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经济学论文 >> 地方战略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财务税收论文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论文   行业经济论文   新经济学论文   经济学理论论文   中国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   地方战略论文
 证券金融论文   其他金融相关论文   房地产经济论文   统计学论文   经管期刊
试析安徽省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主要对策(全)_摘要关键词

  论文摘要:安徽省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主要对策是:提升自我发展的机制和能力;确立科学合理的经济发展的技术路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创新县域经济发展路径。

    论文关键词:安徽省 经济跨越式发展 主要对策

  在确立了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加快城市化发展、全面推行东向发展三大战略的基础上川,要真正实现安徽经济跨越式发展,还必须有一些具体的对策措施,我们认为,这些对策措施,择其要者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升自我发展的机制和能力

    要把安徽省的区位、资源和发展的优势(潜在)转化为实际的优势,还必须有一定的条件,即后发地区需要强健自身,提升自我发展的机制和能力。

    1、提高自身接受能力,是提升自我发展的机制和能力的关键。

    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需要有外部的援助,中央政府和先发地区的援助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发挥后发优势,加快发展的重要助推器。WWW.11665.cOm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央政府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已不再像过去那样完全依靠财政资金投入并直接参与投资生产领域的微观经济活动,而是转向主要实施宏观调控,为投资和生产经营活动创造良好的基础和环境。同时,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的援助和支持,也将更多的是以企业为主体,运用市场化的运作手段,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到欠发达地区投资办企业,发展经济技术协作与联合,参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建设。这些支持和扶助方式能否顺利实现并产生良好效益,使欠发达地区在一些产业领域首先实现发展水平的跨越,则取决于欠发达地区自身能否创造和提供良好的经营环境和条件,并找到有效的途径带动自身经济的发展。

    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21世纪初期,国家及东部地区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和援助也是有限的。这是因为,一方面,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国家将为改革支付更高的成本,用于扶持欠发达地区的财力将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另一方面,东部地区还将率先实现现代化和国际化,也不会有更多的精力和财力来援助欠发达地区。因此,实现安徽省的跨越式发展,关键在于练好“内功”,强健自身,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开拓创新,奋发图强。

    2、加强体制和管理创新,是提升自我发展机制和能力的核心。

    体制和管理创新,是欠发达地区取得后发优势的重要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的快速发展,并不是中央给了多少投资,而只是改革开放先行一步,体制上获得了优势,社会的资金、人才、科技就开始向这里集聚。同样,对安徽省来说,发挥后发优势的先决条件是全方位对外开放,而实现对外开放和巩固开放成果的关键,是推进体制改革和管理创新。在后发优势中,模仿和引进发达地区(国家)的先进技术与借鉴其经济体制和管理模式是相辅相成的。体制是经济发展、科技进步、资本积累的制约或促进因素。资本的流动、技术的选择、技术效率的发挥、科技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科技进步机制的形成,都要求有优良和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安徽省要想真正取得后发优势,就必须加快推进经济市场化和提高政府效率,构建好与成熟市场经济对接的条件。实践证明,欠发达地区包括安徽省的经济发展落后,归根结底在于体制改革相对滞后,从而导致观念及相关环境的落后,使经济发展缺乏新思路、新举,制约了后发优势的发挥。因此,安徽的下一步发展,必须首先在深化体制改革上下功夫。

二、确立科学合理的经济发展的技术路线

    科学合理的技术路线,是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本路径选择,对安徽省来说,经济发展的技术路线的科学合理与否,更是决定能否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

    1、欠发达地区选择经济发展的技术路线要考虑的主要因素。

    (1)缓解就业压力,是欠发达地区选择经济发展的技术路线要考虑的首要问题。

    安徽省的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15-64岁劳动力资源人口数达4242.1万人(2002年),占总人口数的72.2 % ,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常常被引以为安徽经济发展的优势。但是,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经济落后的情况下,它又对就业形成巨大的压力。据测算,“十一五”期间,全省城镇需要安置就业的劳动力约350万人,农村需要转移就业的富余劳动力1000万人以上,而且安徽的就业增长弹性系数一直呈下降趋势,因此,解决就业问题是安徽省选择经济发展的技术路线的关键制约因素。

    (2)发挥比较优势是欠发达地区选择经济发展的技术路线所要考虑的主要内容。

    在市场竞争尤其是全球竞争的背景下,差别优势总是竞争力的基本来源。安徽省的比较优势,最重要的还是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优势,因此,我们在相当长的时期和很大程度上还要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竞争。这意味着,我们在相当长的时期还要处在国内国际产业链条的低端,只有今天的低端,才可能有明天的中端、高端。同时,劳动密集型产业并不一定意味着技术落后,如服装生产、电子产品加工装配等产业也有越来越高的技术含量。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就没有一些在国内、国际市场有竞争力的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和企业,而且我、们今后也要逐步发展这样的企业和产业。但是,就安徽省经济发展的总体来说,还必须从现实出发,把技术路线的选择定位在主要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企业上。


    (3)适应高新技术挑战是欠发达地区选择经济发展的技术路线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未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必然是新型工业化的战略竞争,欠发达地区必须充分关注这一发展趋势。从继往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看,工业化和信息化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阶段。我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把工业化与信息化有机联系起来,成为一个统一的过程,工业化作为物质基础和主要载体推进信息化进程,信息化则成为工业化的推动引擎和提升动力,二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这正是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发挥后发优势的突出体现。安徽省是在尚未完成工业化的基础上推进信息化,面临着既要加快信息化又要完成工业化的双重任务。在选择经济发展技术路线时,必须充分考虑这一挑战和机遇,正确处理工业化和信息化及发展其它高新技术产业的关系,争取在发展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高新技术产业和产业结构调整上的主动性。

    2、安徽省经济发展技术路线的选择

    (1)继续采用适当技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用足比较优势,简言之,“适当的技术”是在一定发展阶段的一定成本条件下使企业能够赢利的技术。当然,“适当的技术”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在技术应用条件发生变化时,其本身就会随之发生变化。随着欠发达地区资本积累增加,技术应用和经济的发展,生产者技术素质的提高,我们所采用的“适当的技术”的水平将会不断提高,最终达到能够在更多的领域采用高新技术,并能自我开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的水平。

    对安徽省来说,采用适当技术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是符合比较优势原则的。在存在大量社会劳动力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时,在经济体制、教育水平、职工技术熟练程度还不理想的条件下,我们不要盲目追求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利用高新技术,否则企业将会因缺乏市场竞争力而造成生存危机。从社会角度看,巨大的劳动力资源本身是社会财富,扩大就业是经济发展的本义,是政府工作的第一要务。劳动者如果不能充分就业,不仅是资源的浪费,而且会由于劳动权利的不平等导致社会危机。因此,在安微的下一步发展中,要做好承接产业转移、引进外资发展来料加工、发展各种加工装配业务和能体现低成本优势的各类产业,增加工业经济的总量,扩大就业,特别是让更多的农民从农业生产转移到从事工业生产,这是具有战略意义的。虽然这样的技术路线使我们不能获得与资本、技术相联系的高附加值,但却能吸纳大量的劳动力,能增加国民收人,能加速城市化进程,是我省实现工业化过程中的能量积聚过程。这种选择并不排斥同时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发展某些高新技术产业,这二者之间是可以相辅相成的。

    (2)继续发展传统产业,不失时机改造传统产业,努力提高传统产业竞争力。

    安徽省的传统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以2003年为例,加工制造业gdp占全部工业的比重为48.89%,加工制造业总资产占全部工业总资产的74.11 %,加工制造业的税收占全部工业的80.70 %,加工制造业的利润占全部工业的77.47 %。加上其他的产业,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和经营状况如何,直接影响安徽省工业经济的总量水平。在国际上,传统产业也还是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如2000年世界500强的前十位,基本上是传统产业,他们的营业额合计占、500强营业总额的11.3 %,其比重比上年还提高了0.2个百分点。同时,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还具有时间上和空间上的相对性,在时间上,产业发展总是要从低级向高级演进,今天的传统产业正是过去的新兴产业,同时也必须向新兴产业过渡和发展;在空间上,在发达国家或发达地区视为传统产业的产业,在欠发达地区可能仍然是新兴产业。

    安微省发展好传统产业具有重要意义。一是传统产业的产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具有巨大的市场需求,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无论对人均gdp几万美元的发达国家还是人均gdp刚超过100()美元的中国,人们的基本生活消费还主要由传统产业来提供,如纺织业、服装鞋帽业、食品加工业、家电业等等。但一些传统产业对发达国家或地区来说,由其比较经济利益决定,已不适宜生产,安徽省可以利用自身的低成本优势和资源优势,大力挖掘传统产业的发展潜力。二是传统产业有利于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并培养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一般说传统产业的资本有机构成比高新技术产业要低一些,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同时,传统产业并不必然意味着低技术结构,从一些发达国家和我国的发达地区的实践看,恰恰是一大批传统产业因为其技术素质的不断提高。才使其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传统产业的技术进步不仅能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而且创造了更多的技术革新者、创业者。

    安徽省在努力发展传统产业的过程中,要不失时机地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努力提升产业的技术结构水平,不断提高产业的竞争力。要运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和一些现代适当技术武装传统产业,对传统产业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以实现产业升级。要使我省的传统产业在技术和标准等方面与国际水平接轨,使传统产业焕发新的生命力。要跟踪世界和全国科技发展趋势,尽量采用最新科技成果,推动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有计划、分层次地选择不同的技术进步重点,不断增强传统产业的综合技术经济实力。

    (3)有限目标、发挥优势、重点突破,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安徽省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在高新技术突飞猛进的浪潮中,我们决不能迟疑和懈怠,必须不失时机地在有优势的领域加快扶持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构成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形成后发地区后发优势的关键,安徽省首先需要有选择的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在有限目标上实现重点突破,在有限领域抢占制高点。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有三种技术创新模式:一是自主开发模式。主要依靠自身的科技力量进行研究开发,取得技术上的突破,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获取自主知识产权和独占性的商业利润。但自主开发投入大、风险高、成果前期要经历中试和孵化过程,需要有大批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和必要的研发设施。二是引进消化模式。即通过技术引进,在引进的专利或专有技术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完善或作进一步的开发。这种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系统集成、改进完善的二次创新模式,是我国沿海发达地区济快速发展的“秘决”之一。其缺点是引进技术多是在专利保护期内,购买费用较高,同时关键技术难以引进,模仿中技术破译难度大,模仿技术如果有利可图,可能引发更激烈的市场竞争。三是自主开发与引进技术相结合的模式,它是前二种模式相结合的混合型技术创新过程。


    对安徽省来说,自主开发的原始创新由于其投资和风险大,要仔细选择领域和项目,以便能集中资源、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在相对较容易实现技术跨越的领域,获取关键技术突破,在某些领域走在全国甚至世界的前列。此模式适合在有很强的研发实力的大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及科研院所(高校)采用,并且需要国家财政资助。

    对安徽省来说,引进消化的二次技术创新是大多数产业和企业可以运用的技术进步模式。它要与招商引资相结合,与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相结合,通过引进大批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有规模的项目,在较短时期内实现技术和经济发展的跨越。既解决改造传统产业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资金来源问题,又解决先进技术的来源问题。这一模式的应用,不仅能大大提升我省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还将能在传统产业和严格意义上的高新技术产业的边缘产生出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安徽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步伐。

三、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

    安徽省产业的现状是:农业大而不强、工业散而不优、服务业小而不多、三次产业比例不合理。因此,安徽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思路应该是:按照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化的目标,培育壮大支柱产业,促进工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农业由大到大而强;全力提升第三次产业的规模和水平,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

    1、工业领域

    (1)要选择、培育、壮大支柱产业。支柱产业是国民经济中规模较大、市场成熟、增长稳定、对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有特殊意义的产业。安徽省在“十一五”及以后的时期的支柱产业应为:以电气机械及器材、交通运输设备和专业设备、非金属矿物、化学原料及化学制造品、通用机械、橡胶制品、烟草加工等为主导的加工制造业;以天然、绿色、特色、保健食品为主导的食品工业;以黑色和有色金属冶炼、加工和煤炭采掘、加工为主导的能源、原材料产业;以大水泥、建筑和装饰陶瓷等为主导的建材工业。这些产业在我省有广泛的产业基础和良好的资源条件。技术进步较快,主导产品市场正处在高速成长期,前景广阔,对其它产业的带动作用较强。要通过重点扶持,上一些大项目,发展一批大集团,培养一些有重要影响力的名牌产品,形成以大企业、大集团为中坚,以名牌产品为形象的支柱产业群。

(2)大力发展高加工层次、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制造业产品,彻底改变过去历史形成的以上游产业为资源配置重心的结构格局。为提高产品技术含量,要采取更加“迁回”的生产方式,衍生出更多的加工专业,形成更加细化的零部件、工艺设备等机电产品生产部门。要凭借我省的劳动力优势、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利用东部地区产业升级和转移的机遇,努力把我省建设成加工制造业基地。

    (3)采取有力措施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特别是要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步伐,以信息化带动工业,运用网络技术、电子商务等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在有重点、分步骤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时,要牢牢把握住我省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只能是传统产业这一基本点,克服相对忽视乃至放弃发展传统产业的倾向。

    (4)集中力抓好工业园区建设。工业园区是加速工业化的载体,有利于工业产业集群化发展。工业园区建设中应围绕降低发展成本、增强集聚效应,在“两个集中”上下功夫:一是引导工厂向工业园区集中;二是引导人口向城市和重点城镇集中。集中力量办好省、市、县三级工业园区,增强工业发展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加速城市化进程。同时,工业园区建设还必须创新建设模式,提高其市场化程度,努力实现三个转变即招商主体由政府为主转变为以企业为主,投人以财政为主转变为以社会投人为主,使工业园区建设由政府行为转变为企业行为。

    2、农业领域。

    (1)要立足安徽优势资源的开发利用,因地制宜地大力发展我省具有比较优势的畜牧业、水产业、果蔬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提高农产品的良种率和商品率,以非耕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为重点,把开发活力大、附加值高的产品放在首位,合理布局和集约化经营,形成规模。

    (2)积极培植主导产业。安徽农业的主导产业建设起步晚,内部体系发育滞后。一方面主导产业缺乏特色,力量分散,另一方面布局重复、结构趋同,结果是相同产业共同生产后的低水平过度竞争,农户利益受损。我省农业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培植,既要遵循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又要考虑各地区的具体情况,包括资源、技术、资金、产业发展现状等,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加强调控和规划,促进农业产业化水平由低级向高级推进。

    (3)要大力扶持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农村具有相对较强实力且能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企业或企业集团。扶持龙头企业要注意其层次性和结构性,正确处理好大与小的关系,抓大企业只能是少而精,更多的是鼓励和扶持中小龙头企业的发展,形成不同所有制、不同形式、不同规模的多种龙头企业共同发展的局面。围绕龙头企业、中介组织、专业协会的功能发挥,结合各地实际,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多样化。


    3、第三次产业领域。

    安徽省第三次产业总的状况是:第三次产业增加值总量小,人均水平较低,内部结构不合理,产业层次低。因此,必须全力提升其规模和水平。首先,要确立安徽第三次产业发展的重点行业,以重点行业的加快发展为火车头,带动第三次产业的全面发展。我们认为,安徽第三次产业的重点行业是:旅游业、社会化大流通、房地产业、金融保险业、以信息咨询和中介服务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其次,大力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为服务业的生存拓展空间,更好地扩大就业。再次,运用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理制、多式连运等现代经营方式和服务技术改造第三次产业的传统行业。编辑

四、创新县域经济发展路径

    我省县域经济的耕地面积和人口,分别占全省总量的81.7%和74 %,但改革开放以来县域经济在全省新创造的gdp和新增财政收人中分别才占到40%和30%多一点。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是实现我省跨越发展式的重要内容。现阶段我省县域经济的发展,本质上是如何加快农村工业化进程的问题。我省与沿海地区发达省市县域经济发展上的差距主要就是农村工业发展不足,农村非农化滞后。但是,由于各方面条件的变化,我省又不可能完全照搬沿海省市农村工业化的模式,而必须在县域经济发展路径上有所创新。

    沿海的农村工业发端于上世纪80年代,现在已壮大到能与城市工业、国外大公司竞争的程度,其生成与发展的背景主要是:第一,在供给短缺、价格双轨制的卖方市场条件下,只要能生产出产品就能卖出去,并能赚得高额利润;第二,率先进人市场的体制条件和优惠政策;第三,沿海地区的率先对外开放和邻海、紧靠世界级大城市和发展地区的区位优势。以上条件使得沿海地区的农村工业化以超常的速度和特有的模式发展起来。而对我省现在的农村工业发展来说,面临的情况则是:第一,发展农村工业已不是当年的拓荒新市场,而是要在别人已有的市场中挤进去谋求一定的份额,必须有实实在在的竞争实力;第二,城乡间企业在市场进程上已经同步,农村工业体制上的优势已不复存在,甚至在某些方面处于劣势;第三,国内对外开放的进展已无空间行业之分,安微的对外开放已无先期开放的好处和优势,甚至给农村工业带来更大的压力,其竞争对手不仅有国内城市工业企业,而且要和国外大公司直接对抗;第四,沿海地区农村工业已完成原始积累,实现了技术升级、设备更新、管理提高、人才引进和职工队伍培训,对后发地区农村工业的发展形成了巨大的挤压力和排斥力。

    显然,在这样的新情况下,安徽的农村工业发展完全照搬沿海地区的模式是行不通的。但是,我们认为,沿海地区农村工业的历史进程仍有许多值得我省发展农村工业借鉴的地方,择其要者有:第一,农村工业的发展必须以民营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实行灵活的经营与用工制度,依靠自身完成原始积累;第二,农村工业的发展必须依靠大城市和产业集中的各类城市,依托于大企业和各类优势企业;第三,农村工业的发展必须在空间上形成某一产业或产品的集中和规模,达到提高规模效益、降低交易费用和节约成本,克服农村工业相对分散的缺陷,实现农村工业生产经营的经济性。在此基础上,安徽农村工业发展的路径选择即县域经济发展的创新的主要内容是以下几个方面。

    1、打造良好的体制环境,提高农村工业的竞争力。虽然现阶段农村工业在制度上的原有优势丧失,但这更说明了良好的体制环境对发展农村工业的重要性。我省要想提高农村工业的竞争力,必须在打造良好的体制环境上下大力气。首先要进一步优化环境,以扩大引进国内外资金,加快农村工业化的原始积累。这里的环境包括市场环境、政务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其中优化政务环境最重要的是减少政府对资源的控制和项目的审批。其次是政府要优化服务、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政府提供的服务必须以成本的节约和效率的提高为原则,这样企业才能有更大的利润空间,才能及时抓住市场机遇,不断壮大自己。再次,要实行优惠政策,降低政策成本。

    2、推进城乡工业分工新模式,为农村工业化提供新的增长源泉。过去的农村工业几乎涉及国民经济第二次产业的所有领域,是一个完全独立的体系,城乡工业结构趋同,几乎没有分工,资源配置效率低。在中国工业化中期阶段的今天,城乡工业之间应通过垂直分工的方式分工协作,推进生产专业化和服务社会化进程。这种城乡工业分工的新模式的要义是:城市企业主要从事相对高端产品的生产并主要集中在组装、关键性设备上,零部件和小产品及低端产品分散到农村加工生产。这样城市企业可以减少扩大生产规模中庞大的厂房、仓储等投人,降低劳动成本,农村低廉的要素可以得到开发利用。同时,专业化本身就能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而农村工业的块状集中也会节约交易和运输费用。当然,这种专业化分工必须配之以严格的产品标准化和发达的社会化服务。

    3、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提升发展起点,走集中化的路子、发挥后发优势。我省农村工业化的比较势势是土地和劳动力。现在一些地方的土地资源升值过快,不利于农村工业化的发展。同时,保护耕地的严格措施,必须因地制宜,我省不能象沿海那样严厉,否则农村的工业化将受到土地的严重制约。我省农村劳动力优势发挥仅仅靠低工资也是无法保持长久的,必须把提高劳动力素质放在重要位置,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和中等教育尤其是职工技术教育,为我省的农村工业化提供较高素质的劳动者。

    与此同时,我省的农村工业化也不能再走过去那种分散布局不经济的路子。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全国90%的乡镇企业办在村以及村以下,安徽也出现过村冒烟的情况。现在的农村工业则应相对集中,应该也可以办在县城和重点乡镇,办在工业园,这是新一轮农村工业化的后发优势之一。这种集中,不仅可以导致基础设施投人上的外部经济性和就业能力的扩张,而且有利于城市化的推进,把减少农民、富裕农民落到实处。这种集中必然导致生产某产业产品上形成块状集群,节约合作、交易、信息传递和运输的成本,提高效益。这种集中必然要求把发展县域经济的重点放在县城等少数城镇上,从而使工业生产达到一定的规模经济的水平,使农村工业有可能达到和城市工业平等的竞争地位。

    4、实现经营理念、品牌和融资方式创新,加快农村工业化的进程。安徽的农村工业化和江浙相比,在经营理念上有较大差距,必须努力实现经营理念的转变。首先要克服因小利而不为的观念,不要总想一下抱个金娃娃,而要学习温州人把利润精确到分厘,积小成大的经营理念。其次,要艰苦创业,工业化中的原始积累是十分艰难的历程,资产要靠一点一滴的积累,必须艰苦创业才有望成功。再次是观念转变。作为农村工业化主体的农民,由传统农业生产进人工业部门,必须实现思维方式、行为和经营观念的转变,否则在市场竞争中是无法立足的。

    品牌的创新是安徽农村工业化的当务之急。市场竞争力的主体是产品而且是品牌产品,一个区域只有形成一个或若干个有名的产品才能带动企业集群的产生和块状加工基地的形成,才能把县域的农村工业做大做强。

    创新融资形式,大力发展农村信用市场。没有资金及活跃的信用市场,农村工业化的发展就无法实现。对我省来说,资金的融通对农村工业化尤为迫切。为此,一方面要尽力争取国家银行的支持,如最近湖南省就获得了国家开发银行1110亿元对湖南省基础设施和县域经济发展(主要是县域工业化)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要在农村大胆试点创新金融组织,发展民间信用,在我省可以促进城市商业银行业务向农村延伸的同时,通过对农村信用社的改造和创新、完善信用担保体系、加强信用环境建设等方式,为农村工业化提供紧缺的资金。

  • 上一个经济学论文:
  • 下一个经济学论文:
  •  作者:祝国华 陈力 [标签: 安徽省 实现 跨越式发展 的主要 对策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试析不能申请复议的行政行为
    试析传统孝文化的基本内容
    安徽省茶业发展对策分析
    安徽建筑杂志2012年第6期目录
    试析中国政府环境信息公开制度
    安徽消防杂志2002年第12期目录
    试析治安管理处罚法对未成年人的程序适用研…
    安徽省财政支持农业产业化减贫效应研究
    试析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
    试析完善中国现代物流立法的思考
    试析旅行社旅游营销项目管理
    试析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利用和环境保护的税收…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