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经济学论文 >> 经济学理论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财务税收论文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论文   行业经济论文   新经济学论文   经济学理论论文   中国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   地方战略论文
 证券金融论文   其他金融相关论文   房地产经济论文   统计学论文   经管期刊
中国改革的历史方位(二)

改革必须注意公正

  另一个必须考虑而被一些人当作必须支付的“改革成本”的问题是社会公正问题。
  人类历史上的每次改革﹙包括革命在内﹚,其本质都是利益的重新分配,包括重新分配社会的政权﹑财富﹑文化等各方面的权利。而分配原则必须要符合当时社会中人们承认的公正原则,当一个社会中的大多数人对这一社会中通行的分配原则认可时,这套原则就在当时的社会中具有了道德合法性。如改革之前,牺牲了机会均等的结果均等,在当时被认为是合理且能被接受的。但公平正义等观念却又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迁的,有其时代含义。改革开放以后,原有的小农式公平观念被破除了,中国需要建立新的平等观与正义观,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正确看待改革中的公正问题。
  这里必须先厘清一个问题,即正义与平等这些人类基本原则是否有国界。自从启蒙时代以来,正义﹑公平﹑自由﹑人权这些人类基本原则其实有其确切含义,尤其是社会公正问题,因其牵涉到社会财富的分配,其涵义更是非常确定,具体说来有三点,第一是起点的公正,即机会均等,第二点是过程的公正﹙这牵涉到竞争规则的公正﹚,第三点是结果的公正。社会公平的第一原则即机会的均等,在西方社会那种市场经济体制下已不成其为问题,这些国家所苦的是结果不平等。罗尔斯的名著《正义论》发表于1971年,完全适应了当时美国调整分配原则的需要。罗尔斯阐释正义的两个基本原则,第一个基本原则是美国独立宣言中承认的原则,第二个差异原则主要强调以补偿原则促使第一个原则的实现,意在关怀弱者。由于世界现代化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对西方文化认同的过程,这些原则对人类社会有一定的普适性,不管是东方国家还是西方国家,只在处于现代化进程当中,大概不应该对这些大原则的基本要义进行质疑。WwW.11665.COM
  但是每一个国家都有具体的国情,因此负责对现实作出解释的社会科学却有着明显的国界。要言之,一个国家的思想家或其它社会科学专家,必须对他们所处的社会现实作出有效的解释和响应。因此讨论到中国经济改革中的公正问题,就必须充分考虑现阶段我国的不公正到底是什幺性质。
  反思我国改革的全部问题,就会发现我们的结果不公正,其实就源于起点的不公正与过程的不公正。一个在银行掌握贷款权的银行职员或在国有土地部门掌握土地资源分配大权的公务员,在致富的竞争起跑线上已远比一般平民百姓遥遥领先。可以拿到各种批条的特权阶层或与特权阶层有瓜葛的人,其致富的能量更远非普通公众可以相比。再加之在股市﹑期货﹑房地产等几大泡沫经济领域中,充满了各种黑箱操作。某些稀缺物品供给中价格双轨制的长期存在,使人们发现寻找计划调拨价与市场价格之间的差额所形成的“租金”要比发现新市场﹑开发新产品﹑提高企业效率等简单易行,且能得到更多的“利润”,于是都放弃了提高经济活动质量的努力。随着行贿受贿的流行,社会逐渐形成了一些分利集团,交易费用﹙贿赂成本﹚逐渐上升。所谓“招标”“竞投”等表面上的规则成了装饰品,整个过程完全处于一种不透明的状态,在此情况下开始的积累财富大竞赛,根本不可能产生什幺公正的结果。其结果就是目前这种状况﹕一部分人享受改革成果,另一部分人承担改革代价。
  所以中国从80年代以来的“公平与效率”问题之争的内涵,从根本上就与西方发达国家“公平与效率”之争的内涵相异。在发达国家,在第一公正原则﹙即起点的公正﹚实现了的条件下,与“效率”相对的“公平”是指结果平等而言。对于我们这个正在为起点及过程的不公正所苦的社会来说,一些理论家们老是过分地强调“公平与效率”的矛盾,实在是完全不顾及社会科学要解决的问题存在着国界之分。可以说,在我国现阶段,先得解决起点不公正的问题,让权力从经济领域中退位,这种情况下,根本不存在所谓“效率优先”还是“公平优先”这类问题,正确的选择只能是,也只可能是﹕公正至上,效率自在其中。
  发展中国家现在面临的问题与我国改革过程中暴露的社会事后不良反应都表明,平等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在收入分配领域,在19世纪及20世纪上半叶,英美等发达国家确实为了社会的效率,容忍了一两代人的不公平分配,甚至使这些国家的人民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如丧失尊严﹑品质恶化﹑金钱压迫﹑不安全感﹑社会动乱等等。但是今天发展中国家的人民有发达国家的经验在前,人民的福利意识普遍增强,大家都很清楚他们的贫困是一种社会的产物而不是命中注定的东西,平等是一个可以在实践中付诸实施的政策目标。正是经济上的不平等削弱了社会的内聚力,破坏了维系社会的政治纽带。在这种情况下,这些不发达国家虽经多年经济发展,许多国家甚至连起码的政治稳定的目标也未能实现,一直处于动荡混乱之中,最终威胁了政治精英们自己,马科斯与苏哈托的下台只是其中两例而已。亚洲社会不断发生的动乱表明﹕纯洁“亚洲价值观”的时候到了,必须改变放弃政治及社会改革的现代化思路。所以在下一阶段的改革中,必须考虑进行分配制度的改革,并且将公平作为下一阶段经济发展的起始目标。

  “夹生饭改革”造成的“经济断裂带”

  这种单纯的“经济改革”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断裂带,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是金融经济与实物经济的巨大断裂,二是实物生产与消费的巨大断裂。金融经济与实物经济的巨大断裂是由金融体系本身的巨大病灶所引起的。笔者曾发表《世纪之交中国面临的金融危机》﹙《二十一世纪》1997年12月号﹚一文,谈到中国存在的金融风险隐患是南韩式﹑墨西哥式与泰国式等几种因素的混合,这些危机因素的存在,使我国金融体系对内支付的链条随时都有可能断裂。这种情况下产生的金融危机,比东南亚国家的金融危机更难应付。
  这里有必要简述实物生产与消费之间存在的断裂带。近几年市场疲软,有效需求不足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究其原因,除了上述的金融状况恶化之外,还在于我国的实物资产与金融资产之间产生了巨大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主要原因是经济结构不合理。不合理首先表现为巨大的产能过剩。到1997年底,全国累计库存大约3万亿元,其中1。3万亿元属于非正常库存。在家电﹑机械加工行业,设备闲置率达50%。各种迹象表明,这种过剩完全是行政权力继续对资源配置所造成的恶果。据业内人士分析,这种过剩主要表现是﹕一﹑落后失衡的产品结构﹔二﹑各产业部门自成体系,互相封锁,重复建设﹔三﹑小而分散的组织结构﹔四﹑趋同的地区经济结构。趋同不仅限于原来的传统工业,在正在兴起的摩托车工业﹑汽车工业﹑家用电器等行业内情况同样严重。造成上述局面的原因主要是行政权力继续对资源进行配置。而各级官员之所以对配置资源保持如此之大的兴趣,主要原因在于两点﹕一是为了累积政绩,二是个人经济利益驱动。只要存在这两大利益驱动机制,只要制度允许或鼓励行政权力继续介入国家资源分配,我国的经济结构就无法达到合理状态。虽然我国已通过渐进改革,开始实行新的企业制度,但是企业制度功效的真正发挥还必须以完善的市场制度为条件,而我国市场制度的特点是产品市场较发达,资本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的发展则很不规范,建立近十年之久的股票市场与期货市场完全是种“政策市”,成了投机活动过度滋生的场所,根本不能对多种经济信号进行有效反应,从而也就不能为企业提供有效的服务。这样一来,企业只能根据片面的﹑扭曲的市场信号作出生产经营决策,产生失误。
  经济结构不合理的表现之二是﹕技术密集型产品大大滞后,使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经受严峻考验。东南亚经济危机在很大程度上是出口推动模式过度膨胀的结果。中国由于汇率没有放开,躲过了这场灾难,但出口也深受考验。多年来,我国外贸出口产品以初级加工产品为主,至今劳动密集型﹑低文件粗加工产品仍占7成以上。一组数据显示,我国今年第二季度的出口增速明显放慢,只有7。6%,比一季度的13。2%减慢了近6个百分点。出口对经济的拉动力由去年的38%降为现在的25% 。当投资和出口都备受考验时,国内市场的发展就显得特别重要。回顾从80年代至今的国内消费热点变化,就会发现从总量上看,我国的城乡居民储蓄虽然在今年上半年已经突破5万亿大关,但由于这部分金融资产的40%以上集中在10%的最高收入者手中,中等收入者的人均消费能力并不强。这部分人在80年代与90年代成功地跃过了百元级消费与千元级消费门坎之后﹙家用电器﹚,目前还缺乏万元级消费能力﹙购买住房﹚。在市场供给与需求之间,还横亘着一条巨大的断裂带,这种断裂带的存在,是近几年用尽办法激活内需都难以奏效的根本原因,也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新“瓶颈”。 更重要的是,我国作为一个拥有9亿农民的国度,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还不足全国市场的一半,据统计,1997年1-7月,在15108。8亿元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 农村消费零售额仅为5830。4亿元,所占有比例为38。6%。中国农村这一庞大的市场难以拓开的原因在于﹕商品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农民实际购买力不强﹑基础设施落后﹑流通组织不健全等等,而这些问题又不是短时期内能解决的。这一断裂带还由于产品质量问题而加大。有人对农村市场进行调查之后得出结论,在大多数产品销售难的情况下,有些高文件﹑高品质产品却十分紧俏。这种情况说明,将农村作为低文件与劣质滞销产品的销售市场的观念尚须纠正。市场供给与需求之间这种巨大的断裂,对我国经济发展十分不利。可以说,我国目前的商品过剩是在社会分配不公﹑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广大中等收入者收入水平低下﹑消费层次不高,尚存7000万贫困人口的情况下的过剩,这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高收入型的相对过剩有着本质的不同。认识清楚这一点,对判明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实物资产与金融资产的巨大断裂,使中国除了制定应付危机的短期策略之外,还必须考虑改革方略的改变。在一种经济体系中,实物资产与金融资产必须平衡。其理由如下﹕一﹑金融体系的可信度和稳定性归根到底是以相信货币资产最后能变成实物为基础的,一旦此信誉动摇则整个结构崩溃﹔二﹑一般说,虚拟财富在倒置的金融金字塔上究竟能维持在什幺特定水平上,有赖于它有多大能力从金字塔的下一层资产中取得的收入。也就是说,金融财富如同其它各种投机泡沫一样,必须不断增长以避免崩溃。拉鲁什的实证研究表明,过去美国﹑德国﹑日本和其它资本主义经济成功的原因在于政府并不迷信资本万能,而坚持实物资产必须管着金融体系,一旦迷信和放纵追求金融资产的增值,日本就迅速地跌落到长期的经济低靡不振中去。在《中国的复兴──未来一百年的紧急计划》中,拉鲁什在比较中国和一个世纪前的德国在实物资产指针上的差距后警告说,中国的经济特征是“包装在薄薄一层比较现代化的科学和工业‘外壳’之内,而构建在前工业化落后的巨大基础之上” ──事实上,我们的第一产业奠基于前工业化时代那种落后基础之上,第二产业的尖端部分也只是“组装”型──他尖锐地指出﹕在中国,“天真的人们以为漂亮的办公楼和宾馆构成经济增长,但实际上大部分是浪费,把可用于生产基础设施现代化的宝贵资源耗费了,而这一切与中国境内外房地产市场及其它金融市场虚拟资本的增长密切相关。这种金融资产与实物资产增长不平衡在短期内可能为经济表面上的繁荣所掩盖,但是当金融部门的‘纸上利润’超出实物产出的增长时,则金融危机就以‘智利奇迹’或‘墨西哥奇迹’的骤然终结方式表现出来。”
  上述种种危机征兆表示,我们确实已处于巨大的经济危机边缘。如果在别的国度,由金融危机引发的全面经济危机早已爆发。但在中国,危机之所以处于潜伏状态,是因为存在如下诸种因素﹕
  第一﹑中国政府对银行的控制率几乎达100%﹔
  第二﹑“中国老百姓老实,对政府的信任度相当高”﹔
  第三﹑金融行业没有对外开放,国内外资金无法在国际市场上自由流动。
  第一和第三两个条件将在中国“入关”之后逐步消失,而第二个条件正被某些人当作防范金融危机的坚实“防波堤”。应当承认,中国老百姓的素质确实是中国出现目前这种“稳定局面”的基本因素,但如果竟然将“老百姓老实,不会闹事”设置为社会安定的主要基础甚至作为制定政策的出发点,那就实在太过荒谬。因为再老实的人民,也无法长期接受这样一个社会,在其中权力﹑特权和财产的分配全然不顾某些道义上的标准。

中国改革的历史选择

  中国从一百多年前开始的现代化历程及其绩效,迫使我们必须对我们的现代化道路进行深刻反思。毫无疑问,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是工业化,从工业化的历史角度来看,可以把世界工业化过程分为4代﹕以产业资本为轴心的英国工业化为第一代,依靠金融资本进行工业化的德国﹑美国为第二代,国家承担工业化的日本和苏联为第三代,第二次大战后获得成功的新兴工业国家或地区﹙nics﹚的工业化为第四代。第四代工业化的国家在以美国和日本为中心的国际分工中,除了获得资金以外,还能获得机械设备﹑技术和市场。正是利用了资本主义体制中的这种国际分工,这些新兴工业化国家的经济获得了长足发展,创造了经济奇迹。中国工业化的历史过程相当漫长,开始于19世纪70年代的洋务运动可以被视为早期工业化运动,自本世纪50年代开始的以重工业为主要内容的工业化可以被纳入苏联式的第三代工业化。而自80年代开始,中国又以迟到者的身份开始迈向第四代工业化。在四代工业化进程中,我们至少附上了其中三代的骥尾,但所建成的整个国民经济却还只是“包装在薄薄一层比较现代化的科学和工业‘外壳’之内,而构建在前工业化落后的巨大基础之上”,这的确需要痛加检讨除了工业化之外的其它现代化内容。尤其严重的是行将进入世纪末,在世纪初就已折磨着中国的几大问题,如人口问题﹑教育问题﹑农业内卷化﹙边际效益递减﹚问题﹑社会不公正﹑政府的贪污腐败等,无一不以更复杂﹑更难解决的形式凸现在我们面前。
  这一切源于中国的制度环境。可以说,中国的“制度环境”,已经形成了一种结构性力量,左右着政府行为﹑企业行为以及目前的改革走势。大家虽然知道结局不好,但在这种结构性力量作用下,还是不由自主地朝着大家主观上不希望出现的结局狂奔。
  我们已经不能再沿着传统改革思路走下去。一百多年前,我们的现代化思路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目标设定为“富国强兵”等,而始于20年前的经济改革,也基本上是“体用”思想﹙马克思主义为体,西方科学技术为用﹚做改革指导思想。这就决定了我国现代化的格局只重视国家的生存权与经济发展权,而放弃在意识形态的创新与政治制度的变迁方面作根本性的努力,从而决定了我们这个“后发外铄型现代化”国家虽然在现代化道路上步履蹒跚地走了一百多年,还只能是世界现代化道路上的迟到者。
  历史表明,不发达国家在现代化起步时,所拥有的资源比发达国家当初进行现代化的时候确实要少,所拥有的人口则要比发达国家多得多。在这种情况下,不发达国家在进行现代化的努力过程中,确实要保持头脑清醒,要有长远眼光,考虑为企业构造合理的制度环境,为市场制度设定一个行之有效的法律框架。瑞典经济学家冈纳。缪尔达尔曾对发展中国家提出警告﹕“一个明显的事实在经济学著作中令人难解地被隐藏起来,即发达国家的科技进步对不发达国家发生了并正在发生一种总的说来有害其发展前景的影响。”因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发展水平的差异不是范围上的,而是性质上的,认为我们在现代化道路上只是落后了若干年的“时间滞差论”,其理论基础是“发展阶段论”,而这一理论是建立在形而上学偏见基础上的。在现代化的路上我们追赶了一百多年,现在最要紧的是认识我们落后的本质是什幺。建基于零星引进的先进技术上的企业,有如建立于沙滩之上的大厦。如果再不在构造社会制度环境这方面下功夫,继续坚持跛足的现代化,恐怕再过一百年,我们也还是现代化道路上的落后者。
  我们必须要有足够的理论勇气,对有关贫穷﹑分配﹑财富增长的各种政策的政治﹑经济﹑哲学基础进行批判性的审视与检验,并建立新的价值理念体系,从而使我国的经济─政治结构发生历史性的改变。(参见《中国的陷阱》)

  • 上一个经济学论文:
  • 下一个经济学论文:
  •  作者:何清涟 [标签: 中国 改革 的历史 方位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路基工程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工程施工课程教学…
    第二届中国国际气体能源峰会暨生物天然气产…
    中国股市短期仍有波浪顶可能
    论秦国的崛起策略及其对中国和平发展的启示
    从《汉宫秋月》看中国古典舞创作
    中国式养老
    中美投资关系转变引发改革思考
    中国富豪消费追求悄然改变
    中国经济指数:7月滞胀趋势负面
    中国开放新高度
    改革开放未竟时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