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经济学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财务税收论文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论文   行业经济论文   新经济学论文   经济学理论论文   中国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   地方战略论文
 证券金融论文   其他金融相关论文   房地产经济论文   统计学论文   经管期刊
深化政府改革:30年改革的反思与前瞻
30年来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由于包括政府改革在内的政治体制改革滞后,行政权力直接介入和支配经济活动的状况并未根本改变,某些方面甚至得以强化,致使改革路径偏离了市场化方向,引发了严重的社会问题。走出理论误区,不失时机地主动推进民主化的政治体制改革,是当前和今后改革的攻坚战。
  关键词:30年经济体制改革;改革路径与市场化目标;改革的理论误区;民主化政治体制改革
  
  一、改革取向市场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必然
  
  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指出:“现在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有领导地大胆下放,让地方和工农业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提出“采取一系列新的重大的经济措施,对经济管理体制和经营管理方法着手认真的改革”。由此,我国开始了经济体制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由国家放权让利以扩大生产单位的经营自主权为发端,改革的初衷并不是要彻底否定计划经济体制本身,只是改革经济管理体制和经营管理方法,只是国家为了调动生产单位和劳动群众的积极性稍作放权让利。但仅仅是这一松动,就不可避免地引发了一场朝着市场化方向发展的全面改革。
  农村改革实际上是以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悄悄地进行“分田包产到户”而发动起来的。随后分田包产到户逐步在全国作为家庭土地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全面推行。这样,农户作为独立的生产单位,具有了一定的生产自主权利和“交够集体的剩下即为自己的”经济利益,从而调动起农民生产的积极性。WWw.11665.COm在城市,改革以国家对企业放权让利为起点,企业获得了完成国家计划外自主为市场生产产品的相对权利和对实现利润按比例留成的自身利益,职工能够从企业留利中获得工资以外的少许奖金。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和企业的计划外生产,使“大一统”的国家计划有了一丝缝隙,市场乘虚而入并不断发育强大。而随着生产资料市场、生活资料市场、金融市场和技术信息市场的发育和形成,为私营企业扩大商品生产经营规模提供了条件。日益普遍和紧密。私营经济规模的发展与扩大,各私营企业之间及其与整个社会经济的联系和依存更为普遍和紧密,市场作为连接城乡商品流通的纽带其调节和支配作用不断加强,由此逐步使农村经济从计划经济、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市场经济过渡。这就是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我国农村市场化的演变历程,这在浙江特别是温州演进得最为典型。
  城市中国家对企业实行“放权让利”的改革,企业初步具有为市场进行计划外生产的自主权和追求自身利益的动力与活力,逐步打破了国家计划一统天下的局面。企业不断追求更多自身利益的内在冲动和国家计划不可能使企业的生产很好地满足社会消费需求的矛盾,日益冲击着计划对企业的约束,迫使国家逐步放弃对企业生产的指令性计划调节,市场对社会的生产和消费的自发调节作用愈益扩大。这样,由国家对企业放权让利以改变经济管理体制和经营管理方法的改革,就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逐步冲破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而朝着市场取向发展。
  随着企业按市场需求生产,与其作为政府的附属物的经济关系日益冲突,企业应当具有商品生产经营者的经济地位和权益愈益明显,改革由放权让利逐步向企业资产经营承包、进而向自负盈亏发展。随着企业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发育和发展,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不可避免地提上日程,打破了单一的国家所有制而向股份制或出售转化为私营企业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深化;同时,城市集体所有制企业的产权改革产生了大批股份合作企业和私营企业,个体投资经营户日益增加且一些发展成为颇具规模的私营企业,对外开放引进外资形成了“三资”企业。原有的由各级政府所掌控的单一的“公有制”形式逐渐演变成多种所有制形式,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逐步发育形成。随着企业的商品生产经营者的经济地位的形成和国家对其指令性计划的取消,推动着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向国家高度集权的投资、财政、税收、金融、商业、物资、劳动和人事等领域深化,市场调节的作用不断加大。这样,原本只是由国家放权让利以扩大生产单位的经营自主权为初衷的经济管理体制和经营管理方法的改革,不可避免地以市场为取向,引发成一场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全面改革。
  30年来的改革使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由国家行政机构掌控的国有制经济比重日益缩小,个体、私营、外资等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兴起打破了单一的“公有制”结构且比重不断提高,市场力量不断强大,经济社会充满新的生机和活力;产品的生产和交换基本上由市场取代了计划的调节,除一些国有垄断资源和垄断行业的产品外,劳动产品作为商品大体上都由市场定价进行交换;在市场机制的激励下调动起越来越多的社会生产资源不断开发生产的广度和深度,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社会生产力,物质产品大为丰富,从整体上提高了全社会的生活水平,显著增强了国民经济的综合实力。这些都是市场化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计划经济体制由政府高度集权从上而下统制社会经济活动和统分社会成员的经济利益,窒息了生产组织的生机和活力,压抑了劳动者的个性和利益追求,阻碍以至破坏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以必须从根本上进行改革。改革以政府对生产组织的放权让利而启动,随着生产组织和个人的自主权益的不断扩大,他们拥有了自己产品的所有权,彼此之间通过市场交换产品的社会经济关系也就必然发育和形成,由此社会经济形式由计划经济转向商品经济或曰市场经济。从计划经济变革为市场经济,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客观要求和历史必然,是人民群众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争取自主、自由、平等的经济活动以实现自己和整个社会的物质利益这一推进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动力使然,成为支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向市场化的根本性的决定力量和深刻的社会经济根源。
  总结30年来的经济体制改革及其成就,必须明确认识,以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有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必然性,归根到底由人民群众从事的经济活动的自身发展这一客观力量所决定,人民群众是推进市场化改革的动力和决定力量。应当深刻认识改革市场化取向的自然历史必然性和人民群众的推动和决定作用,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的市场化方向。
  
  二、走出引导改革偏离市场化方向的理论误区
  
  我国改革30年的巨大成就无可否定,但回顾改革的历程,改革的路径与市场化目标相矛盾,这与我们在改革的指导思想上,对市场经济本身应有的社会关系缺乏正确的理论认识,不无关系。
  1,把市场经济仅仅看作是一种资源配置的手段,认为从计划经济体制改革为市场经济体制只是改变资源配置的方式,忽视市场化改革是社会经济关系和权益关系以及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全面革新。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社会经济活动方式。计划经济以政府强制性的计划指令从上而下派生出社会经济活动,国家行政机构成为经济活动和整个社会活动的主体,支配社会经济活动和决定人们利益分配的是超经济的行政权力,经济运行的调节机制是自上而下的行政指令。市场经济的主体则是直接从事社会生产的个人和组织,他们以追求自身利益为目的自主、自发地分工生产,通过商品的市场交换实现自身和整个社会的经济利益,经济活动和经济运行的调节机制是客观的经济规律。市场经济社会具有与计划经济社会根本不同的社会内在结构,个人和生产组织只按市场的规则进行经济活动而不受行政权力的直接支配和干预;不仅如此,他们的市场经济活动还自下而上地决定着政府为其服务的职能。因此,从计划经济变革为市场经济,绝不只是从形式上将产品变为商品,也不仅仅是生产资源由市场来配置,而是经济主体由行政机构向直接经济当事人的换位,是经济权益由行政机构掌控转变为经济当事人通过独立自主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活动直接去获取,是经济运行机制从由行政手段命令到由客观规律自发调节的根本转变。这是社会的经济关系、权益关系的根本性变革,由此必然要求其他社会关系包括政治、文化、思想观念等上层建筑的相应变革。所以,我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改革,是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革新。这必须从政府归还本应属于个人和生产组织的经济权益为基点以构建微观市场经济基础人手,解放生产力首先必须是把直接从事社会生产的个人和组织从隶属于行政权力之下解放出来,切实赋予他们作为独立自主的市场主体的经济地位,建立健全市场经济关系和市场运行的客观机制;在此基础上,切实转换政府职能,变权力型政府为服务型政府。这是我国从计划经济变革为市场经济的实质和根本任务。
  长期以来,在理论方面由于缺乏对市场经济的社会经济关系和对由计划经济体制改革为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质缺乏深入认识,只把市场经济仅仅看作是一种资源配置的手段。在这一认识的主导下,忽视了市场经济是建立在从事经济活动的个人和组织独立自主地分工为市场即社会生产商品,通过商品的等价交换实现自身和整个社会的经济利益这种全新的社会经济关系基础之上的社会经济活动方式;不承认市场经济关系赋予人格化的社会属性及其历史进步性;不了解从计划经济变革为市场经济必然引起社会的经济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社会内在结构的全面革新,不认识市场经济及其所必然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和社会内在结构是人类社会发展必经的自然历史阶段;反倒认为市场经济可以任由主观选择和取舍,因而只想要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方式和效率,拒绝市场经济实现资源配置所必须具备的社会关系和客观运行方式;误认为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只是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只要取消产品产销的计划指令由市场流通而不从根本上变革社会经济关系就能实现。由于理论陷入误区,致使改革不是沿着政府部门彻底归还经济权利、转换职能以切实赋予生产者和劳动者作为市场主体应有的经济权益和建立健全市场客观运行机制的路径推进;而只侧重于产品的市场化,生产要素仍由行政权力掌控并未市场化;政府部门只是放弃了对社会经济活动的计划统制这一形式,而以行政权力掌控社会经济活动的实质并未改变,某些方面甚至比计划体制更为直接和无序,导致了市场化改革被行政强权所扭曲。

  2,不了解市场发挥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的客观机理是价值规律,对市场经济中价值规律如何发挥调节资源有效配置缺乏深入认识,忽视了以建立健全客观规律支配市场经济运行来推进市场化改革。
  从计划经济体制改革为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经济运行由政府部门主观的计划指令强制调节转变为由客观的价值规律自发调节。价值规律,即商品按其生产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进行等价交换的规律。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仅指在每个商品的生产上只使用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而且还包含这一劳动时间必须是社会总劳动时间中按比例分配的必要份额。价值实际上只是个别商品所包含的社会劳动的货币表现。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等价交换,体现的是人们通过价值这一迂回曲折的形式互相交换劳动的社会经济关系。人们为了获得自身的经济利益,就必须为市场即社会提供有用的商品(包括劳动力在内的生产要素商品);在商品的市场等价交换中,价值规律表现为市场价格按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客观地分配人们的经济利益,并且通过人们对自身经济利益的自由竞争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建立起分工生产的社会体系中各个独立分散的经济利益主体的个别生产与社会生产之间、自身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协调运行的客观机制。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中支配人们经济利益分配和生产资源配置的客观规律。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科学地揭示了商品经济社会(市场经济社会是商品经济社会的发达形态)人们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和社会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深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是我们在市场化改革进程中建立健全微观市场基础和市场运行客观机制的理论指南。可是在市场化改革进程中,价值规律的客观调节作用反倒少有人研究和提及,由于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所揭示的商品等价交换体现的是人们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和支配社会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缺乏认识,导使改革路径,不是从政府彻底放权还利于民以建立健全市场经济的基本社会关系人手和建设市场微观基础为基点以建立价值规律客观调节市场运行来推进,致使社会经济生活中主观作用的行政权力得以强化,而价值规律难以发挥调节作用。
  3,误认为市场经济只具资源配置的效率而没有利益分配的公平,不恰当地把政府的宏观调控置于以效率“优先”而公平只是“兼顾”的职能定位上。导致不是以建立健全市场主体权益和平等竞争、公平交易的市场分配方式来激励和制约效率与公平的统一,而只是强化政府的行政调控以期达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主观愿望。
  在市场经济中,各个商品所有者(包括劳动力在内的生产要素商品所有者)通过市场平等地、充分竞争地交换商品,以商品的价值规律为尺度进行等价交换获得货币收入,这就是市场公平地分配人们的经济利益的手段和实现形式。市场经济的公平源于客观的市场分配。市场经济正是由于具有广泛地调动和吸纳人们为获得自身经济利益而向市场提供商品(包括劳动力在内的生产要素商品)的自发性、自主性和商品等价交换的平等性、公正性、公平性,调动起和挖掘出社会生产的能力和潜力,开发了社会生产的深度和广度,扩大了社会生产的规模和总量;正是由于市场分配的客观性、公平性和公正性,使各个市场主体利益的实现受交换即社会利益的客观制约,从而使个体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动力,优化了资源配置,在提高自身经济效率的同时,提高了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效率。所以,市场经济的效率,源于公平的市场分配;市场经济的公平,是市场经济具有效率的前提、动力和激励机制,二者具有统一性。效率和公平内在于市场经济自身运行的客观过程之中,决定于市场主体平等博弈和市场经济客观运行机制的健全与完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具有运用超经济手段进行宏观调节的职能,这主要是采用税收和行使公共

财政职能进行收入再分配,针对不能平等进入市场竞争的个别人、个别事和个别地区以及有关全社会的公共福利进行再分配;并运用行政和法律手段维护各市场主体的权益。这是用“看得见”的手弥补市场分配的缺陷和失灵的自觉调节;市场分配,则是由支配商品等价交换的价值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的自发调节。市场分配是最基本的初次分配,是最为基础、最为普遍和最为客观的分配方式。政府的再分配只有建立在市场初次公平分配的基础之上,才可能具有合理性。政府应当站在公正的立场上,一视同仁地为维护市场主体的权益服务和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使经济活动按其客观规律正常运行,确保各市场主体各得其所,各得其利,维护和促进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三、深化政府改革是推进市场化改革的正确路径和关键环节
  
  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改革为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把计划经济体制下由政府掌控的配置生产资源、统制经济活动和分配经济利益的权利,转换给直接从事经济活动的个人和组织;解放生产力首先是把从事社会生产的个人和组织从隶属于行政权力之下解放出来,使其具有独立自主的市场主体的经济地位和经济权益,建立起所有市场主体都遵循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从事产品的生产和交换、一切生产资源都由市场来配置、市场主体的经济利益都通过商品交换由市场来初次分配的社会经济运行秩序。由于微观市场主体权益的确立和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取决于政府部门放权还利于民和职能转换,所以,政府的改革,即把权力型政府改革为服务型政府,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首要方面、核心部分和关键环节,是经济体制改革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成为经济市场化的必要条件和先决条件。这是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和根本之点。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在政府主导下进行的,各级政府能否自觉地顺应市场化要求进行自身改革,决定着政府改革这一攻坚战能否顺利推进。这对各级政府部门及其官员是一场严峻的考验。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历史前提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国家,政治制度是从属的东西,而市民社会,经济关系的领域是决定性的因素。”各级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应当勇于解放思想,破除强权和特权思想,树立唯物史观,打破“权力意志至上”和“官本位”的观念及行为方式,树立“民本位”和客观经济活动才是社会关系和社会内在结构的决定性力量的思想及行为方式;明确人民群众才是社会权力、经济利益的主体,政府的经济职能主要是为人民群众的经济活动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认识经济体制改革,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政府利用行政权力从上而下支配社会经济活动,建立人民群众自主平等的商品经济活动并自下而上决定政府行为的新体制;自觉地进行从“父母官”到“公务员”的角色转换,自为地进行放权还利于民的彻底改革。
  推进政府改革,必须切实赋予个人和经济组织作为独立自主的市场主体所应有的平等的经济地位、法律地位和发展权利,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应当深化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尊重和维护人民群众采用多种组织形式从事经济活动以谋求经济利益的自发性、自主性、积极性、主动性和首创精神,从起点上构建人们进入市场经济活动从而参与市场分配的均等机会。要建立健全产权制度,切实明晰和保障各类财产、物品的所有者权益。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从经济关系和法律方面切实维护各类产权不受侵犯。要建立健全并强化通过劳动、生产和经营所获得的产品、财产、知识等的所有者权益,完善由市场分配劳动收入、要素收益和财产收益的机制,依法保护各类产权,健全产权交易规则和监管制度,推动产权有序流转。要建立健全全国统一的各类市场体系,特别是完善和规范劳动力市场,促进各类商品、各种要素在自由流通、流动和充分竞争中形成市场价格。必须打破对资源占有和产品生产的行政垄断、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各种生产资源和要素都作为商品通过市场来配置,各类产品都通过市场交换进入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在所有者权益明晰和强化的自主和充分竞争的商品交换中,市场价格由买卖双方平等议定,促进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切实通过等价交换由市场进行公平的初次分配和有效配置。
  必须在明晰和强化各种财产权利和确立各类市场主体独立自主的经济地位的基础上规范政府行为,消除行政权力对经济活动的直接介入和掌控。政府的经济职能主要是宏观调控和利用公共财政职能进行再分配。这主要是通过税收的强制手段对初次分配进行再调节,行使公共财政职能针对市场不能解决的有关全社会的公共福利和不能平等进入市场竞争的个别人、个别事和个别地区进行再分配,真正做到“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确保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并运用行政和法律手段维护各市场主体的权益。社会应当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意愿,制定强有力的法律法规,规范政府职能和权限,防范行政权力对一切财产权利的侵犯和权钱交易,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确保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制定合理的税率、税法,规范政府采用强制手段获取财政收入的适当数额,并确保公共财政真正行使公平再分配以增进社会福利的职能。要深化政府机构改革,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减少行政层级,理顺职能分工;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和切实有效的行政监督机制。
  政府改革不仅是经济体制改革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同时也属于政治体制改革的范畴,市场化的经济体制改革必然要求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全面革新。这就是要按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社会本来的、客观的内在联系,改革行政权力从上而下决定和派生全部社会生活这一倒置的社会内在结构,使包括政府在内的上层建筑适应市场经济关系的经济基础。经济体制改革必须有政治体制改革与之配套。正如邓小平早在1986年6月就指出:“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应该相互依赖,相互配合。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搞不通,因为首先遇到人的障碍。事情要人来做,你提倡放权,他那里收权,你有什么办法?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所有的改革最终能不能成功,还是决定于政治体制的改革。”能否打好政治体制改革这一攻坚战,决定着市场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前途和成败。
  必须适应市场经济的社会基础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在市场经济社会中,商品天生的平等性,必然形成自主、自由的商品所有者之间的平等关系,决定着人们之间社会关系和社会权利的平等性,由此必然要求社会经济的自由化和政治生活的民主化。所以,我国的市场化改革,不仅要改革国家行政机构直接占有生产资料、经营管理企业的“公有制”形式,而且要大力发展个人及其生产组织自主经营的多种所有制经济;不仅要赋予个人和生产组织独立自主地从事经济活动的权利,而且还要赋予劳动者、生产者和其他社会成员政治上的民主权利。市场化的经济体制改革,必然要求相应的民主化的政治体制改革,经济市场化的过程,同时也是推进政治民主化的过程。在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行政权力扭曲了市场化改革的路径,引发了严重的社会问题,与政治体制改革滞后直接相关。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目标就是在完善的市场经济关系的基础上,建立民主政治体制和法制社会。这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历史潮流。

  • 上一个经济学论文:
  • 下一个经济学论文:
  •  作者:张素芳 [标签: 改革 改革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浅析农村环境保护问题中的政府失灵
    网络问政背景下政府应对机制探析
    中美政府管理的比较分析
    南宁市政府采购管理机制的现状及优化研究
    从经济学角度论政府控制房价的新措施
    化解欧债危机与深化中欧合作的对策
    浅谈WTO《政府采购协议》中的采购实体
    地方政府改革:从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角度
    非政府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功能性分析
    县级政府行政管理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广东省人民政府公报杂志2013年第8期目录
    倒逼与深化:中共农村经济政策选择变迁的历…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