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经济学论文 >> 地方战略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财务税收论文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论文   行业经济论文   新经济学论文   经济学理论论文   中国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   地方战略论文
 证券金融论文   其他金融相关论文   房地产经济论文   统计学论文   经管期刊
环青海湖民族体育旅游业发展新论
【论文关键词】 环青海湖;民族体育;体育旅游

    【论文摘要】 在旅游业发展方兴未艾的今天,体育旅游已经成为旅游业的一种重要旅游类型。作为内陆资源大省的青海,有着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对青海体育旅游业发展的认识,将深刻影响旅游业在青海的总体发展,影响其支柱产业的地位。本文试图从环青海湖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蕴藏量入手,结合青海近年来的社会经济和旅游业发展情况,探讨其发展的利弊,并提出自己的发展意见。 
   
   
  一、前言 
   
  随着第29届奥运会在中国成功的举办,世界人民对中国有了一个新的了解,以参与赛事性的旅游将在未来成为一种时尚。作为一个以体育赛事为引领而发展壮大旅游业的青海省也迎来的新的挑战。上个世纪末曾经困扰着现代人类的生活方式:“以营养过剩、运动不足、精神压力过大、酗酒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为诱因产生的诸多疾病”,现如今已不再是大问题了。人们的健康观念随着奥运圣火与奥运精神在世界传递,已今非昔比,积极预防代替了有病求医的传统观念,人们开始把越来越多的花费投入到体育健身活动中,寻找一种更为健康的休闲方式,以参与和观看体育赛事的旅游方式风靡全中国。环青海湖民族体育旅游圈就是以参加参与大型赛事、登山、滑雪、大江大河漂流、火山口探险、狩猎、民族民俗体育等方式的体育旅游形式。 
   
  二、环青海湖民族体育旅游业的现状 
   
  由于受中国地域差异的限制,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发展目标,“环青海湖民族体育旅游圈”是以西宁“宁湖”为起点,多巴国家高原训练基地为中心,以青海湖基地、金银滩射击俱乐部为两翼,延伸到尖扎县国家水上训练基地、格尔木玉珠峰登山基地。WWW.11665.COM同时纳入了互助土族轮子秋、玉树草原赛马大会、徒步穿越柴达木等活动,寓体育于旅游、休闲、娱乐中,引导更多的旅游者开展体育旅游消费,以此扩大体育旅游在青海旅游收入中的贡献份额,成为体育事业的创新点。现在从其形式上来观看似乎架子已经搭建起来,但寻其理论基础可以说是一种盲目的照搬;从其挖掘潜力和市场运作机制的角度来看,更多的是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长远的发展;从其体系上来看并没有建立好完善的体系,旅游衔接不够连续,路线设计不够合理、项目设置特色不鲜明等等诸多因素影响和制约着环青海湖民族体育旅游业圈的可持续发展。“环青海湖民族体育旅游圈”的总体市场运作是经济行为,既需要经济理论的指导,又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因此,正确运用经济理论,遵循发展规律,民族体育、民俗文化、旅游三者之间的协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如何开发、如何打造、如何深层次的挖掘和如何利用青海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特有的民族文化以及在“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不断升级的有利前提下,民族体育、民族文化、特色旅游的相互融合产生效益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课题。要充分应用经济规律寻找正确的市场运作方针,来开发和挖掘本省特色的民族体育活动来充实“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的气氛。一方面,借“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的声势宣扬青海促进民族体育活动形式和旅游事业的相互融合,另一方面,加大力度推广“环青海湖民族体育旅游圈”的全面商业化进程,要大打特色和民族牌。 
   
  三、青海省的体育旅游资源 
   
  1、丰富而独具特色的自然旅游资源 
  青海位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东北部,全省东西长1200公里,南北宽800公里,面积72.12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四位。在这片号称世界“第三极”的土地上,形成了许多独特的自然风光,具有开发体育旅游的丰富的自然资源条件,如辽阔的绿色草原,神奇的青海湖、孟达天池,举世无双的三江源,有着“神山”美誉的昆仑山以及阿尼玛卿雪山、格拉丹东冰峰,奇特的雅丹地貌等等,都是很好的进行体育旅游活动的场所,有些已经进行了开发,例如都兰巴隆-沟里国际猎场是国内最为理想的猎场之一。这一以狩猎岩羊为主的猎场,亦是蒙古族、藏族的聚居区,游客在享受狩猎的乐趣时,还能充分领略到纯朴的民族风情。柴达木盆地是我国亦是世界少有的高海拔的大型内陆盆地,干旱荒漠景观十分独特,有很好的科研、探险观光价值。昆仑山作为构成柴达木盆地边缘部分的一大山脉,同时亦是华夏民族的一大圣山,主峰玉珠峰目前已经成了许多业余登山者的首选地。 
  2、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 
  青海的自然旅游资源,具有神奇而淳朴的特征,构成了与我国广大东部地区风情截然不同的民族地域文化特色。青海是我国一个多民族聚居省份,全省除汉族外还居住着近30多个少数民族,其中世居青海并建立自治地方的有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和蒙古族等5个少数民族,撒拉族又是我省独有民族,少数民族占全省总人口的40%多。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青海各民族依据所处的地理环境、社会环境、生产方式;依据各民族的信仰、心理等形成了个性鲜明、风格各异、内容丰富的民俗风情。为适应高海拔的气候环境,生活在高原上的各族群众在同大自然的长期抗争中逐渐发明创造了许多用以强身健体、丰富劳动业余生活的体育及游戏娱乐性活动。这些活动共同的特点是,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场面热烈而壮观,且民族性、地域性、竞技性、观赏性、参与性都很突出,非常适合现代旅游者的需求。较有代表性的此类景观有,土族的轮子秋,藏族、蒙古族的赛马、赛牛、射箭、摔跤、拔河等。其中土族的传统娱乐项目“轮子秋”因其新颖、独特、赏心悦目而享誉国内,曾多次参加全国农民运动会和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并引起轰动,被誉为东方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的一颗明珠。其他如藏族的赛马射箭也很有影响,尤其是赛马更是夏季青海草原上最盛大的节日活动之一。青海赛马会以玉树州最为隆重和最为著名,届时,骑手云集,观众如潮,广袤的草原上点缀着无数顶白色帐篷,从而变成了欢乐的草原城。如今的赛马会,既是骑马、射箭等传统体育项目比赛的盛会,又是物资交流、经贸洽谈的盛会,随着它知名度的提高,正吸引着无数游客。
  3、具有一定旅游开发基础的体育场所和竞技类项目 
  青海具有全国知名的“多巴国家体育训练基地”、“南门全民健身中心”、“中国赛艇皮划艇协会尖扎国家高原水上训练基地”等体育场所吸引大量热衷体育运动的旅游者,这将会对体育旅游业产生巨大的带动作用。日益壮大的三大赛事更是令人神往,一是从2002年开始举办的“环青海湖国际自行车赛”在短短两年间级别从2.5级升至2.3级,目前已经成为亚洲顶极赛事;二是中国青海国际抢渡黄河极限挑战赛,因海拔高、水流急、水温低、氧气稀薄成为挑战者面对的四大难题,正因为如此,吸引了国内外众多的挑战者参赛;三是青海高原世界杯攀岩赛。三大品牌赛的成功打造,也将给环湖圈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四、青海省体育旅游发展的有利因素 
   
  省内体育旅游业高潮初现,据 2007年统计年鉴资料显示,青海省 2007年的城乡恩格尔系数均值为 40.83%,属于中低收入水平而同期用于文化娱乐和旅游的消费支出仅分别占到 2.47%和l.64%,其中高收入户用于娱乐、教育、文化服务和杂项商品服务的支出占 25.3%;而低收入户用于这二项的消费支出占 13.11%。可见,体育娱乐这一闲暇产业的消费收入弹性极高,可达2-3(亦既收入增加一个百分点几于该项的消费支出就增加2-3个百分点),且长期的消费收入弹性还要高于短期的收入弹性,所以“环湖圈”有着良好的客源市场。 


  五、环湖圈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发展中的限制性因素 
   
  1、高寒型大陆性荒漠气候直接制约着环湖圈的发展; 
  2、专业人才缺乏,相关的专业人员很少; 
  3、滞后的管理机制与环湖圈的实际运作无法协调一致; 
  4、在环湖圈的宣传上投人不够。与外地大张旗鼓的宣传相比,各种传媒上鲜见青海环湖圈的内容。青海环湖圈的旅游资源尚处于“藏于深园不为外人所知”的地步。 
   
  六、环湖圈的运作措施和对策 
   
  1、加大级政府部门和相应专业领导机构的力量,设立一些地方性旅行社团,配置相应的专业人员。 
  2、在专业领导机构的统一部署下,可以系统地确定自己的对内外发展方针,充分抓住奥运年的体育旅游热,使环湖圈在地方经济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 
  3、加强科学规划和管理。 
  环湖圈的运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活动既是特色体育资源的挖掘与开发,同时又是体育与旅游相互融合。所以必须有安全保障、旅游项目要经过严格审批,必须加强统一规范化管理,严格审批程序,实行专业导游上岗证考核制度。对体育设施的质量和旅游服务的质量必须严格把关,保证环湖圈的可持续发展。 
  4、加大对外宣传力度。 
  宣传可以创造需求,大幅度地推动环湖圈的体育旅游业发展。环湖圈的体育旅游业应该在自己经济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遵循“民族性、真实性、新颖性”的原则,独立地和其他产业部门联合使用图文、声像、展销、邀请等手段,宣传自己。 
   
  七、结束语 
   
  依托丰富的民族体育旅游资源,依靠独特的人文景观,相信体育旅游一定会在青海旅游业中发挥重要作用,以全新的面貌实现在青海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1] 邹再进.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论—以青海省为例[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 林峰.可持续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3] 王述英.白雪洁,杜传忠.产业经济学[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4] 孟峰年.西北地区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前瞻性分析[j].体育科学,2004,10. 
  [5] 张伟.西北地区体育旅游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4,4. 
  [7] 何娅妮.青海旅游开发浅谈[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专辑. 
  • 上一个经济学论文:
  • 下一个经济学论文:
  •  作者:李增民 [标签: 青海湖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青海社会科学杂志2013年第02期目录
    青海农牧业杂志2012年第4期目录
    青海畜牧业杂志2012年第4期目录
    青海省国税税收信息化建设的问题研究
    青海省国税税收信息化建设的问题研究
    浅析青海保险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
    青海保险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
    浅谈“三驾马车”对青海省经济增长的贡献分…
    浅谈对发展青海高原特色经济的一些思考
    关于青海省国税税收信息化建设的问题研究
    稳健财政政策下青海财政问题研究
    以循环经济模式促进青海西部地区经济可持续…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