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经济学论文 >> 地方战略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财务税收论文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论文   行业经济论文   新经济学论文   经济学理论论文   中国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   地方战略论文
 证券金融论文   其他金融相关论文   房地产经济论文   统计学论文   经管期刊
中国城镇化空间的核心—边缘结构

原文作者:张晓欢

  [摘要]未来20~30年中,中国城镇化水平和空间拓展还将经历一个快速提升的过程,是我国发展的历史性战略机遇期。从目前来看,中国城镇化空间的核心—边缘结构已经形成,我国城镇化空间拓展的核心区主要在“京豫浙”三角区及其邻近地区,而并不包括传统上所认为的“珠三角”及海西经济区。在考虑中国未来30年的城镇化进程时,我们不能盲目地做出中国未来城镇化的重点在中西部地区的结论,也不能盲目地在城镇化日趋衰落而并无任何区位优势或特色资源的地区进行大规模投资,尤其是所谓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建设,或者所谓的调整地带失衡的政府转移支付或投资。中国城镇化的过程应是一个通过市场、政府、公民共同参与的多主体协同创新、协同进步的过程,是一个实现经济社会集约化、空间规模经济化、空间格局持续优化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才能顺利推动“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关键词]城镇化;空间格局;核心—边缘结构;中国
  [中图分类号]f29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16-0006-04
  1引言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曾说过美国的高科技和中国的城市化是影响21世纪世界进程的两件大事(2001)。2011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已经突破50%,这对于中国来讲是一个里程碑事件,这意味着中国已经进入一个以城市人口为主的国家,这也意味中国可能还有20~30年的快速城市化进程,更意味着深刻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变革也正在加剧。www.11665.com尤其是,在当前海外市场萎缩,中国亟须提振内需以维持经济平稳增长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城镇化的平稳推进更具有非凡的战略性意义。
   城镇化布局是影响中国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因素之一。“十二五”规划指出,要“优化城市化布局和形态”,构建“‘两纵三横’”的城市化战略格局。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指出,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功能”。目前关于中国城镇化格局的描述有很多,一般或者是围绕东中西三大地带、南部北部等板块的此起彼伏来展开,或者是围绕城市群的格局来展开。这为我们认识中国城镇化的空间格局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参考。
   然而,从区域经济视角来看,城镇化的空间格局与经济格局一样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核心—边缘结构。但囿于数据或者方法技术,关于中国总体城镇化空间格局的核心边缘结构的研究还比较少见。随着基于gis的空间计量分析技术的提升和遥感夜间灯光数据在城市化空间格局研究中应用的日趋成熟,利用遥感夜间灯光数据(dmsp/ols)来对中国城市化空间格局的核心—边缘结构进行可视化分析的条件已经成熟。一些学者已经在相关研究上进行了深入探索(陈晋,卓莉,史培军,2003),给我们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参考。但是基于dmsp/ols数据对中国城镇化格局空间依赖性、空间异质性、空间进程等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为此,本文将运用dmsp/ols数据(2000、 2010年),分析中国大陆城镇化空间的差异性和关联性,并通过全局空间自相关、局域空间自相关、空间插值、标准差椭圆等空间计量分析技术来判别中国城镇化空间格局的核心—边缘结构。本文用灯光指数来代替城镇化发展水平(阴英超,2010)。本文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中国是否存在核心—边缘的城镇化空间结构,中国不同区域的城镇化格局是否存在阶段性特征,中国未来城镇化空间拓展的热点区在哪里。[论文网]
   2中国城镇化空间拓展的核心区在华北平原及其邻近地区
  基于dmsp/ols数据利用gis提取灰度值大于0的斑块,这些斑块大致反映了中国城镇化空间的拓展状况,如图1和图2 所示。图1和图2中红色代表2000年的斑块分布,绿色代表2010年的斑块分布,区别在于图1 反映的是基于2000年的城镇化斑块拓展状况,图2 反映的是基于2010年的城镇化斑块拓展状况。由图1可知,在红色边缘地区新增添了些许绿色斑块,这代表着在2000年城镇化图斑的周围出现了新增长的城镇化图斑,显示出了城镇化空间拓展的扩散效应。图2显示在2010年城镇化图斑的周围存在些许消失的图斑(2000),这代表着在从2000年到2010年存在些许消失的城镇化图斑,显示出了城镇化空间拓展的极化效应。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新添的图斑还是消失的图斑基本都围绕在2000年城镇化图斑的周边或邻近地区,这说明我国城镇化的核心区和外围区已经有了基本的轮廓,东北地区的“哈大城市走廊”清新可见,“京豫浙”三角区(沈体雁,张晓欢,赵作权,2013)、“中三角”、成渝经济区、新疆城市群、福建广东沿海城市带等清晰可见。从标准差椭圆(赵作权 2009)来看,从2000年(蓝色虚线椭圆)到2010年(红色实线椭圆)我国城镇化处于扩张状态,但密集化程度在增加,这说明我国城镇化空间处于在扩张中密集化的状态,由标准差椭圆度量的我国城镇化空间的核心区包含了华北平原及其邻近地区、部分辽中南城市群、中三角、关中城市群和成渝经济区,但其中最大的连片的城镇化空间主要是“京豫浙”三角区及其邻近地区,事实上也就是华北平原及其邻近地区。
   3中国城镇化水平的核心区以“京豫浙”三角区为核心
  基于dmsp/ols数据利用gis计算基于县级行政辖区的夜间灯光指数,用以指代县级行政单元的城镇化水平指数(阴英超,2010),并计算基于适当距离权重矩阵的局域moran i,生成lisa图(anselin,2007),其中红色部分指代城镇化水平的高高集聚区,淡紫色部分指代城镇化水平的低高离散空心区(大多位于高高集聚区的邻近边缘区),粉红色部分指代城镇化水平的高低离散孤岛区,大多位于距离高高集聚区较远被低值区包围的区域,深蓝色部分指代城镇化水平低低集聚的萧条区,大多位于中西部地区,但在2800余个县级行政单元中有近一半的县域城镇化水平与邻近地区不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县域经济的空间分割现象。如果将城镇化水平的高高集聚区和高低孤岛区定义为城镇化空间的核心区,将低高萧条区、低低集聚区和其他不具显著空间自相关的地区定义为外围地区,那么中国城镇化空间的核心与外围地区也清晰可见。2000—2010年,最为显著的是“京豫浙”三角区呈现出了快速融合趋势,其他零散的核心区并没有十分显著的变化,比如高高集聚的辽中南城市群中的部分地区、晋南地区、海西地区、广东经济核心区,以及孤岛状态的武汉、西安、成都核心区、重庆核心区、昆明核心区、贵州核心区、哈尔滨核心区等。值得注意的是,从2000年到2010年中国城镇化空间的高高集聚区和低低集聚区都在大幅增加,并且低低集聚区增加数据和速率更快,孤岛区和萧条区也有少量增加,这说明我国城镇化空间正处于以集聚为主导扩散并存的阶段,但核心—边缘结构正日趋明显。

  4中国城镇化水平速率的核心区依附于城镇化水平核心区
  在度量城镇化发展快慢时,多数研究者采用的指标是城镇化水平的年均增长率,在本文中则可以得到如图5所示的中国城镇化水平增长率的核心—边缘结构图。由图5便可以得出在2000—2010年中国城镇化水平快速增长的的核心区位于江西昌九城市群、云贵地区、成渝地区、部分甘肃青海地区、部分内蒙古和新疆地区。因此,不少人边得出未来中国城镇化空间的重点在我国的中西部地区,因为这些城镇化水平增长率较高的连片区大都位于中西部地区。
   然而,如果用城镇化速率,即城镇化水平在一定时间内的平均增加值来度量中国城镇化空间增长快慢时,便可以得出近乎相反的结论。如图6所示,该图显示的是在2000到2010年中国城镇化速率的核心—边缘结构,我们可以发现图6和图3、图4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即中国城镇化水平速率的核心区主要位于中国城镇化水平较高的核心区邻近地区,也可以认为中国城镇化水平速率的核心区依附于城镇化水平核心区,尤其是“京豫浙”三角区表现尤为明显。
   5中国城镇化空间的核心边缘结构已经形成
  通过计算g* 统计量(anselin,2007),首先来度量中国城镇化水平的热点区,如图7和图8,其次来度量中国城镇化水平速率和增长率的热点区,如图9和图10所示。如果将热点区视为中国城镇化空间的核心区,那么图7和图8就告诉我们中国城镇化空间的核心—边缘已经形成,第一个连片的核心区分别是“京豫浙”三角区和环渤海地区的并集,第二个连片的核心区是广东核心区和部分海西地区的并集,其他地区均可视为中国整体城镇化空间的边缘区,2000—2010年,第一个连片核心区在扩张,第二个连片核心区在收缩。因此,中国未来一段时间内城镇化空间的核心区在“京豫浙”三角区,辽中南和河北北部地区是和“京豫浙”三角区较易融合的城镇化地区。仅从空间范围来看,珠三角和海西地区的城镇化空间拓展范围有限。
   图9和图10分别是中国城镇化速率和增长率的热点区显示图。从图9来看,中国城镇化空间速率的热点区主要位于“京豫浙”三角区,以及河北北部和辽中南城市群的部分地区。这与图3、图4、图7、图8所示的中国城镇化核心区存在较高的相似性,其区别就在于图9所示的城镇化速率核心区基本不包括珠三角和海西部分地区,这再次说明我国城镇化空间拓展的核心区主要在“京豫浙”三角区及其邻近地区,而并不包括传统上所认为的“珠三角”及海西经济区,尤其是珠三角拓展范围的有限性给人印象深刻。从图10来看,中国城镇化水平增长率的热点区主要位于江西省、云贵—成渝—青海—甘肃形成的连片区、新疆部分地区以及内蒙古的部分地区,但从图10来看很容易得出中国城镇化在2000—2010年的增长重点在中西部地区的结论,或者得出中国未来城镇化重点在中西部地区的结论,结合前面的分析,这种结论显然有待商榷,但必须承认的是在2000—2010年,中国城镇化增长率的热点区的确是在中西部地区,但这与中国城镇化空间拓展的核心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单位时间内的平均增加量(城镇化速率)和单位时间内的平均增长率显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反映的是增长量的变化快慢,后者反映的是增长率的变化快慢。
   6结论
  未来20~30年中,中国城镇化水平和空间拓展还将经历一个快速提升的过程。从短期来看,这对提振内需以维持经济平稳增长、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从长期来看,这对中国抓住国家发展的历史战略机遇期,建设“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非凡的战略性意义。
   城镇化布局是影响中国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值得注意的是,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十二五”规划也提到)所提出的构建“‘两纵三横’的城市化战略格局”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为,从目前来看,中国城镇化拓展的核心区在华北平原及其邻近地区,中国城镇化水平的核心区以“京豫浙”三角区为核心(“京豫浙”三角区是中国最大的城市化水平高高集聚区),虽然中国城镇化增长率的核心区(高高集聚区)基本上全部位于中西部地区,但中国城镇化速率的核心区基本也是以“京豫浙”三角区为核心。
   从中国城镇化水平的热点区看,中国城镇化空间的核心—边缘结构已经形成,第一个较大的连片核心区是“京豫浙”三角区和环渤海地区的并集,第二个核心区是广东核心区和部分海西地区的并集。值得注意的是,从2000—2010年,第一个连片核心区在扩张,第二个连片核心区在收缩。结合中国城镇化水平速率的核心—边缘结构(图9),我们基本可以认为我国城镇化空间拓展的核心区主要在“京豫浙”三角区及其邻近地区,而并不包括传统上所认为的“珠三角”及海西经济区,在图10中所显示的城镇化水平增长率较快的核心区(主要位于中西部地区)在短期内并不会对已经形成的中国城镇化空间的核心—边缘结构产生太大的影响。
   当然,从图3和图4来看,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存在的城市化水平的高低离散区(孤岛区)可能是局域最为可能的增长极,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可能处于较快的经济增长和城镇化发展阶段。在高高集聚区存在的低高离散区(萧条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可能继续接受虹吸效应,继续成为高高集聚区的外围地区,但也是最有可能成为接受高高集聚区辐射效应的地区,将会成为城镇化高高集聚区的重要拓展区,它们主要位于“京豫浙”三角区的邻近地区。尤其是,高高集聚区和低低集聚区的数量都在增加,但低低集聚区数量增加的较快,这说明中国城镇化的核心—边缘结构在进一步强化。
   因此,我们在考虑中国未来30年的城镇化进程时,一定要注意到中国城镇化空间核心—边缘结构,以及其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发展态势。不能盲目地做出(上接p9)中国未来城镇化的重点在中西部地区的结论,也不能盲目地在城镇化日趋衰落而并无任何区位优势或特色资源的地区进行大规模投资,尤其是所谓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建设,或者所谓的调整地带失衡的政府转移支付或投资。建设美丽中国,不是要在祖国的所有土地上都生产出gdp(国内生产总值),更不是在所有空间上实现所谓的均衡发展,而是应在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指导下,让不同地区在承担生活功能、生产功能和生态功能上有所侧重,有所区别。中国城镇化的过程应是一个通过市场、政府、公民共同参与的多主体协同创新、协同进步的过程,是一个实现经济集约化、空间规模经济化、空间格局持续优化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才能顺利推动“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参考文献:
  [1]杨开忠.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总体部署[j].管理世界,1993(1):165-172.
  [2]陈晋,卓莉,史培军.基于dmsp/ols数据的中国城市化过程研究——反映区域城市化水平的灯光指数的构建[j].遥感学报,2003(3):168-175.
   [3]赵作权.地理空间分布整体统计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9(1):1-8.
  [4]阴英超.基于dmsp/ols灯光数据的新疆天山北坡经济带城市化研究[d].

乌鲁木齐:新疆大学,2010(5):50-64.
  [5]赵作权.中国经济核心—边缘格局与空间优化发展[j].管理世界,2012(10):46-54.
  [6]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与中国发展之路[j].中国市场,2012(50):3-8.
  [7]沈体雁,张晓欢,赵作权.我国就业密度分布特征的空间计量经济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3(1):64-68.
  [8]乔为国.新型城镇化实现途径研究——空间生产方式的视角[j].中国市场,2013(4):89-91.
  [9]l.anselin.2007.spatial econometrics in rsue:retrospect and prospect[j].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37(4):450-45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071076);国土资源部2010 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201011018);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0zd&022);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12cb955804)。
   [作者简介]张晓欢(1982—),男,河南南阳人,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研究方向:gis与空间计量经济分析;gis与公共政策分析;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规划;国土空间经济分析与规划。
  • 上一个经济学论文:
  • 下一个经济学论文:
  •  作者:佚名 [标签: 边缘 产业结构 人为 边缘 理论 解人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浅谈小城镇决策与公共参与机制
    第二届中国国际气体能源峰会暨生物天然气产…
    中国股市短期仍有波浪顶可能
    论秦国的崛起策略及其对中国和平发展的启示
    从《汉宫秋月》看中国古典舞创作
    中国式养老
    中国富豪消费追求悄然改变
    中国经济指数:7月滞胀趋势负面
    中国开放新高度
    人行发布《中国金融标准化报告2012》
    中国金融摄影家协会第二届(生命人寿杯)全…
    中国企业大举并购海外农业资产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