   地理论文   教育期刊
电影文化批评的符号学方法运用

原文作者:刘智勇

  [摘要]电影符号学是符号学发展的重要方向,法国电影符号学以及最新的符号学理论发展为电影文本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分析工具。法国电影符号的电影叙述与意识形态研究揭示了电影文本意义的传达方式。当代符号学提出的聚合轴运作、解释项概念与符号化过程等,为理解电影文本意义的多元开放性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分析手段。符号学对意义传达机制的解释,有助于文化批评实现揭示大众文化运行机制的目标。
  [关键词]电影符号学;符号学;文化批评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22-0032-03
  一跨学科的电影符号——文化批评
  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麦茨为代表法国电影符号学家认识到电影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形式。他们秉承索绪尔开创的结构主义传统,试图通过将结构主义语言学研究运用到电影研究,建立一种纯客观的、科学的解释电影意义的学科——电影符号学。
  虽然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重要理论家的相继辞世,法国电影符号逐渐丧失其理论创新锋芒,但其多年的理论成果积累也相当可观,已经成为当代电影教学的固有部分。①
  作为一种跨学科研究,符号学在当代的发展中,广泛吸收了结构主义之外的理论成果,如皮尔士的符号学理论等,进一步丰富了符号学的研究手段,带来了意义传达机制研究的革命性突破。
  作为重要的大众文化形式,电影在法兰克福学派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当20世纪60年代英美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兴起时,电视在大众生活中占据了更为重要的地位,90年代互联网的兴盛更是带来了网络视频、游戏的全球化流行。WWW.11665.COm这种变化导致电影在大众文化中的地位急剧下降。受此影响,自雷蒙·威廉斯以来,以伯明翰学派为代表的英国文化研究的重心就放在了电视及后来兴起的网络视频、游戏上。但近年来,随着电影制作与播映技术条件的革命,电影业开始了强劲复苏。②作为与社会发展变化密切联系的实践研究,文化批评(cultural criticism)③应该积极响应此变化,调整研究对象,在新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借鉴其他社会科学的最新理论成果,并将其应用于电影研究,推进对大众文化的理解与阐释。
  在传统的电影研究中,法兰克福学派将电影视为典型的工业化时代的标准工业产品,对大众起到误导与蒙蔽作用,使文化降格,因此,对其采取了否定态度。
  2002年伯明翰文化研究系的关闭,标志着文化研究进入了低潮期。在此之后,散布在全世界的文化研究学者们不断尝试借鉴各种社会科学的新方法、新成果,期待以跨学科和学科结合的研究方式将文化批评推进到新的高度。
  本文介绍一些符号学理论在电影意义运作机制方面的应用,通过对具体电影文本的分析,探索具有可操作性的电影符号——文化批评模式的可能性。通过这一模式,电影文本如何传达何种意义将得到揭示,而对这种大众文化意义传播机制的揭示,正是文化批评的重要研究领域。
  二、电影叙述、意识形态分析与文化
  麦茨认为,电影意义的传达与人类语言的传达机制是相通的,因此,他提出将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应用于电影语言的研究,从而揭示电影的意义传达机制。将电影作为文本,通过对能指的分析,就能找出其所指。麦茨进而认为,在对电影文本进行分析时,应将重点放在符号文本的组合轴(syntagm),而非聚合轴(paradigm)上,因为聚合轴上的选择关系只体现在电影制作技巧方面。通过考察电影叙述(narration)④中相邻关系符号链的组合方式,可以揭示电影文本的意义是如何传达的。在此基础上,他提出“大组合段”的概念,将电影文本切分为不同的基本表意单位。研究这些表意单位所产生的效果,分析其语言学意义上的直接意指(denotation)与含蓄意指(connotation),能够揭示电影中不同的符号以及对符号的不同处理方式是如何影响意义传达的。⑤[论文网]
  在电影《2012》(2009年)中,一系列的镜头叙述制造带来了悬念,牢牢地吸引电影观看者对于主角一家及人类命运的关注。首先是科学家发现了深入地壳的印度铜矿与太阳活动的异常,末日的预警使美国总统与八国集团(包括中国)制定了紧急计划应对,末日来临从开始就成为一种揪心的悬念。在对末日危机的叙述中,神经质的预言家逐渐揭开了末日应对计划——在喜玛拉雅山建造方舟。同时,在电影中,男主角的儿子名叫“诺亚”,将沉的豪华邮轮取名“末日天启”(apocalypse),玛雅文明的末日预言导致大批的印第安人集体自杀,巴西圣保罗山上的基督像的坍塌,梵蒂冈西斯廷教堂穹顶的上帝与亚当的撕裂,这一系列的镜头及情节设计,使电影具有了神秘感,让电影观看者始终笼罩在一种宿命的氛围中。当末日来临时,黄石公园的火山大爆发、洛杉矶的陆沉、航空母舰砸向白宫,各地人群在天崩地裂时的惊慌失措,这一切末日图景在电脑特技的帮助下逼真呈现,带来了强烈的视觉震撼效果。而在电影结尾,方舟驶回人类发源地非洲,主角一家破镜重圆,强烈暗示了人类如诺亚在大洪水以后重新开始的未来。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电影《2012》所讲述的末日故事情节虽可以简单概括为“诺亚方舟现代版”,但通过电影生产者在叙述方式上的处理,将简单情节演绎得扣人心弦,加上现代电影制作技术,能够达到牢牢掌握电影观众注意力的效果。
  但电影并不仅仅是讲述一个故事,在故事传达的同时,制作者对于一个事件的叙述处理方式也折射出他们对于事件的看法。也就是说,制作者的观念支配着电影文本的生产,随着叙述的展开而向电影观看者传达。对某一具体事件的观念的来源,起决定作用的是一种意识形态。这种认识将电影研究引入了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作为与家庭、学校类似的非暴力国家机器,电影在制作时就已经将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带入其中,并通过电影的播映将这种想象性的观念体系以无意识的方式强加给电影观看者。⑥阿尔杜塞的理论在让-路易·博德里的《基本电影机器的意识形态效果》 一文中得到反映。⑦

  在电影《后天》(2004年)中,电影制作人对墨西哥等拉美国家的歧视通过电影中的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报道显露无遗——贪婪的墨西哥人在美国遭难的时候要挟美国免除他们所有的债务。在电影《史前10000年》(2008年)中,虚构的史前版“白人联合黑人打败暴虐的伊斯兰统治者”,很难不让电影观看者想到十字军东征与2003年爆发的海湾战争。世界最大的制造基地、2007年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中被视为“救世主”的中国,在电影《2012》的想象世界里,再次成为救世主——诺亚方舟的建造者。
  上述电影文本所传达的意义,明确显示了意识形态在电影文本生产中的巨大影响。
  在其后期研究中,麦茨也意识到结构主义语言学方法对于电影观看者反应研究的不足,并由此开始引入弗洛伊德与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但这种意图却因为其所求助的理论本身的合理性而引起反对。法国电影理论家让·米特里虽然推重麦茨对电影符号

学的贡献,也开始认为麦茨的研究“走入了死胡同”。⑧
  三、符号学新发展与电影文化研究
  在一般符号学的当代进展中,不仅延续了结构主义的理论成果,而且将视野扩大到其他理论研究的成果借鉴上。
  在对于符号的重新认识中,聚合轴选择对意义的影响受到重视。组合轴的每一点上,除了实际选择项以外,还存在其他选项,这就是聚合轴选项。而聚合轴上的不同选择,产生了不同的意义。通过考察实际选择项与未选择项的关系,以及不同的选择项可能带来的组合轴上其他各点的聚合轴选择项的变化,可以更加深入地揭示文本的潜在意义。
  作为对结构主义传统的能指、所指二元对立的修正,美国学者皮尔士的符号学观点如符号的三分法也被引入。皮尔士将符号分为三个层面:再现体(representatum,符号的可感知部分,与能指对应)、对象(object)及解释项(interpretant),这样就将所指分为两部分——对象及解释项。⑨解释项概念的引入,提供了符号接收者对符号的具体化、个性化解释的理论依据,不仅使符号意义的开放性有了合理的解释,而且将电影观看者纳入意义生产的过程,使电影观看者的反映分析具有了可操作性。
  从符号化过程的三个阶段来看,表意(signification)、传达(communication)及解释(interpretation)这三个阶段依次牵涉到电影制作者、电影文本及电影观看者。本处电影观看者不是一个同质的统一体,而是不同的个体或群体。对于个体电影观看者而言,以往的电影观看经验及知识,特别是对于类型化电影的观看经验,会对其观看过程中的反应形成一些固定的、模式化的影响。而对于作为群体成员的观看者而言,历史的、社会的因素会对于符号的解释构成决定性的影响。不同文化群体(community)的成员拥有一系列的约定俗成的文化解读方式,对于某些符号有着相似或相同的反应。这些因素在电影符号化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影响。
  上述符号学成果在电影研究中的应用,使以往难以解释的不同电影观看者对同一部电影作出不同的解读这一现象得到了合理的解释。电影不再仅仅被视为一种传达固定的意义的文本,不同的电影观看者对于同一部电影可以有不同的意义解读。传统意义上的电影文本的制作者(编剧、导演、摄影师、剪辑人员等)不再因为拥有文本制作权而拥有对于文本意义的绝对控制。
  在电影《2012》中,总统由一个黑人扮演,而在整部电影中,总统由于选择了与其国民一起面对死亡而非利用特权逃命。将这两点联系,电影则是传达了对于黑人的赞扬;但如果将黑人总统当选与电影中世界末日主题相联系,则大可以解读出对黑人当选的种族主义诅咒。在电影中,所有的拯救者——黑人科学家,主角家庭拯救者寇蒂斯、飞机驾驶员们,包括勇敢的船长式总统都无一例外地是男性;而抱怨的、哭泣的与享受特殊照顾的,则全选女性。这在拥护传统的电影观看者看来完全合情合理,但女权主义者绝决不会这样解读。对于影片中西藏元素的选择,境外的电影观看者更多倾向于解读为向中国市场讨好。主角前妻的男友以及俄罗斯富翁情人的男友,相继在帮助逃亡中死亡,这当然可以解读为意外,但在传统的拥护家庭圆满的电影观看者而言,大可以解读为“第三者都不得好死”。
  在文化批评的定义中,文化是“对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的描述”,⑩并不具有无条件的普遍性,它只属于特定地域的拥有相同或相似物质条件、精神信仰等的特定人群。面对同一文化文本,不同的参与者根据自己所属群体的独特观念系统与价值诉求作出不同的反应。文化批评中对于文本在具体社会文化语境中的文化行为的解读中使用的民族志(ethnography)研究方法,考虑到了文化行为意义的即时即地性(context-specific)。而符号学理论中阐释项概念的提出,不仅印证了这一事实,也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分析途径。
  电影《2012》播出后,《纽约时报》网站的284位留言评论者仅给其平均两星半的评价,跟帖评论中绝大部分是愤怒指责,对电影中的歧视与偏见进行抨击。11但在《华盛顿邮报》网站的电影评论员却给其四星的评价,认为其充满了悬念,对电影中的特技所带来的视觉冲击效果更是高度评价,认为达到了后来者很难企及的高度。12
  四、结语
  当代文化批评理论将文化视为一种动态的社会运行模式,将具体的文化行为视为文化事件,从而将文化置入更为广阔的背景中,考察文本与社会历史环境的对话(negotiation)及后果。对于这一新动向,符号学的新理论成果,如各种隐文本的概念,也应该可以提供新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将符号学研究成果应用于电影作为一种文化文本的研究中,不仅使得文化批评有了对文本意义的客观的、可操作的分析工具,从而获得更大的可信度。但文化批评的实践性、实用化趋向也容易受到理论家的批评。
  如李幼蒸在论及电影符号学的法国方向与美国方向的区别时,力陈符号学前者的“战略性”、“内在理论研究”相对于后者的“战术性”、“外在理论研究”取向,具有超越性维度上的优越性。13但即使是美国方向的所注重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只要避免过度的实用主义倾向,却正是理论的生命力甚至是合法性之所在。在思想史上,任何起到过重要作用的理论都必须经历一个世俗化的过程(这一世俗化并非是指理论本身以庸俗化去迎合现实需要,而是指将理论用于解释社会现状或未来状况的可操作性)。理论的合法性与真正力量最终还是在于其现实世界意义——是否有助于人们更好、更深入、更准确地把握社会现实,对其进行解释和利用其进行预测,而非其艰深程度。
  由是观之,将偏重理论性的符号学研究与侧重实践的文化批评结合,正是人文科学的出路之所在。
  [注释]
  ①⑤13 法·克里斯蒂安·麦茨著,李幼蒸译:《电影与方法》,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340页、第4~22页、第339~345页。
  ②尹鸿、石慧敏:《2008:中国电影产业备忘》,《电影艺术》,2009年第2期,第5~13页。
  ③⑩伯杰用“文化研究”专指伯明翰学派,而用“文化批评”强调本学科的多学科及跨学科性。参见王晓路等编: 《当代西方文化批评读本》 ,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4页、 第4页。
  ④本文采用的观点,将“narration”译为“叙述”,以强调其动态的意义。参见赵毅衡《“叙事”还是“叙述”——一个不能再权宜下去的术语混乱》,《外国文学评论》,2009年第1期,第228~232页。
  ⑥⑧李恒基、杨远婴编:《外国电影理论文选(修订本)》,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681~740页、第431页。
  ⑦吴琼编:《凝视的快感:电影文本的精神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8~32页。
  ⑨丁尔苏:《论皮尔士的符号三分法》,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4年第3期,第10~14页; 林建武 :《近年来国内皮尔士研究概述》,《哲学研究》,2005年第8期,第57~62页。
  11参见《纽约时报》网站.http://movies.nytimes.com/2009/11/13/movies/13twentytwelve.html,2010年12月30日。

>  12参见《华盛顿邮报》网站,http://www.washingtonpost.com/gog/movies/2012,1158595/critic-review.html,2009年12月30日。
  • 上一个教育论文:
  • 下一个教育论文:
  •  作者:佚名 [标签: 符号 符号 符号 符号 原理 符号 论坛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刍议文化视角下的初中英语教学
    普通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文化素质提升对策
    好莱坞电影海报的特殊审美心理研究
    绍兴地区茶文化休闲体验旅游初探
    冯小刚电影对当代中国人情感变迁的诠释
    中国动漫电影产业发展研究
    论内蒙古自治区苏木嘎查新农村体育文化的构…
    母语教育中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培养
    视觉文化:图与图像
    基于AR技术的文化旅游商品创新设计与开发研…
    20世纪中国电影中的国家形象塑造略述
    黑泽明电影艺术创作的叙事策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