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经济学论文 >> 地方战略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财务税收论文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论文   行业经济论文   新经济学论文   经济学理论论文   中国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   地方战略论文
 证券金融论文   其他金融相关论文   房地产经济论文   统计学论文   经管期刊
增强省域副中心城市辐射功能研究

  【摘要】宜昌成为省域副中心城市五年来,经济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但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的一个重要功能——辐射功能,其作用的发挥却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本文在分析制约宜昌辐射功能作用发挥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要在内、外两方面增强宜昌省域副中心城市辐射功能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宜昌 省域副中心城市 辐射功能 对策与建议
  按照区域经济学理论,能够在一省局部范围之内对周边区域发挥重要影响并且能够带动其发展的中心城市,可谓省域副中心城市。辐射是省域副中心城市的主要功能之一,即资本、人才、技术、市场信息等生产要素源源不断地流向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相对较低的周边地区,并且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施加影响。宜昌市获批省域副中心城市已有数年,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其辐射作用的发挥并不理想。
  
  一、省域副中心城市形成的条件、作用与主要功能
  
  1、形成的条件
  (1)承担一定的城市功能。中心城市一般承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交通物流中心、科教中心、信息中心等综合性功能。而省域副中心城市由于地位较中心城市低,规模较中心城市小,其功能一般偏重于某一个或几个方面。
  (2)拥有一定的人口规模和经济实力。综观国内省域副中心城市,其城市非农业人口规模一般均在100万人以上,经济总量仅次于主中心城市,主要经济指标和经济总量约占全省15%左右,与周边城市相比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WWw.11665.COM
  (3)城市建设较完善。城市建设如果过于单薄,厚度不够,就会造成其人口、物流、商品等容量小,所以,作为副中心还应该大力开展城市建设,构建与现代化大城市功能相协调的、与外界畅通便捷的公路、水运、铁路等综合交通体系,完善市政基础设施。
  (4)与主中心城市有一定的距离。省域副中心城市与主中心城市之间要相隔一定的距离,如果太近,副中心城市就难以拥有自己独立的辐射范围。如湖北的黄石市很长一段时间是湖北省第二大城市,大型企业多,但因为与武汉市的距离仅几十公里,没有自己的辐射范围,不可能发展成为湖北的副中心城市。有学者研究指出,主中心城市与副中心城市的距离最好在300公里以上。
  2、作用与功能
  (1)与中心城市互利互动。通过副中心城市与中心城市相互间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等,实现他们之间的互利互动。其一,副中心城市可以向中心城市提供稀缺的优质廉价的生产要素,降低中心城市的生产成本,提高生产能力,同时为中心城市对区外输出能力和吸引能力的增强提供有力支撑。其二,副中心城市还可以凭借低成本的生产要素与市场,吸引中心城市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资金、人才等,从而促进自身的发展。
  (2)带动区域内其他城市的发展。对于区域内发展水平较低的城市和乡村来说,副中心城市可以为他们提供许多新的思想、观念、产品、技术、资金等,也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同时副中心城市也是相对落后城市学习和赶超的目标,包括城市建设、经济、社会发展等各方面,以此不断实现自身各方面发展。
  与此同时,省域副中心城市地位的确立,城市知名度会提高,城市基础设施也会进一步完善。因此,将会吸引大量外来客商的投资落户,客观上进一步促进了该城市自身实力的强大,城市的极化和扩散效应会更明显。
  通过分析省域副中心城市的作用,我们可以看出,区际经济辐射是一种双向辐射,辐射的目的是实现区域间优势互补;辐射功能是省域副中心城市的一个最重要的功能。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主要通过其影响力和带动力,承担起带动区域发展的重任。省域副中心城市宜昌,除了自身的发展壮大外,一个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要带动和影响周边的荆州、荆门、恩施和神农架林区等鄂西南地区的发展。但目前,宜昌与周边城市的经济联系尚不紧密,综合影响力、辐射力还远远不够,辐射功能有待进一步增强。
  
  二、制约宜昌省域副中心城市辐射功能发挥的原因
  
  1、内在原因:经济实力仍不够强大
  (1)宜昌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但经济总量仍偏小、增幅仍较慢。近年来,宜昌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在与湖北各城市的相互合作和竞争中加快发展,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2008年,宜昌经济总量跨上千亿新台阶,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026.56亿元,比上年增长14.6%,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增幅创历史新高。据测算,2005年以来宜昌地区生产总值的位次在全省持续保持高位,仅次于武汉的第二位,宜昌经济对全省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稳步提升。
  尽管如此,宜昌市的经济总量仍偏小。2008年,宜昌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虽然跨上千亿元台阶,但与中心城市武汉相比,辐射和增长极的功能还有较大差距。宜昌gdp总量比武汉市少2933.52亿元,占全省比重为9.1%,较武汉市(占全省gdp比重35.0%)占比少26个百分点。离省委省政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制定的目标(经济总量至少要达到全省的15%,省会中心城市的60%)相距甚远。
  同时,宜昌经济增幅也相对较慢。自2005年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实施以来,湖北经济增幅总体平稳较快增长,但宜昌经济年均增幅相对较小,与中心城市武汉的差距进一步拉大。2008年,宜昌gdp增长为14.6%,低于武汉市0.5个百分点,宜昌的经济增长速度在全省17个市州中仅与襄樊并列第八位。
  (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工业优势突出,但产业结构仍需进一步调整。宜昌努力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产业基础进一步巩固。2008年,宜昌三次产业构成为13.3、53.7、32.9。与2005年比较,第一产业比重降低0.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提高2.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降低2.1个百分点;与全省相比,第二产业比重高于全省9.9个百分点,工业的优势较为突出。
  同时,宜昌的产业结构仍有待进一步优化,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较大。今后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规模农业、品牌农业和效益农业。宜昌工业优势突出,应抓住当前产业调整振兴机遇,进一步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延伸产业链,发展产业集群。宜昌第三产业不发达,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不仅低于武汉市17.3个百分点,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7.6个百分点。今后要以物流、旅游、金融等行业实施重点突破,逐步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以服务业发展促进工业、农业的快速发展。
  (3)对外开放步伐加大,但经济外向依存度依然低,竞争力不够强。宜昌着力营造良好的投资创业和发展环境,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招商引资势头良好。2007年,宜昌还被评为中国百佳投资城市和浙商(省外)最佳投资城市。2005—2008年间宜昌外贸出口总额年均增幅达29.7%,2008年外贸出口总额占全省比重比2005年提高0.2个百分点。尽管如此,宜昌的经济外向度依然很低,2008年外贸出口总额仅占全省外贸出口总额的7.8%,只及武汉市的13.04%,实际利用外资仅为武汉市的6.2%。
  总的来说,宜昌作为副省域中心城市,近年来虽然对外交流频繁,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对外开放在广度和深度上不断拓展,已成为外商和跨国大财团投资的热点地区,但与中心城市武汉比较,仍存在经济外向度低,开放竞争力弱的局面,与沿海同类城市的差距就更大。

  (4)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但仍有不足。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定位,成为宜昌城市发展的强劲动力,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然而,宜昌的建成区面积较小,城市空间骨架、交通基础设施等也需进一步的拓展和完善。
  2、外在因素
  (1)区域合作意识和机制尚未形成。区域经济合作是基于共同的经济利益,同样也需要区域内政府的通力合作。然而,由于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政府和企业界的合作意识都比较薄弱,加之信息不畅,交往不多,所以,从正式明确宜昌副中心地位到现在虽然已经过去五年了,但区域经济一体化实际进展仍然非常缓慢。这种状况当然制约了宜昌发挥副中心的作用,同时也不利于周边市、州和林区的快速发展。
  (2)缺乏足够的实质性支持。既然是省域副中心城市,当然就负有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责任和义务,但这种作用的发挥需要上级政府的大力支持。近年来,武汉城市圈的快速发展,是离不开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的。而宜昌,既没有武汉的城市规模和经济实力,也缺乏带动周边市州的手段、工具,当然就难以组织起有效的区域经济共同体。因此,宜昌要发挥副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尚需省委省政府的支持。
  
  三、增强宜昌省域副中心城市辐射功能的对策与建议
  
  宜昌加快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增强其辐射功能,对内:重点是要发展大产业,建设大城市,培育大市场,繁荣大流通,不断壮大经济实力和竞争力;对外:要积极争取省委省政府的支持、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寻求区域合作新途径,以此来提高宜昌的影响力和带动力。
  1、对内:进一步做大做强
  (1)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着力增强宜昌总体经济实力。第一,抓住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新机遇,实施沿江突破战略。加快沿江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建设,打造产业转移平台。统一规划,统筹布局,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纽带,以开发区(园区)为载体,以沿江城市群为依托,以项目建设为支撑,着力推进产业布局向沿江地带集中,工业项目向开发区(园区)集中,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集中,把沿江地区建成全市要素承载能力最强、产业集聚程度最高、带动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最强的经济带。第二,要加快产业集群发展,打造宜昌城区至枝江沿江“百里工业走廊”, 以化工、电子材料、船舶制造、电力、食品医药、建材、冶金、轻纺等主导产业为支撑,把宜昌建成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磷精细化工基地、电子材料基地、装备制造基地、水能基地、食品医药基地、新型建材基地、冶炼加工基地、轻工纺织基地等八大产业基地。第三,着力培育市场主体、支持发展“百亿企业”。引进和培育产业龙头企业,使之成为辐射带动区域内相关产业的推进器。扶持宜化集团、兴发集团、东阳光、三宁化工、南玻硅材料公司、三峡全通涂镀板等骨干企业扩大规模、做大做强,着力培育主营业收入过百亿元的龙头企业。第四,重视县域经济发展。以民营经济为主体,大力推进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县域经济发展质量。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 加快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做大做强水果、畜牧、蔬菜、水产、茶叶、中药材六大特色产业,着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和现代养殖业,建立现代农业示范区。
  (2)进一步增强省域副中心交通枢纽功能,使宜昌成为我国中部地区承东启西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建设现代化宜昌新港,通过三峡船闸、翻坝转运等途径,构建畅通有序、快速便捷的三峡航运中转系统。积极运用现代物流信息系统,加快宜昌三峡物流中心建设,建设服务三峡、联通武汉的物流枢纽、涵盖区域物流和产业物流的区域性综合型物流中心。重点建设宜昌伍家岗—猇亭物流园﹑宜昌润恒农副产品物流园和宜昌市现代商贸物流中心﹑宜昌长江物流中心。形成以三峡翻坝转运物流为特色,以大宗骨干品种为重点,带动三峡区域性生产物流和消费物流的现代物流体系建设,把宜昌建成三峡航运中转中心和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使现代物流成为宜昌的支柱产业。
  (3)加快旅游业的发展,将宜昌打造成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核心城市。坚持整体规划、分段开发、突出特色的原则,加快沿江旅游产业带建设。以三峡大坝为核心,以世界水电旅游名城建设为重点,以众多自然风光、文化旅游为补充,建成长江三峡国际旅游的最佳城市。同时,整合周边如荆州的旅游资源,错位发展,具体可实行荆州三峡旅游一票通制,将荆州旅游产品与三峡旅游产品融为一体,共同做大鄂西旅游产业。
  (4)加快城市建设。不断扩展城市骨架,统筹推进九大城市组团一体化发展;完善城镇体系,优化城镇布局,健全主城区、县城、中心镇三级城镇网路;提高科教、文卫、金融业等服务业服务水平,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提高市区城镇化水平。
  2、对外:争取政策支持、扩大开放水平、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全方位对接
  (1)积极争取省委省政府的支持。宜昌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建设,一方面要靠自身的努力,同时也要积极争取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包括资金支持、重大项目、基础设施规划、城市地位和知名度的提高等。例如目前国内许多非省会城市如广东佛山、江苏苏州、江西赣州等省域副中心城市,实行高配干部制度,其主要领导均由省委常委或副省长担任,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宜昌也应在这方面争取支持,实行新的尝试。
  (2)扩大对外开放水平。当前发达国家资本和产业加快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国内沿海发达地区资本和产业加快向内陆地区转移,宜昌要抓住此机遇,扩大对外开放水平,以坚持“规模、速度和效益并重,产业招商和产业升级并行,资源开发和保护利用并举,资金、技术、人才、名牌并引”的原则,围绕磷化工、生物医药、旅游等优势产业招商引资。要充分利用自身知名度等优势,打好“三峡”、“长江”和“省域副中心”这三张牌,以港澳台为重点资本,大力吸引“三资”企业落户。
  (3)加强与周边城市全方位对接。要继续加强与武汉和重庆对接,紧跟武汉、重庆的发展步伐。在城市功能上,重新架构与汉渝的城市结构关系,发挥桥梁与纽带作用。要加快大通道建设,促进与汉渝的交通对接;积极参与武汉与重庆的产业分工和协作,按照同为交融、错位竞争、优势互补的原则,培优壮强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借汉渝之力发展、壮大自己。创造条件吸引区域性机构落户宜昌,与汉渝形成产业的分工和良性互动。
  (4)要谋求与鄂西南其他城市的合作。作为鄂西南的经济增长极,宜昌要发挥核心主导作用,必然要打破行政壁垒,加强与鄂西南其他各城市之间的经济合作、技术文化交流,形成区域联动发展。就区位而言,宜昌、荆州和荆门成等边三角形,相互间距离仅100公里,高速公路网相互联通;而恩施州和神农架林区出行都需经过宜昌,高速公路完工后,到宜昌仅需2个小时,“3+2”联动格局凸显。鄂西南地区合作的领域非常广泛,如产业合作方面,鄂西南地区产业有许多雷同之处,农产品加工业、建材业、化工产业、高耗电产业等都是该区域的重点产业,因而完全可以在区域内将这些生产要素进行有机的整合,逐步发展成区域内较大规模的产业集群,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同时,鄂西南地区的旅游资源都非常丰富,山水风光独特,文化底蕴深厚,旅游业合作前景广阔。宜昌旅游业作为鄂西南的龙头,理应发挥主导作用,建立政府间或主管部门间或旅游龙头企业间旅游合作机制,规划和建立以“三峡、三国、山水”为特色的旅游区域合作体系,打造具有共同特色的旅游品牌,充分发挥鄂西南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
  
  【参考文献】
  [1] 湖北省统计局:加快推进襄樊、宜昌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n].2009-04-16.
  [2] 彭智敏:我国省域副中心城市研究——以湖北宜昌市为例[j].学习与实践,2006(4).
  [3] 杨美仁:认清形势、把握趋势,加快宜昌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eb/ol].宜昌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网站,2009-05-04
  • 上一个经济学论文:
  • 下一个经济学论文:
  •  作者:赵霞 陈丽媛 [标签: 增强 副中心 城市 辐射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浅论如何进一步形成育人合力 增强高职院校大…
    增强农民环保意识,提升农村生态文化
    增强能源企业国际贸易实力的经济学分析及实…
    对推行税收专业化管理 增强税收征管能力的浅…
    对推行税收专业化管理 增强税收征管能力的浅…
    浅谈增强农村地区对风险投资吸引力的策略探…
    浅谈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自觉性和坚定性
    探讨增强农村地区对风险投资吸引力的策略
    新形势下政法机关增强护航经济发展能力的路…
    关于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自觉性和坚定性
    优化工业布局 增强竞争能力
    增强农村地区对风险投资吸引力的策略探讨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