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经济学论文 >> 地方战略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财务税收论文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论文   行业经济论文   新经济学论文   经济学理论论文   中国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   地方战略论文
 证券金融论文   其他金融相关论文   房地产经济论文   统计学论文   经管期刊
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研究综述
摘要:旅游对目的地的社会文化影响已成为近年来旅游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通过对“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相关文献的梳理,从旅游对目的地居民的影响、旅游对目的地社会结构的影响、旅游对目的地文化的影响及有关案例研究等方面对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的研究内容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旅游影响;社会文化;综述
  
  我国对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研究比较早的是徐崇云和顾铮在1984年发表的《旅游对社会文化影响初探》·作者从直感上判断“旅游对社会文化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之后一段时间我国学者更多的是进行旅游经济影响方面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末期后,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研究才有了更加专门和深入的分析。本文通过对由“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的相关文献的梳理,归纳出国内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内容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旅游对目的地居民的影响
  
  当地居民是旅游目的地文化的载体,扮演着当地文化的继承者、保护者和传播者的角色。旅游者以其自身的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介入旅游接待地社会中,引起目的地居民的思想变化,从而产生各种影响。王妙(1999)等认为旅游接待地的居民向旅游者的模仿最直接、最明显的表现在日常生活的言行当中,这种模仿既包括动态的如言语、表情、手势等,也包括静态的如衣着、仪表等。同时指出这种示范效应不仅反映在当地居民,在旅游企业的从业人员身上也有明显反映,尤其是涉外酒店的员工。郑本法(1999)认为旅游使接待地居民的经济观念越来越强烈,经济上的计算成为人们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标尺。WwW.11665.COM刘丹青(2000)分析了旅游地居民文化心理生成及其差异性的几个基本因索,揭示了旅游地特别是新开发的初期旅游地居民文化心理的若干外在表现形式及其变化。李星明(2002)认为旅游者的自由和物质上的优越感,会导致接待地居民尤其是年轻人模仿游客的消费方式和行为。而老一代居民虽不同程度地受到外国生活方式的影响,但仍保持着祖先们传下来的生活习惯。李祝舜等(2003)通过研究欠发达旅游接待地的社会文化变迁过程指出,旅游者的示范效应在引起当地居民心理发生变化之后,通过社会化过程可以转化为社会心理。
  
  2 旅游对目的地社会结构的影响
  
  旅游业的发展使得当地的社会结构不可避免地发生着改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当地妇女的社会角色的转变。郑本法(1999)认为旅游业为当地妇女创造了就业机会,改变了她们原有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但是有些妇女却变成了吸引旅游客源的赚钱机器,其社会地位反倒比过去更低。而那些社会角色得到转变的妇女,其家庭婚姻状况及人际关系会发生变化。周霄(2003)认为当地妇女抓住旅游开发带来的就业机会,在当地的旅游服务业中占据了大量岗位,提高了她们在家庭经济中的地位。
  (2)社会阶层的改变。周宵(2003)认为旅游活动的开展使接待地的社会组织基础发生改变,社会分层扩大。许多人的社会地位产生巨大变动,由此产生了一个新兴的社会阶层——中产阶级,他们逐渐成为与传统地方精英相制衡的社会控制力量。田敏(2003)指出由于难以平衡旅游收入方面的差别以及诸多条件对各方参与旅游的限制,可能会造成区域性社会结构的严重分化,加速旅游地贫富悬殊的进程。
  (3)移民问题。刘赵平(1998)认为旅游的开发不但帮助社区留住了将要迁移的人员,而且将那些寻求工作与发展机会的外来人也吸引进来,这在某种程度上加速了那些处于边远地带的旅游接待地的城市化进程。王宪礼(1999)等学者对长白山生物圈保护区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了旅游活动对移民率的影响。张干(2000)等人分析了重庆市旅游业发展对库区移民安置的影响,提出旅游带动开发性移民的思路。
  
  3 旅游对目的地文化的影响
  
  旅游从本质上看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活动,是一种满足旅游者深层精神需要的社会文化现象,是文化消费和文化创造的统一。它在促进当地文化的进步与创新的同时,不可避免又会给当地文化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
  
  3、1 犯罪问题
  一些学者认为,旅游业的发展致使旅游目的地居民的道德水平下降,甚至出现卖淫、赌博等犯罪现象,犯罪率上升。保继刚(1999)则认为在现代旅游产生之前。犯罪、赌博、卖淫等现象早已存在,这些社会不良道德问题并非是发展旅游导致的必然结果。但是旅游接待地的价值标准和道德确实发生了变化,引起社会道德标准的下降。全华(1994)对武陵源自然风景开发区的道德退化问题进行了介绍,并指出了自然风景区内的犯罪类型。黄建军(2000)系统分析了昆明旅游犯罪的类型、侵害对象、空间特征及诱发旅游犯罪的条件和因素。而李经龙(2003)等认为旅游地的社会道德感虽然下降了,但却很少有威胁本地居民自身安全的行为发生。
  
  3、2 文化变迁
  李蕾蕾(2000)从传播学的角度人手,系统地分析了旅游作为一种跨文化传播的方式对旅游接待地地方文化认同的各种影响。陈延超、马建钊(2001)就旅游业对三亚回族传统文化的影响进行了调查研究,并指出传统文化既不会全部保留,也不会全部消失。能够适合现代需求的传统文化特质将得到传承和发展,而那些不适应民族发展的文化特质将会改造或减弱甚至消失。张晓萍(2002)认为旅游对文化的影响也要辩证的看待,不能简单地用对与错、好与坏来形容旅游业给文化带来的变革,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不能改变的观点。宗晓莲(2002)运用人类学中的文化再生产理论,进行了旅游开发背景下的民族文化变迁的研究。田敏(2003)就旅游对民族社区的文化变迁所产生的影响及其关系进行了归纳和辩证分析。张波(2004)侧重分析了旅游对目的地文化的积极影响,他认为旅游能够促进地方文化的再构建、加大当地对外开放的力度、强化接待地的民族认同意识。郭山(2007)提出民族传统文化的变迁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历史过程,传统文化得以传承的前提条件取决于其在当下的“有用性”。

  3、3 对民俗风情的影响
  目前学术界就旅游对民俗风情所造成的影响,大多数人倾向于将其定位在消极影响方面。郑向敏(1996)认为旅游的发展将导致民俗风情的同化和庸俗化。并提出消除各种消极影响的发展对策。胡绍林(1999)等人对张家界民俗旅游发展中的民俗风情粗糙低俗的现象进行了剖析,并提出规范发展民俗旅游的对策。马晓京(2002)则认为将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商品化视为旅游对民族文化的消极影响过于片面,指出在商品经济还非常落后的民族地区,旅游对接待地民俗风情的影响,其积极影响远远大于消极影响,积极影响主要有树立现代商品经济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实现民族文化的良性变迁;加速民族文化的世界化进程等方面。于岚(2003)对旅游的真实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在研究民俗旅游产品的真实性问题时,应侧重于真实性的体验而不是本体意义上的真实。潘秋玲等(2006)以西安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旅游开发对当地饮食、节庆和娱乐民俗文化产生的影响效应。徐乐娜(2007)认为广西文化旅游的开展对当地壮族民歌在现代社会中的转型有着很大的影响。
  
  4 有关旅游对目的地的社会文化影响的案例研究
  
  刘振礼(1992)对河北野三坡国家重点风景区进行了有关旅游对接待地社会文化影响的问卷调查。刘赵平(1998)再次对野三坡地区进行了跟踪调查,在与刘振礼的调研结果进行比较的基础上,研究旅游深入发展对接待地社会文化的影响机制和实际状况。李凡、金忠民(2002)在对皖南的西递、宏村和南屏三个古村落居民调查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了发展旅游业对三个村落的社会面貌、消费水平、传统文化、娱乐活动、社会治安等方面产生的影响程度。张文(2003)对近30年阳朔旅游的发展对该地区的社会文化影响进行了研究,并将阳朔的旅游影响与世界著名旅游接待地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和美国阿拉斯加的旅游发展进行了初步的比较。刘迎华等(2006)选择广东海陵岛闸坡镇和海陵镇两镇,通过比较研究来探讨旅游业发展对于其社会文化的影响。研究发现旅游比较成熟的闸坡镇的社会文化环境在旅游业发展的冲击下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迁。海陵镇由于较少涉足旅游业,还没有对当地社会文化产生太大的影响。李林(2006)对被喻为“中国汉族民歌第一村,,的湖北吕家河村进行了实地调查研究,分析了吕家河村由于外来文化、游客等的进入及当地旅游业的初步发展,对本社区传统文化产生的系列影响。
  
  5 结语
  
  对于旅游对目的地产生的社会文化影响,国内学者们投入了极大的研究热情,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有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和一定的规律总结。旅游一方面促进目的地社会文化发展和创新,另一方面又会给目的地带来许多负效应。并且,这两种作用通常相互交织、相互转化,积极影响可能会转化为消极影响,不利因素如加以有效控制也可以变为有利因素。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对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的研究,通过深入、细致的调研和先进、创新的研究方法,加强不同旅游目的地的比较研究,以及旅游目的地不同发展阶段的影响研究,总结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的一般规律和模式,建立完善的理论体系,以期为旅游地的发展战略选择提供理论参考和依据。而旅游目的地经营管理者必须确立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旅游规划阶段就融入社会文化发展目标,在旅游发展过程中把握一定的“度”,使旅游的负效应得到有效控制。
  
  参考文献
  [1]刘赵平,再论旅游时接待地的社会文化影响[j],旅游学刊,1998,(1)
  [2]全华,从武陵源看自然风景开发区的区域社会效应[j],经济地理,1994,(4)
  [3]张晓萍,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人类学透视[j],思想战线,2002.28(1)
  [4]马晓京,民族旅游文化商品化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举版),2002,(6)
  • 上一个经济学论文:
  • 下一个经济学论文:
  •  作者:伍琴琴 [标签: 目的地 影响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金州新区旅游业释放强劲活力
    如何构建豫西山林地区旅游高速公路的环保功…
    中国城市旅游综合竞争力变化研究
    旅游景区简介汉译英翻译探究
    旅游文化产业规划布局分析
    财政投入强基础 旅游名镇迎嘉宾
    洞庭湖区民歌民俗旅游开发研究
    吉首市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研究
    旅游业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经营探析
    旅游纪念品新媒体营销策略
    民族地区旅游发展中村民的利益保障机制研究…
    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困境及未来发展模式研…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