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经济学论文 >> 地方战略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财务税收论文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论文   行业经济论文   新经济学论文   经济学理论论文   中国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   地方战略论文
 证券金融论文   其他金融相关论文   房地产经济论文   统计学论文   经管期刊
长三角区域产业结构动态演变

原文作者:张锦

  摘要:本文利用偏-份额的空间拓展模型,分析了长三角地区16座核心城市在1999-2009年间产业结构变动过程,并认为长三角16座城市10年间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发展,但是不同城市发展轨迹不同,提出了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空间偏离-份额分析;产业结构;长三角地区
  中图分类号:f127;f224
  一、 引言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区域之一。长三角核心区域16座城市2009年国民生产总值为59867.73亿元,占全国生产总值的17.58%。16座中心城市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1999年的7.6:52.44:39.82发展至2009年的3.41:50.76:45:83。10年间长三角核心城市群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带动了这一区域经济的发展。本文利用偏离-份额的空间拓展模型,分析这一区域10年间各城市产业结构的演变过程,在此基础上提出各城市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二、空间偏离-份额分析模型
  (一)传统偏离-份额模型
  1.全国分量
  为全国分量,表示某一区域某类型产业的产值从基期到研究期因为全国总增长率增长而得到的增长量。将假定的增长水平同实际的增长水平相比较,如果高于实际增长水平,则地区总偏离值为正;反之,则为负。
   2.产业结构分量
  为产业结构分量,表明从基期到研究期i产业产值的增长与全国所有类型产业产值的增长进行比较,主要说明i产业随全国所有产业增长而增长的情况。wWw.11665.cOm若i产业的增长超过全国所有产业的平均增长,则产业结构分量为正。
   (二)偏离-份额分析的空间拓展模型
  区域之间不可能处于相互分割状态而是相互之间具有空间依赖性。传统的偏离-份额模型忽略了区域之间的相互影响。偏离-份额的空间拓展模型考虑了区域之间的相互影响。nazara & hewings(2004)[1]首先在偏离-份额模型中引入空间结构,提出了偏离-份额空间拓展模型。吴继英等 (2009)[2]应用此空间模型,对江苏省三次产业结构变动进行了定量分析。游士兵等(2010)[3]应用此拓展模型,分析了我国中部六省的产业结构。
   可见,空间拓展模型中用代替了传统模型中的xi。 描述了区域j 产业i在邻近区域的空间增长速度与全国所有产业的平均增长速度的差异,为空间产业结构分量。其值大于0,说明i产业的空间增长速度大于全国平均速度,邻近区域对研究区域产生正面影响。表示区域j产业i的实际增长速度与其空间增长速度的差异,即空间竞争力分量。其值大于0说明研究区域j产业i的增长超过了其邻近区域。
   三、长三角区域产业结构变动的空间偏离-份额模型分析
  (一)指标选择和数据来源
  长三角区域产业结构的偏离-份额空间拓展模型计算以长三角16座中心城市为研究对象,将16座城市整体作为标准研究区域,选取1999年为基期,2009年为研究期,考察在此期间长三角16座城市产业结构的变动。
   本文选取长三角区域16城市第一、二、三产业的生产总值作为衡量各地区各产业发展的衡量指标,选取区域各城市国内生产总值之和作为衡量标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文中数据来源于2000年、2005年和2010年上海、江苏和浙江统计年鉴。[论文网]
   (二)空间权重矩阵的选取
  空间权重矩阵表达了区域系统中区域之间的相互影响。李娜(2011)[4] 利用牛顿力学引力模型原理,计算了长三角城市群空间经济联系强度,反映了长三角区域16座中心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本文中空间权重矩阵即区域之间的联系将采用李娜(2011)[4]的研究结果。
   (三)模型分析结果
  长三角区域产业结构模型分析结果见表1和2。
  1.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发展
  长三角区域16座中心城市产业结构在1999-2009年这10年间不断优化升级。由表1和表2可见各城市第一产业总偏离呈现负数但总体波动不大,第一产业发展慢于经济发展速度,说明在10年间16座城市第一产业发展不能很好地拉动经济发展。
   16座城市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如图1和图2。1999-2004年间各城市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稳步发展,是经济发展的主动力。1999-2004年间,与区域经济平均增长增长率相比,除上海、湖州、绍兴和台州外,其他12座城市第二产业发展都快于区域经济平均发展水平。苏州第二产业发展最快,总偏离增长率为0.0958,其次是舟山和南京,分别为0.0779和0.0345。由于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从各城市第二产业总偏移份额来看,仍然苏州发展最快,总偏移份额为73.17,其次是南京和杭州,分别为15.03和7.27。舟山第二产业虽发展较快,但由于基础薄弱,总偏离份额不高。各城市第三产业发展围绕区域经济发展上下波动,多数城市第三产业发展低于区域经济平均发展水平。2004-2009年间主要城市第三产业加快了发展步伐,除嘉兴、绍兴和台州外,其他城市第三产业发展都快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尤其是上海、南京和苏州,第三产业总偏移增长率分别为0.0417、0.0506和0.0653,偏离总份额为148.76、42.29和72.15。各城市第二产业总偏离增长率围绕区域经济上下波动,多数城市第二产业发展水平低于区域经济平均发展水平。16座城市在这10年间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总体演变过程是由第二产业发展为主导向第三产业发展转变,这符合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一般路径,说明该区域各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发展。
   2. 各城市产业结构变动分析
  1999-2009年间区域各城市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相比,可以反映出各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的动态演变。根据不同时期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的总偏移量可以将区域城市划分为四类,从中可以体现出在这一时期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结构。图2反映出在1999-2004年间,南京、无锡、常州、苏州、杭州、宁波、嘉兴和舟山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第二和第三产业发展均快于区域平均增长水平。虽然上海经济增长率下降,但是上海经济总量在16座城市中占有绝对优势。2004-2009年间,常州、南通、扬州、镇江、泰州和舟山均保持良好发展趋势,第二和第三产业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同时,经比较发现在这10年间,常州和舟山发展发展较快,第二和第三产业10年平均发展水平都快于区域经济平均发展水平。

  根据各城市产业发展特点,可以将16座城市分为五类。第一类城市群包括南京、无锡、苏州、杭州和宁波,城市经济发展10年间由第二产业拉动转为第三产业拉动,尤其是南京和苏州,在1999-2004年间,第二产业发展明显快于经济发展水平,第

二产业总偏离分别为15.03和73.17。在2004-2009年间,第二产业发展速度放缓,低于经济发展水平,而第三产业迅猛发展,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动力,第三产业总偏离分别为42.29和72.15。第二类城市群包括南通、扬州、镇江和泰州。4座城市在1999-2004年间第二产业发展较快,第三产业发展速度低于区域经济平均发展水平。在2004-2009年间,4座城市在保持第二产业稳步发展的同时,加快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步伐,在这5年期间第二和第三产业都呈良好发展势头,快于区域平均水平,尤其是南通,2004-2009年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总偏离份额分别为22.25和16.68。第三类城市群包括上海、湖州。上海经济发展在16座城市中具有绝对优势,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生产总值远远超过其他城市,因此和其他城市相比,上海在1999-2004年间增长率低于平均水平。湖州经济起步较晚,在1999-2004年间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区域经济。2004-2009年间,上海第三产业得到快速发展,总偏移份额为148.76。湖州在2004-2009年间也加快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尽管第二产业仍然发展缓慢,但是第三产业发展明显加快,带动了经济发展。第四类城市群包括常州和舟山。虽然两座城市经济发展起步晚,经济总产值在区域经济中比重不大,但是在10年间城市经济稳步发展,第二三产业发展都快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虽然舟山二三产业总产值较小,以致总偏离份额较小,但是舟山总偏离增长率比较高,说明舟山二三产业增长较快。第五类城市群包括嘉兴、绍兴和台州。3座城市在1999-2004年间二三产业稳步发展,但是2004-2009年间二三产业发展低于区域经济平均发展水平,3座城市经济发展减速。2004年3座城市国民生产总值占16座城市总和的11.65%,而2009年3座城市国民生产总值占16座城市总和比例下降到10.55%。
  3. 各城市第二产业竞争力比较分析
  长三角16座中心城市第二产业发展中,上海、苏州、杭州、宁波、无锡和南京第二产业总产值较高,2009年6座城市第二产业总产值占16座城市总和的65.8%。1999-2004年间,南京、苏州和杭州第二产业发展和周边城市相比具有明显优势,竞争力偏离份额分别为17.82、86.78和17.11。2004-2009年间,无锡、常州、南通、扬州和泰州第二产业得到了很好的发展,5年间第二产业发展和周边城市相比竞争力偏离份额分别为22.03、17.42、44.80、35.12、22.25、20.8。苏州第二产业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其竞争力偏离份额为72.15。在1999-2009年10年时间里,无锡、常州、苏州、南通、扬州、泰州、宁波、嘉兴和舟山的第二产业持续发展,10年间产业发展都快于空间其他城市第二产业发展速度,其中尤其是苏州,产业竞争力偏离份额稳居第一(图5)。
  从表1和表2可知,和周边城市第二产业发展相比,虽然上海第二产业总产值在16座城市处于遥遥领先地位,但在10年间发展速度与周边城市第二产业发展相比发展缓慢。
  4. 各城市第三产业竞争力比较分析
  长三角16座中心城市第三产业发展中,上海、南京、无锡、苏州、杭州和宁波第三产业生产总值较高,2009年6座城市第二产业总产值占16城市总和的74.61%。1999-2004年间,除上海外,各城市第三产业发展速度相当,比较平均。上海第三产业发展在这一时期虽然和周边城市相比增长率滞后,但是上海第三产业总值具有绝对优势。2004年上海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为3565.34亿元,占16城市总和的31.09%。2004-2009年间,上海、南京和苏州第三产业发展迅速,第三产业发展和周边城市相比竞争力偏离份额分别为76.44、37.85和68.37。此外,在2004-2009年间,常州、南通和杭州的第三产业也得到了良好的发展,与周边城市第三产业发展相比,竞争力偏离份额分别为:13.01、13.93和14.22。在1999-2009年10年时间里,苏州、杭州、宁波和舟山的第三产业持续发展,10年间产业发展都快于空间其他城市第三产业发展速度,尤其是苏州和杭州,第三产业发展明显快于区域其他城市发展水平(图6)。
  四、结论与建议
  偏离-份额空间拓展模型分析结果表明,1999-2009年间长三角16座中心城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和第三产业加快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动力。16座城市比较研究发现,各城市发展轨迹不同。
  1. 上海
  作为16城市经济发展的龙头,上海经济发展总量具有绝对的优势,但是10年间上海经济发展速度与周边城市相比,第二产业增长率偏低,第三产业发展良好。未来上海应继续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
  2. 南京、无锡、苏州、杭州和宁波
  南京、无锡、苏州、杭州和宁波经济发展稳步发展,产业比重逐渐由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变。未来经济发展重点同样是第三产业,尤其是无锡、宁波,更要加速第三产业的发展。
  3. 南通、扬州、镇江和台州
  处于16城市经济发展第三等级的常州、南通、扬州、镇江和台州,经济发展从以第二产业为主,向以第二和第三产业为主转变,加快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未来在提升第二产业发展的同时加快第三产业发展。
  4. 嘉兴、绍兴和台州
  嘉兴、绍兴和台州地区2004-2009年间,城市经济发展与区域经济相比有所滞后,无论是第二还是第三产业增长率都低于区域平均水平,未来应提升经济发展速度。
  5. 湖州、舟山
  湖州和舟山虽然经济生产总值偏低,但是发展速度明显快于区域平均水平,有良好的发展态势。
  为了促进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尤其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协调发展,各中心城市应根据自身产业发展轨迹和产业竞争力,确定未来发展方向,带动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suahasil nazara, geoffrey j.d. hewings. spatial structure and taxonomy of decomposition in shift-share analysis[j]. growth and change, 2004,(35):476-490.
  [2] 吴继英,赵喜仓. 偏离-份额分析法空间模型及其应用[j].统计研究,2009,(26):73- 39.
  [3] 游士兵,杨涛,黄炳南,刘志杰. 基于空间偏离—份额法的区域产业结构研究—— 以中部六省为例[j]. 统计与决策,2010(17):117-120.
  [4] 李娜. 长三角城市群空间联系与整合[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30):72- 77.
  [5]史春云,张捷,高薇,杨旸. 国外偏离-份额分析及其拓展模型研究评述[j]. 经济问题探索,2007,(3):133- 136.
  [6]魏云.资源型城市的现代产业体系及其构建模型研究[j].中国市场,2011,(11):38-49.
  • 上一个经济学论文:
  • 下一个经济学论文:
  •  作者:佚名 [标签: 产业结构 区域 转移 区域规划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人才培养应适合人才需求的正三角形结构
    “倒三角”教学法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劳动力成本上升对长三角制造业FDI的影响分析
    珠三角产业转移承接园引资能力研究
    文化企业跨区域整合策略:以长三角为例
    文化企业跨区域整合策略:以长三角为例
    中国新经济圈调查:产业转移“新三角”
    浅谈三角并购解禁对日本的影响与对策
    关于泛珠三角与东盟贸易合作发展研究
    泛珠三角与东盟贸易合作发展研究
    浅论三角并购解禁对日本的影响与对策
    安徽承接长三角产业梯度转移的微观视角研究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