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经济学论文 >> 地方战略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财务税收论文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论文   行业经济论文   新经济学论文   经济学理论论文   中国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   地方战略论文
 证券金融论文   其他金融相关论文   房地产经济论文   统计学论文   经管期刊
后发优势、技术吸收与珠三角自主创新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建设成就,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珠江三角洲必须充分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在全面分析国外技术扩散规律的基础上,借鉴国外技术赶超战略思想,实现从技术引进、技术模仿和技术扩散向技术创新转型。
    [关键词]后发优势;技术吸收;自主创新 

      技术后发优势是后进地区的一种核心优势,利用后发优势,后进地区可以通过技术模仿和技术跨越式发展缩小与先进地区的技术差距,从而以更快的速度向发达地区进行技术收敛。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经济迅速腾飞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技术后发优势的充分释放,也得益于分步式、渐进式的追赶战略。当珠三角后发优势越来越小时,则需要将技术追赶重点从引进模仿向自主创新转变,以实现技术超越战略。
    一、技术后发优势存在的客观性
    发达国家花费巨大人力、财力和物力发明创造的先进科学技术具有很大的溢出效应,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花费很小的成本就可以在短时间内掌握这些科学技术。这不仅节约了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大量资源和科研时间,而且也缩短了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因此,索罗得出了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经济必向发达国家经济实现收敛的结论。除技术模仿外,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还可以在技术上实现跨越式发展,比如日本跨越蒸汽机阶段直接进入大规模水力电气阶段,只花50年时间就走完了西方国家花200年才完成的技术进步历程。www.11665.COM我国政府明确指出: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利用后发优势促进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这不仅是我国新型工业化战略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我国充分利用后发优势的一个重要内容。外国直接投资是国际技术外溢的主要载体,其技术溢出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对当地企业起示范和模仿作用;带动当地相关企业发展,对上下游企业而言,跨国公司根据自身技术条件促使当地企业采用新的技术标准;由于在技术水平和管理素质等方面,当地劳动力与跨国公司有较大差距,跨国公司必须不断培训当地员工,从而导致新技术和新管理知识在当地扩散。
    但是,当今亚非拉地区很多落后国家在科技上和经济上不但没有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相反,甚至有不少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矛盾何在?事实上,技术后发优势是客观存在的,后发优势理论与实践之间差异在于后发国家缺乏技术吸收能力[1]。因此,后进国家具备技术吸收能力是释放后发优势的必要条件。
    二、技术吸收能力是释放后发优势的必要条件
       经济史学家格申克龙提出后发优势假说之后,美国经济学家纳尔逊和菲尔普斯在建立模型的基础上证明了后进国家与先进国家科技差距越大,其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就越大。后发优势假说表明,后进国家可以利用技术差距引进模仿先进国家的先进技术,从而实现技术和经济追赶。但是,事实上,追赶并不存在普遍性,依然有许多后进国家未能成功实现追赶。为了探寻后发优势理论和现实之间的差异,经济学家们开始了新的探索。1986年阿布拉莫维茨在格申克龙后发优势理论上提出了著名的“追赶假说”,但是,他强调技术落后并不能自动导致后进国家对先进国家的追赶,除非落后国家具有一定的吸收国外先进思想和知识外溢的能力[2]。可见,初始知识差距越大追赶潜力越大的假说并非是无条件的,追赶能否成功还取决于后进国家的技术吸收能力,此后,技术追赶的吸收能力观点获得了广泛认同。由于强调吸收能力对于追赶潜力实现的重要性,这种观点也被称为吸收能力假说,至此,吸收能力假说将后发优势假说提升到了一个新的理论高度。
    三、后发国家的技术赶超历程
    后发国家起初主要通过“干中学”进行降低生产成本的工艺创新,然后逐步培养出改进产品质量和性能的产品创新能力,最后培养独立提出新产品理念并对此进行自主研发的精神。此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开始从最初的低成本价格竞争力逐步上升到以创新为基础的差异化产品竞争力(hobday,1995)。从引进、吸收到改进、创新,从复制性模仿演变到创造性模仿,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是后发国家工业化进程的核心。任何后发国家都不可能跨越技术引进、技术模仿直接进入自主创新阶段。

    在初始工业化阶段,后发国家技术引进的主要途径是依赖大量的机器设备进口和外国顾问的支持,随着本国技术创新能力的增强,本土企业的技术引进越来越多地依赖于技术许可贸易。二战以后,随着跨国公司的发展,引进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成为后发国家重要的技术引进手段。值得注意的是:在产业发展早期,外国直接投资虽然能促进本地技术水平的快速提升,但也会挤压本土企业的成长;合资企业确实能够较快地提升本地企业的技术水平,但很可能导致本土企业失去创新动力。因此,成为创新型国家最终还得依靠本土企业的成长(kim, 1997)。随着二战后国际性生产外包和产业内分工的发展,代工生产成为后发国家进行模仿、引进国外技术、获得技术积累、逐步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目前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越来越大,通过仿制外国产品培育自主品牌已经受到了极大的挑战,代工生产方式已成为后发国家参与国际市场、提高技术水平的重要手段[3]。代工生产与自主品牌并不矛盾,一方面,为本地企业获得技术积累与技术信誉的代工生产是培育自主品牌的基础,另一方面,代工生产为企业培育自主品牌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支持。
    1.早期欧美后发国家的技术成长之路
      欧洲工业化早期阶段,吸引先进国家熟练工人移民成为当时技术后进国家引进技术的主要手段。
    随着机器设备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多的技术体现在机器设备中,机器设备进口逐渐成为后进国家技术引进的主要途径(chang, 2001)。1825年以前,英国政府严厉禁止机器设备出口和熟练工人移民,严厉限制外国人技术参观,欧洲大陆国家的技术引进与技术追赶效果并不佳。19世纪中叶英国开始实施自由贸易政策,并废除了禁止机器设备出口和熟练工人移民的法令。从而成就了欧美国家大力引进、模仿英国技术、实现技术追赶的黄金时期。
    很多享誉全球的品牌和企业就是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chang, 2001)。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绝大多数发明创造与科学研究都很微弱,技术创新主要来自技师在实际工作中积累,因而英国产业界普遍忽视正规教育和科学研究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那些奋起直追的国家为了能够更快地学习、模仿、吸收国外技术,政府一般都大力投资于普通教育和技术教育,政府大力投资于教育是后进国家为了加快技术引进与技术模仿而进行的制度性创新,并为赶超英国先进技术奠定了基础。第二次工业革命前夕,一些欧美国家已经赶超了英国的创新能力(landes,1972)[4]。因此,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欧美国家已从技术模仿者演变成了技术创新者,甚至在某些领域表现出比英国更强的创新能力,如美国和德国。
    2.日本的技术引进、吸收与改进
    欧美国家追赶英国时,不仅产业部门较少,而且与英国的技术差距不大,因此,后进国家能较容易地由技术模仿者转变为技术创新者。但是,当日本进行技术追赶时,日本与西方国家的技术差距远远超过欧美后发国家与英国的技术差距,需要引进模仿而建立的工业部门也远远超过早期欧美后发国家,从而形成了日本特色的模仿式创新体系。
    为了迅速引进和吸收外国先进技术,日本政府向海外大量派遣留学生,并大量引进国外科技文献、建立普遍义务教育体制和职业教育体制。日本从引进外国机器设备和生产线建立轻工业部门逐步过渡到重工业部门的建立。基于与西方国家要素禀赋比较优势的巨大差异,日本根据自身的要素禀赋结构对引进的技术进行适应性的改动,甚至是技术上的“改劣”,以便充分发挥日本要素禀赋优势(minami et a,l 1995)。
    日本进行技术追赶时,国际知识产权保护相对较弱。由于当时宽松的国际知识产权保护,日本企业可以大胆对国外技术进行仿制,此外,日本专利法对微小技术改进提供专利保护以激励企业的技术创新。1970年以后,日本不仅已经建立了强大的自主研发能力,而且在不少技术方面已经超过了欧美发达国家[5]。
    3.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技术追赶
        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技术追赶基本都依赖外国援助是后发国家技术引进的一个重要特点。
    二战前,先进国家对外直接投资远没有现在积极,仅有的少量对外投资也主要集中于原材料开采,因此,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对后发国家的技术进步作用甚微,二战后,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对后进国家和地区的技术进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比如:外国直接投资对新加坡的技术进步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中国香港的中、高端技术部门也是外来直接投资的结果。
    二战后国际分工的重要转变促使了各种国际代工生产模式的发展,产品内分工使产品生产产业链化,各国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参与现代制造业的国际分工。通过“干中学”积累技术,从掌握外围技术入手,逐渐掌握现代产业的核心技术,并发展出本国的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卢锋, 2004)。台湾计算机零部件制造业就是从事代工生产的结晶,台湾企业借助外国企业提供的技术,按照国外企业要求,为外国企业制造产品,企业技术能力不断积累后慢慢向odm转变,从而为自主品牌的发展奠定了基础(hobday, 1995)。20世纪80年代末,韩国出口的电子产品大多是代工产品,国内三个最大集团出口品中有60%的产品也是为国外企业代工生产的(hobday, 1995)[6]。目前,韩国世界知名品牌的出现,除韩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外,代工生产对其的促进作用功不可没。
    四、珠三角自主创新的路径选择
    改革开放前,珠三角工业化进程较为缓慢,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技术差距不断扩大。改革开放以后,大型跨国公司巨大的直接投资促进了珠三角工业技术水平的快速提高。但是,珠三角产业技术水平的全面提高必须依靠内资企业,因此,政府应该调整给予外资的特殊优惠政策,使内资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可以与外资企业公平竞争。
    贴牌生产是珠三角出口导向型工业化战略的主要组成部分,珠三角经济发展应该更多地借助外国直接投资与代工生产,通过外商直接投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借助代工生产积累技术能力,在珠三角经济和技术水平达到一定条件下,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品牌便水到渠成。目前,珠三角正大力实施自主创新和打造自主品牌,但绝不能因此而贬低技术模仿对珠三角经济发展的贡献。技术模仿是走向自主创新的必由之路。
    近年,珠三角政策制定者在热衷于积极发展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的新兴产业的同时,贬低技术模仿和代工生产,忽略技术成长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客观规律,企图跨越式地进入自主创新和自主品牌时代是一种错误的愿望。笔者认为,不顾本地经济发展的现实,尤其是本地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盲目发展新兴产业的做法,极易陷入新的“支柱产业”没有成长起来,现存产业由于大规模人为淘汰而迅速萎缩的“产业结构升级陷阱”。
      参考文献:
    [1]侯高岚.比较优势、后发优势与后进国家产业升级[j].开发研究, 2006, (2).
    [2]郭熙保,文礼朋.从技术模仿到自主创新[j].南京大学学报, 2008, (1).
    [3]郭熙保,肖利平.后发优势、技术吸收能力与中国的经验[j].武汉大学学报, 2008, (9).
    [4]方芳.关于全球化下发展中国家如何谨防后发优势陷阱的思考[j].经贸观察, 2009, (3).
    [5]王瑛,郭熙保.基于后发优势视角的地方产业集群升级战略[j].求索, 2007, (10).
    [6]郭熙保,肖利平.技术转移、自主创新与技术追赶方式转变[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2007, (4).

  • 上一个经济学论文:
  • 下一个经济学论文:
  •  作者:佘时飞 [标签: 技术 吸收 自主创新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自然资源优势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发挥文化馆优势打造群众文化品牌活动
    基于区域优势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特色培育…
    经济发展保优势 两地合作是基础
    河北省发展旅游业优势分析
    我国固定收益证券中的资产支持证券优势研究
    基于工科保险学生专业特色的就业优势研究
    论高速公路BOT融资方式的优势与应用
    浅谈中小企业集群的银行融资优势和银行风险…
    简论发挥集团优势委托培养点检专业人员方法…
    美日技术创新与贸易竞争优势演变差异的分析
    我国出口产品竞争优势演进的经验分析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