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经济学论文 >> 财务税收论文 >> 财政研究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财政研究论文   国债研究论文   税收理论论文   税务研究论文   财税法规论文   财政政策论文
微传播能量探析——以微博平台为例
摘 要:能量与信息同是哲学基本范畴,二者相互融合,相互转化。“微传播”大行其道后,基于其传播把关弱化、信息短小、受众庞杂和全民参与等特性,使其能量的聚合更加迅速而有力,如微博般的媒介成为正负能量博弈的首选平台,对个人和整个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力,如何维护国家网络安全成了急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网络;微传播;微博;能量;公共领域
  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8-4355.2013.04.16
  引言
  能量与信息都是哲学的基本范畴,两者关系及其密切,它们之间互为融合,相互转化。可以说,能量是带有信息的能量,信息又是带有能量的信息。在信息化社会,信息就是权力,信息就是财富,信息聚合能量。
  我们纵览人类信息倍增列表可见,当信息量呈几何级数倍增时,所需时间反而呈几何级数递减,不再是以年、月为单位来计算,而是以日、分、秒为单位来计算(参见表1)。
  以新浪为例,2012年的统计资料显示,每秒钟的发博量峰值竟能达到32312条[1],这样的数据,令人叹为观止。
  一、微传播的定义
  “微传播”,其特性就在于“微”,“微”表示少、小之意。从微传播的内容来看,数量上要求小篇幅,140字(字符),一张图片甚至一个表情符号等等,与大众媒介比起来,信息要求精简化;从传播媒介来看,随着技术发展,手机、平板电脑等介质成了微传播的最佳平台,传播和接受都只需“弹指一挥间”之态势;而不同于大众传播的点对面的传播方式,微传播从理论上可以与受众进行点对点的互动化传播,使得其受众更加小众化、精准化和对象化[2]。WWw.11665.coM微传播可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广义的微传播包括微博客、微信、微电影、微电台、户外显示屏以及出租车呼叫台等等,而狭义的微传播主要是指以微博客为代表的,以新一代网络技术为基础,借助于新媒体传播媒介的传播形态[3]。自2010年中国微博元年伊始,微博用户一直以数以亿计的速度递增,成为能量释放的制高点。
  二、微传播的特征
  大众媒介发展至今,已形成稳定的生产链条、运作方式及广泛的受众群体,其生产规模和传送对象都在追求最大化。而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信息采集、复制和传送都有了跨越式进步,各个环节对资源的消耗得以降低,使得小规模传播有了可能。在这个基础上,微传播的出现可以说是顺应了社会的发展潮流。与大众媒介相比,微传播大多数仍然是非商业运作,这使得其具有了大众媒介所没有的先天优势。
  (一)信息门槛低
  大众媒介在近两百年的发展中已形成了自己的专业性,有严格的信息把关,专业人员对信息的采集、制作等环节都有严格的规范。然而,在微传播中虽然也存在一定形式的把关程序,但是与大众媒介相比,由于微传播的庞杂及量大,给把关带来诸多困难,尤其是当传播还处于个众化阶段,尚未形成聚众化时,把关工作犹如大海捞针,使得微传播空间的信息垃圾汇聚,阻碍了人们对于社会整体环境的正确认识。
  (二)信息内容精简化,但形式丰富多样
  海量信息时代,受众厌烦了从冗长的信息中去寻找他所需要的东西,而“微内容”就适应了此时受众的阅读习惯。微传播的突出特点就是内容的“微”,一段不超过140字(字符)的话语,一段简短的音频或视频,甚至一张图片,都是传播的“微内容”。同时,正因为信息简短,传播者必须用最具感染性和煽动力的内容来吸引受众注意,除了文字外,还经常使用图片、音频和视频来为内容增彩,丰富多样的形式也使得微传播的内容更容易被受众接受。
  (三)受众精准化,传播效果强
  与大众媒介的点对面的传播不同,微传播更类似于一个“集市”。在这里,个体可以根据个人需求迅速找到他所归属的群体,并参与群体内以及群体与外界的信息流通,理论上来说,每个个体都可以发出声音,大家处于相对平等和相互隐蔽的关系。因此,与大众媒介追求的受众最大化不同,微传播的受众更加专业化和精准化。与此同时,因传受互动机制良好,微传播实际上更类似于人际传播,原则上可以达到点对点的精确传播,这使得微传播的传播效果要大大强于大众媒介。一方是自上而下的演讲,一方是“平等”的交谈,很明显后者更容易被受众接受,传播效果更强。
  (四)全民参与,能量巨大
  大众媒介有专业的生产机制和

息采制人员,其信息生产到传送都有专业的运作方式,虽然目前大众媒介也注重受众的反馈,但这个反馈通常是滞后的、无效的。而微传播不仅注重传受双方的互动性,更允许受众直接参与信息的采制与传送,使受众参与性达到极致。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受众可以通过微媒介发表自己的即时感想,传送即时信息或表达对某一事物的看法等等,在这里,受众其实已经相当于一个媒体,拥有信息采集者、传送者甚至评论者的多重身份,参与了整个社会新闻图景的构造。在微传播时代,受众表达欲望高涨,整个社会形成一种自下而上的民间表达力量,这个影响是空前的。与大众媒介不同,微传播是利用许许多多微小的力量进行微小信息的传播,然而却因其“微”的特性,带来了巨大的能量。一个人的力量虽小,但千千万万的人凝聚在一起,逐渐积累,不断强大,最后形成的力量是传统媒体所不能抗衡的。微传播带来的不仅仅是传播生态的变化,更是一场社会变革,它正在以微不足道的力量改变整个社会。
  三、微传播能量分析——以微博为例
  所谓能量,即度量物质运动的一种物理量,也比喻人所能发挥的能力和作用。本文从社会传播学的角度分析能量,主要取的是后一种含义。
  评价能量有两个重要指标:一是正确性,二是吸引力。所谓“正”,即一切予人希望、积极、向上的力量;“正能量”本是物理学名词,最早源于英国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的《正能量》一书,他将人体比作一个能量场,通过激发内在潜能,可以使人表现出一个新的自我,从而更加自信、更加充满活力。当下通说认为所有积极、健康、催人奋进、给人力量、充满希望的人和事都能被贴上“正能量”标签[4]。在2012年十大流行语中,“正能量” 位居榜首,当选为年度最热词[5], “正能量”已上升为一个充满象征意义的符号,与我们的情感诉求,心理期待紧密相连。 吸引力是能引导人们沿着一定方向前进的力量。能量不能离开信息而独自存在,反之信息的传播也需要能量。所以,当信息进入到我们的思维层面时必然携带能量,让能量推动信息进入到我们内心深处。所以,信息传播必然讲求艺术,让信息能够吸收更大范围的能量,同时也带来巨大的能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社会的变革进程。
  (一)微博传播的负能量
  在物理学里,能量有正负之分,能量大于真空的物质为正,反之为负。而从心理学去看,能迅速把人的心情拉低,让人消沉的东西,具有或说释放出一种能量,就是负能量。负能量是人类自身内心的负面情绪、心理、思想等。如妒忌、陷害、攀比、贪婪、懒惰等的作用下,使人类的行为、技术等引入负面效应,从而产生了负能量[6]。
  每个人身上都同时具有正能量和负能量,而在微博用户已突破5亿的现在,微博已成为社会正负能量博弈的首选平台。全民参与使得能量在微博能够迅速融合、凝聚,形成一股强大势力,若是负能量占了上风,对整个社会都将是灾难。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取得巨大进步,但同时,市场经济的弊端开始不断凸显。物欲横流,贫富悬殊,腐败问题等等,都导致社会矛盾计划激化,冲突不断。微博平台的便捷,信息流动的迅速,全民参与以及网络的匿名性,使得使用者的责任淡化,把微博当成泄愤的平台。微博因其强大的传播效果,对于某种现象具有放大作用,而对于负能量的传播来说,这是一种不利于人的自我发展解放的情况。微博上的群体往往是由“平民”或“草根”组成,与处在上位的既得利益者是对立的。而有些群体就打着“向公权力开炮”的旗帜,刻意渲染甚至伪造一些信息,消费公众情绪,严重者会激化社会矛盾,甚至会引起各阶层冲突。微博上,这种负能量的集聚带来严重危害的例子很多,在此不一一列举。
  (二)微博传播的正能量
  与负能量相反,“正能量”指的是一种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当下,国人为所有积极的、健康的、催人奋进的、给人力量的、充满希望的人和事,贴上“正能量”标签。它已经上升成为一个充满象征意义的符号,与我们的情感深深相系,表达着我们的渴望,我们的期待。
  微传播时代,全民参与的特性使得微博具有广泛的影响力,能量的传递也是迅速而普遍的。最为突出的表现,是微博产生以来,社会公益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各种“微公益”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世界各地。微公益,不同于大型社会组织的慈善行为,顾名

思义,强调的是微小的力量的聚集,鼓励平民和草根阶级都参与到公益活动来。也许这个需要帮助的群体或个人是微小的,也许每个人能够给予的帮助是微小的,但是每一次困难的解决,是全社会爱心的汇聚,是正能量的传递。
  2007年7月,贝丝·坎特,一位知名的慈善活动家、社会性媒体布道者,被邀请在柬埔寨举办的一个博客会议上发表主题演讲,然后主持14个专题讨论会,向1700名柬埔寨学生传授社会性媒体知识。但麻烦的是,她手头并不宽裕,而邀请她的这个松散组成的博客组织也无力负担她的旅费。于是,坎特把目光投向了她的全球性社区:她的博客、维基和twitter账号的关注者,以及对慈善募款感兴趣的同道中人。她请求他们帮助募集柬埔寨之旅所需的款项:4000美元。2007年7月30日,坎特在博客和twitter上宣布了她的募集计划。在启动募捐活动1周后,她的目标便超额完成:58个人捐赠了4162美元。 在动身之前,坎特又在twitter上呼吁人们为柬埔寨的学生捐赠t恤衫,最终收集了300件。她回来之后,又一次请求人们捐款,这一次是想为柬埔寨一位大三女生募集1000美元学费。仅过了24小时,她就达成所愿,共有53个人奉献了爱心。贝丝·坎特或许不是第一个在twitter上为某个事业募集资金的人,但她是第一个在这样做的时候,赢得了大量关注的人。坎特开辟了一条被其他人纷纷效仿的路径[7]。
  这个微公益活动为什么能够得到许多人的支持并且最终成功呢?首先,贝丝·坎特在社交网站上发出了需求,她的需求是为了特定的、相对于世界来说是微小的群体,但又是紧急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其次,为她捐款的不再是特定的某个企业或个人,而是58个人(当然,其中包括一家刚成立不久、名为chipin的小公司),每个人平均下来35美元多一点,传递的是微小的力量;当然还有一个情况是,贝丝·坎特是一位名人,她不是陌生的可疑人士,而是拥有很多关注者和“粉丝”的公共人物,这也是微公益行动能成功的一大原因。
  在国内的微博平台上,各种微公益活动也如火如荼。从2009年伊能静呼吁帮助重型地中海贫血症患者就医,到邓飞发起的“微博打拐”和“免费午餐”,从帮助最美抗癌女孩鲁若晴,到成立微公益官方微博系统推进公益活动等等,微博平台上不断在聚集着几亿人的正能量。我们在微博上再一次看到了爱心和希望,看到了整个社会最温暖的力量。
  微传播引发的“微公益”,依靠的是全民参与性和人性中美好的那一部分。它依靠微博信息共享、迅速传播,真正实现了公益的平民化、常态化。“微公益”不仅推动了平民公益事业的发展,更传递了一种人人公益的理念,传递了正能量。
  微博虽微,力量却大。一个个微小的力量在微博的穿针引线下,汇聚成伟大的爱与善。爱心与希望的汇聚,正能量的无限传递,最终会推动人的健康发展,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四、微博传播引导与规范
  微博作为一种媒介,本身并无“善”、“恶”之分,确切的说,它既可“扬善”,亦可“载恶”,关键在于人们是如何使用它。微传播时代,刷微博已经成为人们消耗闲暇的主要方式,仅拿新浪微博来说,用户数已基本达到了我国网民人数,可以说微博已成为可与传统媒体相抗衡的媒介力量,它的发展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前进方向。因此,我们要重视微博在社会转型时期的角色作用,正确规范与引导微博,使其能够发挥鼓励民主、促进和谐的正作用。
  (一)提高全民素养,构建公共领域  “公共领域”的概念并不是哈贝马斯首先提出,阿伦特和更早的杜威都注意到了这一问题,只不过他们的概念指涉的不同。就哈氏而言,他在1964年给出了规范的公共领域的概念:“所谓公共领域,我们首先意指我们的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领域,某种接近于公众舆论的东西能够在其中形成当公民们以不受限制的方式进行协商时,他们作为一个公共团体行事——也就是说,对于涉及公众利益的事务有聚会、结社的自由和发表意见的自由。在一个大型公共团体中,这种交流需要特殊的手段来传递并影响信息接受者。今天,报纸、杂志、广播和电视就是公共领域的媒介。”在哈贝马斯看来,公共领域居于国家公权力与市场经济体系之间的缓冲地带,其“核心机制是由非国家和非经济组织在自愿基础上组成的。这样的组织包括教会、文化团体和学会,还包括了独立的传媒、运动和娱乐协会、辩论俱乐部、市民论坛和市民协会,此外还包括

职业团体、政治党派、工会和其他组织等”[8]。
  公共领域自古有之,在古希腊的广场会议上,各个城邦的人民(虽然也是受限制的少数人)谈论的都是政治类公共事务,而结果都是经过民主的举手表决来决定,这可以说是把公领域与私领域划分的最早代表。这些结果代表了民意,或者说,形成了关于某个公共事务的公共舆论。哈贝马斯认为,公共舆论是公共领域存在的标志。公众舆论的内容需具有社会公共性,所涉及和指向的是公共问题或公共事务,同时需要通过公众理性的辩论和协商达成公识。通过话语传播形成的公共舆论不是为了推翻当前政权,而是希望通过公众对国家公权理性的批判,沟通公领域与私领域,缓解二者关系,并促进政治更加合理与合法[9]。虽然哈氏的“公共领域”太过理想化,具有强烈的乌托邦色彩,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对它的追求。
  要构建一个良好的公共领域,传媒的力量不容忽视,因为它是国家与公众交往互动的平台。如果传媒不能明确自己的定位,一味地追求政治或经济效益,只能渐渐脱离社会,脱离群众,孤芳自赏直至灭亡。而当前中国正处于一个公民意识觉醒而信息传播双轨的时期,网络的普及进一步加快了社会转型的步伐,社会变迁与个体信念都受到一波强似一波的冲击,实现信息快捷共享的微博的出现又加剧了这种冲击。在微博上,基于庞大的用户基数,来自社会各地的信息在这里汇聚,拼凑了碎片化的社会图景,也导致了公共舆论的迅速形成。每当一个事件关系牵涉到公共利益时,网民会很快作出反应,通过评论和转发使其广泛传播,迅速形成公共舆论,影响到国家公权力的行使,防止其侵犯公民个人权利。
  当然,正如哈贝马斯强调的理性批判精神,公共领域的构建需要建立在负责任的公众的理性而非被操纵的声音基础上。微博理论上给予了每个人平等的说话权利,扩大和发展了基层民主,使得一些无法呈现在传统媒体上的声音有了释放的机会。但是,正如负能量的传播,对于某些事件的反应,网民呈现一种感性而偏激的状态,一种泄愤式情绪的传播,稍有不慎,便会偏离法治轨道,走上“民主暴力”的歧途。因此,我们要尽全力提高全民的政治素养与媒介素养,同时正确规范和引导如微博的网络媒介,在保证公民话语权的同时,实现公民与国家公权力机构的良好互动,构建和谐公共领域,善用公共舆论对于公权力的监督批判作用,发扬民主,促进政治发展更加合理化和合法化,推动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进程。
  (二)强化主流媒体的示范引导作用
  媒体通过对某些信息的选择和放大来构建社会图景,在这个过程中,大众传播对受众产生的是间接的影响,它会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一种社会道德文化规范,人们会在不知不觉用这个规范来思想和行动,符合并进一步巩固了这种文化规范。
  基于数字技术的微博拥有传统媒体没有的优势,信息的海量性与即时性,理论上的身份平等性等等,使其在受众心中的地位几乎已经超过了传统媒体,呈现一个相抗衡的状态。但是正如上文所说,微博上把关的弱化,各种能量的博弈,其实是一种没有引导的情绪的乱撞,有可能碰撞出理性的火花,但也有可能引发大规模的爆炸伤害。因此,传统媒体就要发挥其权威性的优势,在各种情绪化、偏激和片面的错误思想大肆泛滥之前,做到信息的及时、正确、有效的传播,加强示范和引导,推动民意理性表达,保证舆论的正确发展方向,加强社会文化规范的构建与影响,以履行媒体的社会公器之职责。
  (三)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1. 国外相关情况
  “9.11事件”后,反恐和确保国家安全成美国首要任务,因此,网络传播内容也不得威胁国家安全。美国通过了两项与网络传播有关的法律:一是《爱国者法》,二是《国土安全法》。通过这两部法律,公众在网络上的信息包括私人信息在必要情况下都可以受到监视。此外,美国政界还对美国《联邦刑法》、《刑事诉讼法》、《1978年外国情报法》、《1934 年通信法》等进行修订,授权国家安全和司法部门对涉及专门化学武器或恐怖行为、计算机欺诈及滥用等行为进行电话、谈话和电子通信监听,并允许电子通信和远程计算机服务商在某些紧急情况下向政府部门提供用户的电子通信,以便政府掌控涉及国家安全的第一手互联网信息。同时,自1996 年以来,美国立法部门通过了《通信内容端正法》、《儿童在线保护法》和《儿童互联网保护法》等法律,对色情

网站加以限制,监控和管制儿童色情的传播和泛滥。
  2011年5月16日,奥巴马政府公布了《网络空间国际战略报告》,明确了网络空间战略的目标与核心原则,并据此列出了七大政策优先选项。其中提到了,美国网络空间政策必须秉承三个核心原则,即网络空间的基本自由( fundamental freedoms) 、保护隐私( privacy) 和信息的自由流动( free flow of information)。在七大政策优先选项中,强调了对知识产权和个人隐私权的保护[10]。
  德国于2011年2月公布了《德国网络安全战略》,作为指导德国网络安全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德国网络安全战略》明确了德国确保网络安全的两项基本原则。第一,网络安全必须保证与联网的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性以及需要保护的水平相一致,而且不损害网络空间的发展机会和利用率。网络安全措施既要保障互联网络的畅通与开放,又要对重要的信息数据进行有效的保护;哪些设施与数据需要保护或重点保护取决于其重要性;这些措施涉及国家在内、外两个层面所做的努力,以及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第二,网络安全必须加强信息交流和合作。该战略一方面主要关注网络安全的民用方法和措施,另一方面,鉴于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全球属性,它则强调了国际协调的不可或缺[11]。 2. 我国关于网络的立法情况
  2012年12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开始审议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草案,这个决定将明确互联网用户和网络服务提供者的义务与责任。草案突出强调:国家保护能够识别公民个人身份和涉及公民个人隐私的电子信息。公民对侵害其合法权益的网络信息,有权要求网络服务提供者采取必要措施予以制止。草案还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未经电子信息接收者同意或者请求,不得向其手机或者个人电子邮箱发送商业性电子信息[12]。今年的两会,也有不少代表都对保护个人信息、网络实名以及网络反腐的立法问题发表了看法。
  互联网时代,网络成为全球性资源,如何维护网络安全的问题自然也要提上日程。立法保护公民信息是必须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公民的基本信息自由权益不能受到侵害,新型媒介形态的发展不能受到阻碍,否则,网络立法就变成了权益者愚弄民众,阻碍社会进步的工具。
  五、结语
  当今社会已进入微传播时代,更简洁的信息,更快捷方便的媒介,使得信息共享的速度与范围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整个世界的传播生态的变化又一次推动了社会变革。以微博为代表的微传播体系已成为网络世界的正负能量的博弈场,并且深刻地影响了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在保证基于微传播体系而进一步扩大的公民权益和民主意识的同时,完善网络立法维护国家网络安全,更是一个需要深思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思远.新浪微博每秒信息量峰值较twitter高出7000条[eb/ol].(2012-01-30)[2013-05-01].http://tech.sina.com.cn/i/2012-01-30/15386667286.shtml.
  [2] 薛芙蓉.“微”传播“巨”影响——网络微传播特点及效果浅析[j].今传媒,2012,(1):89-91.
  [3] 百度百科.“微传播”词条[eb/ol].[2013-05-01].http://baike.baidu.com/view/3010350.htm.
  [4] 百度百科.“正能量”词条[eb/ol]. [2013-05-01].http://baike.baidu.com/view/4318053.htm.
  [5] 孙丽萍.“正能量”当选年度最热词[eb/ol].(2012-12-31)[2013-05-01].http://www.nx.xinhuanet.com/2012-12/31/c_114211171.htm.
  [6] 百度百科.“负能量”词条[eb/ol]. [2013-05-01].http://baike.baidu.com/view/1083523.htm.
  [7] 谢尔·以色列.微博力[m].任为科,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29-138.
  [8] 展江.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与传媒 [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21(02):124-128.
  [9] 付建明.论哈贝马斯市民社会论域中的公共领域 [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7,(1):21-22.
  [10] 张恒山.美国网络管制的内容及手段 [j].红旗文稿,2010,(9):33-34.
  [11] 程群,胡延清.德国《网络安全战略》解析[j].德国研究,2011,(3):27-28.
  [12] 崔清新,郭丽琨.中国拟立法保护网络信息安全[eb/ol].(2012-12-24)[2013-05-01].http://news.xinhuanet.com/legal/2012-12/24/c_114141821.htm.
  analysis on the energy

of “microcommunication”:take the microblog platform for instance
  zhang shidi, jin xue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s,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chongqing 401120, china)
  abstract:
  both “information” and “energy” are basic categories of philosophy which can fuse and transform into each other. the “microcommunication” has many features, such as its weak guardians, brief information, numerous audiences and universal participation, which lets its energy gather faster and stronger since the “microcommunication” gets more popular. meanwhile, the media as microblog has become the preferred platform of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energy, which had an enormous influence on individual and social development. how to keep our national internet safe has become a problem. this paper will analyze how the energy communicate through the “microcommunication” based on the microblog platform and how to guide and regulate the “microcommunication” in order to protect our national network security and promote democracy , civilization, social harmony and development.
  key words: internet; microcommunication; microblog; energy; public sphere
  本文责任编辑:李晓锋
  • 上一个经济学论文:
  • 下一个经济学论文:
  •  作者:佚名 [标签: 传播 能量 博平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从“润物无声”看公益广告的传播作用
    正确看待广电改制与转型的传播学
    传播与文化产业经营者薪酬差距与公司绩效相…
    关于合肥市大圩乡农业科技传播现状的思考
    浅论文化差异对跨文化广告传播的影响及启示
    浅析经济全球化下在华跨国公司广告传播的意…
    试论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在我国金融服务业中的…
    对现今大众传播与国际贸易的探讨
    农业科技传播中的路径依赖与突破
    对欠发达地区农业科技传播问题的思考
    关于福州“温泉之都”旅游品牌电视传播策略
    金融市场中的从众行为与信息传播研究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