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语文教学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学科教育论文   英语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原文作者:黄亦丽

创新是建立在知识的传播、转化和应用的基础之上,而这一切又深深扎根于教育的基础上。作为教育的基础学科——语文,其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与时俱进。语文教育应责无旁贷承担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使命。 
  一、转变教育观念,拓宽创新空间 
  传统的教育是以课程与教学分离为特征的。WWw.11665.CoM课程一般作为学习内容或有计划的学习结果来理解,教学则是传递内容或达到结果的手段。基于这种认识产生的课程凝固、僵化现象导致的结果是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被压抑扼杀,创新精神受到束缚,创造潜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因此,要改变语文教学的现状,真正培养出适应时代、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首先当然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教育的传统观念。 
  1.改变角色意识,张扬学生个性 

  现代教育理论研究指出,新时代的教师需要具有创新思想意识。富有这种意识的教师应该知道,改变师生角色是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精神的重要突破口。教师必须从课堂主宰的地位上退下来并改变知识权威的角色,把提出问题的权利交给学生,使他们有充分的机会去发现、去研究、去创造。必须和学生建立起民主、平等、对话、合作的关系。张扬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 
  个性的张扬是学生展现自我,闪现创新火花的外现。张扬学生个性,教师首先要发现学生个性、尊重学生个性,给予肯定,大力扶持,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个性,积极鼓励他们表现具有个性的思想,点燃学生富有创新性的思维火花。教师还要尊重个性差异,合理分类,因材施教。例如有的学生个性豪放,激情洋溢,教师在教学中可引导他们积极发言、讨论问题、创作表演;有的学生沉静稳健,明思善辩,教师可引导他们质疑释难,奇思妙想,拓展思维。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思维品质迅速提高,创新精神得以突现。例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告诉学生不能墨守成规,不能满足于现成结论,要乐于和勇于展现个性,大胆质疑问难。教师要尊重学生提出的“古怪”问题,尊重学生的想象或别出心裁的念头,让学生知道他们的观念是有价值的,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引导、抓住阅读材料中最能“借题发挥”、“见仁见智”的地方做足文章,比如教小说《我的叔叔于勒》时,有学生提出“对菲利普夫妇要从另一角度来认识”的问题,菲利普夫妇固然势利、虚荣、冷酷无情,但是从他们的立场来想一想,菲利普夫妇不认亲弟弟,他们也有苦衷。这些想法也许不符合作者的本意,但从人性这个角度来说也是有点道理的,教师应该肯定并鼓励他们这种从新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做法。教师要引导学生破除头脑中惟书是从,惟师是从的思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提问题或所发表的个人见解只是暂时的,但培养出来的创新精神却是永存的。 
  2.开拓想象能力,激发创新思维 
  心理学告诉我们,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具创造性的因素,一切创造性思维活动都离不开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性,因此教学中

教师应激发学生从新的角度大胆想象,猜测,善于把自己现成的知识重新组合,进行广泛的联想,在想象中拓宽创新空间,让思维插上翅膀,使学生能享受丰富的精神生活。 
  比如诗词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用散文诗的语言描绘诗情画意,并用配合意境的画面和音乐把学生引入想象,以声传情、以画激情,把诗中的无我之境想象成有我之境,使外物与内情融合,从而深入地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教学诗歌《关雎》及《蒹葭》时,先让学生随着音乐反复诵读并展开想象,再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诗的画境。在描述《蒹葭》的意境时,有学生想象自己是一位追求理想的诗人,想着为了追梦尽管道路坎坷曲折,但仍不折不挠,从而理解这首诗的深刻内涵,不是“爱情”两个字就可以涵盖得了的,这完全突破了过去把这首诗只当作一首缠绵的爱情诗来理解的框框。是想象使学生对诗的思想内涵有了创造性的理解,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开放教育内容,引来创新活水 
  在语文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广大语文教师已认识到只有掌握各学科方方面面的知识,把课内所学的知识延伸到课外去,积累丰富的生活体验,并把眼光瞄准科学技术的前沿,追踪文化知识的新成果,才能在运用时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不断地求新索异。 

  1.在语文教学中开发鲜活的教学资源 
  张志公曾说过:“学生们生活在语文的海洋里,需要的是各种有关方面——报纸、电视、电影、话剧等所谓新闻媒体散布的语言,孩子喜爱看的一些书以及各种文学作品所散布的语言,如果不仅仅是规范化的并且是优美的,熏也把孩子们的语文能力熏高了。”让学生广泛地进行课外知识的拓展、拓宽,使学生的知识视野更广阔,知识层次更高,知识容量更大,那么又何愁学生语文创造能力得不到提高?不囿于书本,注重吸收课外的信息,不断扩大知识视野,充实知识积累,让一个知识点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生长为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这个庞大的知识体系,还会不断地生长,向更新、更高层次发展,由此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 [论文网]
2.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走入社会大课堂 
  美国教育家杜威非常重视学生自身的活动,他认为直接接触自然和社会实际以及培养学生自己动手,“这一切,都在不断地培养观察力、创造力、建设性的逻辑力、逻辑思维,以及通过直接接触实际获得的那种现实感。”今天的学校处于社会生活的包围之中,无时无刻不受着信息大潮的冲击。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教学的天地也就有多大。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把学生的目光引向校园外那个广阔的天地——社会大课堂。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接触社会,参加实践,创新活动就是在一个个探究实践活动中去体现。如训练学生写一篇以“环境”为话题的作文时,可组织学生到江河采水样化验,发动学生到工厂收集有关“三废”的资料,鼓励学生写出自己对当前环境的看法。这一活动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了展现自己的天地,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实践活动中获得创新能力的提高。可见,实践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自信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x三、改革教学模式,培养创新精神
  传统教育以传授知识为主,这样的教学模式阻碍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养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行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要构建一个以学生为主体有利于学生潜能得到发展的开发式教学模式。
  1.学法多样化,主体活动化
  教师要善于运用教学策

略,设计有新意的教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尽可能地留给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的时间,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质疑问难,同时也支持学生互相帮助,互相配合,合作学习与创造。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创设挑战性的问题情境,给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空间。教师要注意培养、发展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多播种一些质疑的种子,加强学生求异、求新、求变思维能力的训练。要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确定的教学目标设计问题的情景,不失时机地设疑置惑引导学生积极地去探索,培养学生独立提出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自己去质疑解惑,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和主动强化问题的意识,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向教师提问,其中,包括不成熟却闪烁着创新火花的一滴之见。如教《岳阳楼记》时,可问学生: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对洞庭湖的描写与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不同?有的学生说范仲淹是为岳阳楼写记,只要突出洞庭湖的雄伟壮观就可,而孟浩然是要借洞庭湖表达他没官做的怨气,所以要写得波涛汹涌;而有的学生说孟浩然在丞相面前不可能表现出很大的怨气,他把洞庭湖写得波涛汹涌是表示要渡过它是很难的,就象没人引荐,他很难出仕为官一样。就在这样的问题讨论中,学生的思维逐渐走向深入,创新的火花从认知冲突中迸发出来。在课堂上,形式多样的情景,能诱发学生思维的内驱力,点燃学生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导火线,驱使他们的思想无所羁绊,纵横驰骋。
  2.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尤其计算机多媒体进入教学中,使得课堂教学由平面变立体,由静态教学变为动态教学。教学中教师可自制多媒体课件,通过演示,让学生形象感知课文的内容,引导学生解难。教师还可自制动画,通过激趣、动情、导创等方法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当教学内容远离学生生活实际,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丰富教学内容,缩短教学时间,使教学内容具体化,增强了形象性、生动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激情。
  • 上一个教育论文:
  • 下一个教育论文:
  •  作者:佚名 [标签: 语文 创新 创新 语文 创新 语文 资源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对小学语文写作教学艺术的探讨
    突显“过程性”,追寻英语课文教学的原味
    点亮“对话”,引导语文教学走向自由
    反思高中语文教研工作的误区
    构建大语文价值观
    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学的新思考
    新课改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初探
    新课改语文教学的思考与探讨
    语文自主课堂的建构与效能评价
    初中语文个性化教学法的有效策略
    浅析如何培养高中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情感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