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语文教学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学科教育论文   英语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传道授业解惑切不可指鹿为马

原文作者:汪正权

  语法、修辞和逻辑是语言学的三大重要课题。语法使语言表达准确,逻辑使语言表达鲜明,而修辞则使语言表达生动。这也就是古人所说的“信”“达”“雅”的具体内涵。当然,所谓准确、鲜明、生动,只是语言学习和使用的一种相对界定,当灵活理解,变通运用。比如,修辞是恰当地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为了准确、鲜明、生动地表达思想感情,要求我们在说话和写作中,应根据思想内容的需要,在运用词语方面注意词语的意义、色彩和声音,在造句方面要注意句式的选择和句子的表达。这就是说,准确不仅仅是语法功能的要求,修辞和逻辑同样要求准确。而要做到使用修辞准确无误地表情达意,则必须刻苦学习,正确掌握和运用各种修辞手法,遣用语言表情达意。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和掌握似是而非的人,能在说话和写作中真正准确鲜明生动地表情达意。如果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本身就没真正弄明白各种修辞手法的内涵,对一些外表极其相似而其实类属各异的修辞格似是而非,那在教学工作中势必会指鹿为马,误人子弟,贻害无穷了。
   最近笔者在教学中就偶尔发现了同仁中有分不清借喻和借代的区别的情况。例如把高中语文必修(一)课文《包身工》中的“芦柴棒”说成了是借代。而且还振振有词地举鲁迅《故乡》中的“圆规”杨二嫂为例加以佐证,说那是最标准的借代。这种说法,笔者实在不敢苟同。
   借代是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手法。其种类有特征代本体(如“花白胡子一面说,一面走到康大叔面前”《祝福》),部分代整体(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具体代抽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专名代通名(“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等。www.11665.coM其作用是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比喻,也叫譬喻,就是打比方,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它有明喻(“共产党像太阳”《东方红》),暗喻(那又浓又绿的景色,简直是一幅青绿山水画《荔枝蜜》),借喻(“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人家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骆驼祥子》)三种。其作用是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复杂的道理变得简单,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比喻和借代,分属两种不同的修辞手法,只要稍加关注,其实是不难区分的。但借代和比喻中的借喻粗看起来却形貎相同,如出一辙,似难区分。其共同特征是两者的本体和借代的借代词、借喻的比喻词都不出现,只出现借代的借体和借喻的喻体。例如:
   1.“先生,给现钱,袁世凯,行么?”(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
  2.“满天里张着个灰色的幔。看不见太阳”(茅盾《雷雨前》)。  [论文网]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4.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鲁迅《故乡》)。
  以上四句,乍看极其类似,但如果汉语功底扎实,则很容易辨出,1、3两句是借代,2、4两句是借喻。
  借喻和借代的区别是:
  (一)借喻是喻中有代,借代是只代不喻 例如:“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鲁迅《故乡》)。以“厚障壁”来比喻“我”和闰土之间形成的感情距离。而“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梅岭三章》)则是标志代本体,借“旌旗”代替军队或武装力量。
   (二)借喻侧重表达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性,借代则侧重说明本体和借体之间的相关性 例如:“满天里张着个灰色的幔。看不见太阳”,是借喻,因为铅灰色的天空,其色彩和圆形的形状都与帐幔及其相似,而绝不是天空还有另一个名字叫幔,用“幔”来代替天空。而“对面来了三个红领巾”,则是以特征代本体,是少先队员脖子上系着红领巾,而不是来了三个像红领巾一样的少年儿童。二者是相关而不是相似。
   (三)借喻可改为明喻,借代则不能 如:“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人家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是说暴雨的雨柱形状像箭头,而不是天上垂下真正的箭头,此句可改为“地上射起无数像箭头一样的雨柱,人家房屋上落下万千条像瀑布一样的水帘”。可“上面坐着两个老爷,东边的一个是马褂,西边的一个是西装。”则是以人的穿着,服装标志代替本体人,而改成了“上面坐着两个老爷,东边的一个是像马褂的样子的人,西边的一个是像西装一样的人。”就会让人喷饭了。因为人的模样像什么也不会像马褂和西装。
   明白了以上道理,我们再来看现行中学语文教材鲁迅《故乡》中“圆规”杨二嫂形象和夏衍《包身工》中女工芦柴棒形象描写,都只应该也只能是借喻而不是借代。因为杨二嫂和圆规,女工和芦柴棒,只是其身形极其相似,二者构成了比喻中本体和喻体是两种不同种类属的事物这一要件,而并非二者像“对面来了三个红领巾”,“东边的一个是马褂,西边的一个是西装。”句中的“红领巾、”“马褂”“西装”那样和本体连在一起,长在一起构成相关。并且把二者改成“身形像圆规一样的女人一面愤愤地回转身,一面絮絮地说,慢慢地走”“有一次,在一个很冷的清晨,瘦得像芦柴棒一样的一个女工害了急性的重伤风而躺在床上了”这样的明喻句子却是顺理成章,一点也没有改变句子原意。这种本体和喻体形状相似,能改成明喻的句子怎么会是借代呢?
   鉴于此,笔者想说明的是,和我们教学生区别形似字一样,语文知识中类似这种外表:外形、现象等十分相像而本质上并不属于同一类事物的例子不在少数,例如比喻和象征的区别等。如果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没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没有去伪存真,务求准确的科学态度和慎重细心的工作方法,对于那种似是而非的知识现象,迷信专家权威,盲目轻信教科书和语法专著,不去作一番艰苦细致的细心比对鉴别,就按照某某学者或某某著作上所说的轻率结论照搬过来兜售给学生,这种颠倒黑白指鹿为马的做法将是误人误己,贻害无穷。作为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人,我们必须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传授知识,最起码要务必做到准确无误。

  • 上一个教育论文:
  • 下一个教育论文:
  •  作者:佚名 [标签: 传道 指鹿为马 传道 解惑 指鹿为马 孔子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没有相关教育论文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