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经济学论文 >> 发展战略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财务税收论文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论文   行业经济论文   新经济学论文   经济学理论论文   中国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   地方战略论文
 证券金融论文   其他金融相关论文   房地产经济论文   统计学论文   经管期刊
经济增长导向的外贸发展战略

 摘 要 从发展经济学的观点观察和分析,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高度的战略作用,提出"经济增长导向的外贸发展战略",以利于增强对外贸易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和贡献。

  到20世纪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前两步战略目标已经胜利实现,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从21世纪开始,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中共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即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对外贸易如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做出贡献,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特点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十分重要。

  本文从发展经济学的观点考察和分析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进出口贸易对国民经济发展作用的战略高度,提出"经济增长导向的外贸发展战略"的命题,也就是说,从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角度来看待对外贸易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和贡献。

  所谓经济增长导向的外贸发展战略,是指在经济全球化、贸易与投资自由化的驱动下,抓住加入世贸组织和世界产业转移的机遇,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大力发展出口贸易,加快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促进出口商品结构优化,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同时,提出了制定经济增长导向的外贸发展战略的战略目标、战略任务、战略重点和战略对策的框架设计。WWW.11665.cOm因此,这一研究对于我国加入wto后,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和贸易投资自由化趋势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对于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和充分发挥对外贸易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经济增长导向的外贸发展战略目标、任务和重点

  (一)经济增长导向的外贸发展战略目标,应当包括进出口的数量目标和质量目标两个方面

  1.数量目标:根据党的十六大报告确定,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也就是说,要在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89,404亿元的基础上,到2020年翻两番。按当年汇率计算,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为107,83美元,首次超1万亿美元(为方便计算,以1万亿美元为基数)到2020年达到4万亿美元,年均增长速度为7.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849美元(为方便计算,以人均800美元为基数),到202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3200美元到中等发达国象的水平。

  与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相适应,商品货物翻两番是个什么概念呢?2000年我国进口总额为4,743.1亿美元,其中,出口2,492.1亿美元,进口2,251亿美元(2001年进出口额为5,097.7亿美元,其中,出口2,661,6亿美元,进口2,436.1亿美元;2002年进出口总额为62000亿美元左右)。如果按2000年进出口额5000亿美元为基数,进出口额大体平衡计算,到2020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将达到20,000亿美元,平均每年增长7.2%,大体上相当于美国2000年的进出口规模。

  (1)外贸翻两番的必然性。为什么要提出外贸进出口总额到2020年要翻两番呢?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因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归根到底表现在生产力发展上,发展要保持一定的速度。这是保障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物质基础,也是国家处理对外关系和解决国内各种复杂问题的关键。邓小平曾强调指出:"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因为"发展才是硬道理。"邓小平还告诫我们:我们在国际事物中起的作用的大小,要看我们自己经济建设成就的大小。如果我们发展了,更加兴旺发达了,我们在国际事物中的作用就会大。"这是被社会历史发展实践所证明的科学结论,也是我们坚持需要一定发展速度的重要理论依据。

  (2)外贸翻两番的必要性。首先,外贸翻两番是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需要。应当看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有了很大提高。据瑞士洛桑国际研究所2000年国际竞争力报告,1999年参评的46个国家中,中国排名次序由第31位降为第33位。主要原因在于我国高科技创新能力不足。2002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首次公布了2001年世界主要国家技术成就指数(tai)评价体系和资料,该指数由技术创新、新技术传播、传统技术传播和人类技能等四个方面构成。在72个参加评估的国家(地区)中,技术成就指数平均为0.743;而中国的技术成就指数为0.299,排序为第45位,居世界中等偏下水平。

  其次,外贸翻两番是我国由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的需要。2000年我国gdp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这是历史性的跨越。但是,我国人均gdp水平,在世界属于低水平。我国的外贸出口2000年居世界第6位,进口居第7位,属于世界贸易大国,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出口水平低,还不是出口强国。与发达国家和中等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

  再次,外贸翻两番是增加社会就业、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目前,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已进入小康,但就全国看不同地区收入水平差距很大,城市下岗人口比较多,每年新增人口有1000万人左右,就业压力很大,这是影响社会政治、经济稳定的一个大问题。

  (3)外贸翻两番的可能性。这是对未来20年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发展趋势而作出的结论。就国际环境而言,随着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给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有利条件。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也是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共同愿望,新的世界大战在可预见的时期内打不起来,为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有关专家按俄尼古拉*康德拉季耶夫的长波理论预测,从2001年到2025年乃至2030年左右,世界经济将处于第五个新的长波上升期。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新技术革命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仍将继续增长。

  就国内环境而言,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和对外贸易发展令世人瞩目。我国短缺经济时代已经过去,商品供求关系有了明显改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经营主体多元化"大经贸"格局已形成;产业结构和进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效益有了明显提高;进出口贸易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对外开放领域更加拓宽,市场准入不断扩大,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已基本形成。当然,未来20年外贸发展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不确定的因素或预想不到的困难,但是,只要我们坚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知难而进,开拓进取,抓住加入世贸组织和国际产业结构调整转移的机遇,加速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对外贸易发展,什么困难都不会阻挡我们前进。

  2.质量目标:坚持外贸发展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这是因为:首先,我国出口商品结构有待优化。应当肯定,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对外贸易集约经营方针以来,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2000年我国工业制造业生产能力居世界第四位,尽管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已占出口总额的89.8%,2001年占90.1%,但在工业制成品中高新技术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比重仅占15%,更缺乏国际名牌产品,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和中低档产品出口为主,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进一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是制定经济增长导向的外贸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

  其次,我国出口货源地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主要增长极(城市)商品出口很不平衡。根据东部、中部、西部划分,东部地区按京、津、沪三个直辖市和省属32个城市的统计,1999年出口额占当年全国出口总额的64.29%;中部地区17个城市,1999年出口额占当年全国出口总额的3.23%;西部地区13个城市,1999年出口额占当年全国出口总额的2.30%。很显然,我国城市增长极的优势在东部,而不在中部和西部。因此,在外贸翻两番过程中,如何提升中西部地区增长极在出口中的地位,发挥中西部地区的特色商品优势是值得引起重视的一个问题。二是西部外贸出口依存度低。根据海关统计,我国西部12省(区、市)1999年出口总额77.2亿美元,占全国当年外贸出口总额的4%;而西部地区出口依存度多数省区在3%左右,大大低于全国20%的平均水平。这表明外贸出口对西部地区国民经济的发展贡献较小,反映出西部地区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程度低。三是西部地区的出口商品结构层次低。由于受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特点的影响,西部地区出口商品结构以资源型、原料性初级产品为主,而工业制成品如机电产品和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很少。

  从上述分析可见,我国在确定外贸发展质量目标时.一定要抓住结构调整升级这个关键环节,以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带动出口商品结构和地区商品结构优化,从而提高出口国际竞争力和增强出口后劲。

  在重视发展速度与结构相统一的同时,我们还应当重视速度与质量、效益的统一。目前,我国工业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国民经济总体实力居世界第6位,许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我国拥有一批企业的产品质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市场占有率居世界前列,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同时,还要看到,由于产业结构不够合理,技术装备和管理比较落后,高档产品和名优产品较少.如机电产品出口虽然成为出口额最大的商品,但在世界机电产品的名牌中所占份额极小,而在信息产业中的关键技术、关键工业、关键产品尚处于劣势地位。特别是在我国出口经营中,长期存在的市场秩序混乱,低价竞销、"以量取胜"的粗放经营状态尚未根本消除。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应当意识到出口产品质量的重要性,因为不重视产品质量或出口产品质量不佳,导致出口竞争力下降,容易失掉市场和消费者;同样道理,如果忽视出口的经济效益,则会影口向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甚至会导致企业的破产。因此,我们应当把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作为经济增长导向的外贸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经济增长导向的外贸发展战略任务的核心,是提高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的国际竞争力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在20世纪50年代,1953年初级产品出口占全部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79.4%,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为20.6%,主要向苏联及东欧国出口大米、大豆、食用植物油、冻肉、茶叶、桐油、绸缎、呢绒、棉布、稀有金属和有色金属等。60年代,我国轻纺产品出口增长较快,初级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下降为60%左右,工业制成品占出口额的比重提高到40%左右。70年代,1979年初级产品出口的比重降到53.6%,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上升到46.4%,尽管工业制成品出口发展很快,但仍然以初级产品出口为主。80年代,在改革开放浪潮推动下,我国轻纺和机电产品出口增长强劲,1989年初级产品出口占出口额的比重下降到34.7%,工业制成品出口占总出口额的比重上升到65.3%。90年代,1998年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占总出口额的88.8%,初级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11.2%。总的看,20世纪后半叶,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呈现不断优化的趋势,这表明我国生产力和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从较低水平向更高水平方向迈进。从而为提高我国出口商品国际竞争力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目前,我国已加入世贸组织,进入全面对外开放新阶段。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还要进一步提高我国出口商品国际竞争力呢?竞争力是国际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它是反映一个经济体在市场竞争中经济实力强弱和发展趋势的重要标志。一个经济体的竞争力具有层次性、综合性、动态性特点。所谓层次性主要表现在国家竞争力(大国还有地区竞争力)、产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主要是产品竞争力),在国际竞争中,竞争的主体是企业而不是国家,但在国与国之间竞争力比较上则以国家竞争力为主体。所谓综合性是指一个竞争主体的竞争力的强弱,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影响一国产业或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因素很多,除价格(直接受成本制约)竞争因素外,还受各种非价格竞争因素,如商品质量、商品品牌或商标、商品市场营销手段、商品的性能安全,以及对人身健康影响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但在商品质量等非价格竞争因素相同的条件下,商品价格竞争因素还起主要作用.这就是物美价廉的道理。所谓动态性是指一国国际竞争力的强弱,包括产业或产品竞争力或比较优势,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动态变化的。

  根据竞争力的上述特点,如何衡量和判断一国产业和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即正确选择出口产业或产品的战略重点,这对于带动本国经济发展和进出口的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非常重要。一般来讲,一国产业的发展变化过程和出口产品优化过程,二者相一致,即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包括资源密集型产业)产品--资本密集型产业和产品--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和产品的发展阶段。从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变化看,由建国初期的矿产品、农产品出口为主,逐步扩大到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产品、纺织品和服装出口为主,现在,机电产品包括高科技产品出口成为出口拳头商品。这表明经过多年的进口替代和改革开放后的引进适用的先进技术设备,改造传统老设备,对于提高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和国际竞争力起了积极的作用。

  (三)经济增长导向的外贸发展战略的重点,是选准我国出口的主导产业和产品

  目前,我国工业发展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根据中央"十五"计划建议,应把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线。这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国际产业转移,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重组和优化配置的特点而作出的正确的战略选择。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和适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大振兴制造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应当看到,高新技术产业包括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等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使高新科技产品成为我国出口的新增长点。这是从长远战略着眼,扩大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为:

  第一,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产品出口可以促进我国出口产业从低附加价值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升级和转移,有利于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一国的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三个基本因素:一是生产要素尤其是资本要素的增长;二是产业结构从低附加价值产业向高附加价值产业升级;三是科技进步,这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最重要的因素,因而也是提高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最重要的因素。2000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37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4%,占出口总额比重为15%,而oecd国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出口比重平均40%,其中,美国为44%,新加坡最高为72%,与它们相比,我们尚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第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产品出口,可以吸收国外高科技资源,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为我国出口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保障。高科技资源不仅包括高新技术,还包括高新技术人才和管理,对于提高我国的生产管理水平、研究和开发能力大有裨益,能够为我国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和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外贸扩大出口提高强大动力。

  第三,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产品出口,有利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保证我国外贸翻两番目标的实现。亚洲"四小龙"经济腾飞和中国90年代新一代家电行业包括彩电、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生产和出口的高速增长,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进行产业结构快速升级,促进出口商品结构优化。实践证明,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是加快发展的一个决定性因素。

  在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产品出口的同时,必须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工资成本低的比较优势,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至少在20年内,必须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产品来推动经济增长和扩大出口。这是因为:

  第一,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产品成本较低,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相当强的竞争力。我国在轻工产品、纺织品、服装、家用电器、部分机械和电子产品等成熟技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已具有相当的生产规模,目前已成为亚太地区最大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国。1978年,亚洲"四小龙"向工业国出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占了亚太地区劳动密集型产品总出口的70%以上,中国仅占不到10%。20年后,中国出口到日本、澳大利亚、欧洲和北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中,中国的平均市场份额上升了42%,为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创造了条件。

  第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产品出口,可以减轻我国扩大就业的压力。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目前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程度还相当低,技术较为成熟的传统产业即劳动密集型产业尚有很大的成长空间。同时,我国人口总量还在继续增加,扩大就业仍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一项重大而艰巨的任务。一般来说,民营企业(包括集体企业和私营企业)适合于从事加工贸易如家电产品、服装、制鞋、玩具等生产,可以容纳更多的劳动力,有利于缓解我国严峻的就业压力。

  第三,发展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或产品出口,可以加快资金积累,为产业升级创造条件。一般来说,发达国家向外转移的技术都是较成熟的技术,技术(包括专利软件,有时也包括硬件设备)价格较低,相当于原来r&d成本的1/3,而且这种技术对于我们采说,属于适用的先进技术,比我们自己r&d成本低,投资周期短,收益比较快,可以发挥"后发优势",特别是在资金技术密集型的产业中,包括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的零配件产品更适于我国国情特点,可以为国家创造更多的外汇收入,更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

二、实施经济增长导向的外贸发展战略,实现外贸翻两番的应对措施

  根据江泽民同志关于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指导思想,必须紧紧抓住21世纪头20年这个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外贸发展,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健全外贸法制建设,为我国外贸翻两番,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新贡献,特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坚持以发展为主题,把外贸发展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第一要务来抓

  1.要澄清几种片面认识,正确理解外贸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有一种模糊观点,认为"我国出口依存度太高,会影响国家的经济安全或造成出口贫困化增长"。我认为,合理的出口依存度的界限,要看出口是否有效益,如果出口企业不亏损,国家也不补贴,在这一前提下,只要国际市场上有需求,出口产品卖价又合理,我们就应当鼓励多出口,这样做就不会影响国家的经济安全或造成出口贫困化增长。另有一种模糊认识,就是只强调扩大内需而忽视外需的作用。我国是发展中的大国,扩大内需是我们长期应坚持的正确方针,但是,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在任何时候都不应忽视外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应始终如一地坚持投资、消费、出口需求的三轮推动作用。还有一种模糊认识,认为加工贸易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价值低,走私猖獗,不宜大力发展,这种认识也是片面的。应当强调,发展加工贸易是我国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的客观需要,有利于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扩大社会就业,弥补国内短缺资源,只要搞好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鼓励国内厂商技术创新,提高加工深度和技术含量,由外商委托制造向委托设计制造和自主品牌加工方向发展,加工贸易也会延伸链条,增加附加价值,加工贸易也会向高层次发展。走私严重是监管力度不够造成的,不是加工贸易自身的弊端。

  2.要发挥增长极(城市)产业群和地方特色产业群优势在扩大出口增长中的带动作用。产业集聚效应理论认为,某种产业在一个地区的集聚,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共同发展,可以吸纳智力人才,实现企业间的合理分工,因而,这一地区的产业和出口商品竞争力会越来越强。我国幅员辽阔,东、中、西部外贸发展极不平衡,具有各自的发展优势,在外贸发展中不能人为地"一刀切",应因地制宜制定不同的经济增长导向的外贸发展战略。

  (1)东部发达地区就在保持it产品出口高速增长、机电产品快速增长的同时,保持纺织品服装、轻工和农产品的稳定增长。现阶段,我国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已成为我国出口商品的主要生产基地,机电产品,特别是信息通讯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已成为该地区新的出口增长亮点。我们应当在珠江、长江、环渤海三个经济带和东部12个省市的32个主要出口城市的基础上,再选定培育若干个增长极的主要企业作为发展基地。通过吸引国外大型跨国公司投资,建立研发中心,继续扩大加工贸易规模和产业配套能力,形成新的产业带,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发展现代化农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高附加值企业,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国际交换和国际竞争。充分发挥浦东新区、经济特区、高科技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口保税区在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中的骨干作用。

  (2)中部地区应当利用资源优势,特别是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积极发挥地方产业群优势,大力发展探加工产品出口。我国中部地区的17个城市,原来出口规模小、基数低,近年来发展很快,发展潜力比较大。随著我国现代交通、物流、通讯的发展,要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推进农业产业化,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通过这些政策措施,我国中西部地区地理位置上的劣势会越来越小,同时中部地区工业具有一定的基础,矿产资源,农业资源及劳动力资源丰富,这些优势为接受东部地区加工贸易梯度转移创造了条件。我国对外开放由东向西;从沿海到内地呈梯度发展。目前,东部沿海地区加工贸易劳动力成本接近于国际水平,这就决定了沿海地区加工贸易必须向中部地区转移。而中部地区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特别是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通过利用外资,合作研发,大力发展地方特色工业和农业,发展高科技农产品加工和绿色产品出口,发展潜力巨大。

  (3)西部欠发达地区应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在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上,大力培育和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产业,积极开发和培育新的外贸出口的增长亮点。我国西部地区的13个城市,近年来在西部大开发战略推动下,外贸发展很快,但增长极和产业群发展极不平衡,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开放意识。应当充分利用工业基础较好的重庆、成都、兰州、乌鲁木齐等中心城市的产业优势,在进一步开发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同时,还应加大农产品的出口培育,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价值。宁夏、甘肃、青海等省区,还要以利用外资和东部沿海地区资金,积极发展有特色的优势产业,推动重点地带开发。比如,宁夏自治区可以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和中东伊斯兰国家的资金优势,共同开发建厂,发展伊斯兰国家需要的新材料产业和特色医药产业向伊斯兰国家出口等等。

  3、要坚持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特别是经常项目的收支基本平衡。因为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资本流动加快的条件下,由于我们缺乏管理金融的经验和方法,缺乏管理金融的法律和制度,金融资本实现调控是我们的薄弱环节,必须十分重视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同时,还要强调经常项目的收支平衡。因为我国是发展中的大国,没有一定的外汇储备,保证进口先进技术设备,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增强出口后劲,保证必要的海外投资,推进"走出去"战略,保证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要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是不可能的。所以,在中长期计划中和未来20年间,如何防范可能出现的金融风险和财政风险也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要充分重视民营企业在出口中的发展潜力,培育新的出口增长点。要坚持"以德经商",发扬中华民族传统诚信美德,建立诚信机制,树立良好企业和国家形象。要重视企业的外贸发展战略问题,建立中国式的跨国公司等等,在此不一一赘述。

  (二)坚持以改革促发展,始终把外贸体制改革和创新作为外贸推动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

  外贸体制改革,应包括政府管理职能改革、企业制度改革和中介组织功能改革三个方面。这里仅就外贸体制改革的框架,谈点设想,

  1.政府管理职能改革:政府管理职能改革,必须符合世贸组织法律体系框架和管理体制的要求。政府管理职能,应是制定政策、制定发展战略、经济调节、组织协调、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等职能。以经济调节为例,就是运用经济手段,通过价格、利率、汇率和税率等经济杠杆进行调节。在财税政策方面,坚持与完善财政资金支持制度和出口退税制度。在货币政策方面,建立与完善进出口信贷、融资担保、信用保险等金融支持体系,以及实施鼓励出口的产业政策,来调控进出口贸易的运行,维护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

  2.企业制度改革: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深化企业改革,特别是深化国有外贸企业的改革,是搞活进出口的关键所在。企业制度改革的内容,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企业体制要有灵活的机制,诸如自主经营权;改造发展权、留利权(包括分配使用、职工的工资和福利)、企业组织结构自诀权等。二是企业在享有充分自主权的基础上,建立企业的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企业的制度管理,包括岗位责任制度、财务分配制度、经营管理(含技术管理)制度、民主监督制度等。

  3.中介组织功能的改革:组建行业协会,替代政府行使一部分管理职能,是国外普遍行使的有效管理办法。它既符合世贸组织规则的要求,又有利于实现国内外市场一体化的需要。改革的总取向:弱化行业协会与政府管理部门的关系;强化行业协会与本行业企业的经济利益关系,使行业协会真正成为政府与企业的桥梁和纽带。改革的框架思路:(1)行业协会的组建和主要负责人的决定,不应由政府主管部门委派,而应由本行业民主协商选举产生。(2)行业协会的经费主要应由会员单位按其经营收入的一定比率交纳。(3)外贸进出口商会应当深化改革,逐步由依托外贸企业转变为依托工业企业的行业化改造,才能克服工贸分离的弊端,提高外贸管理的有效性和行业管理的自律性。

  (三)坚持依法行政,加大外贸立法力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保障外贸可持续发展和推动经济的不断增长

  1.加大外贸立法和执法力度,不断完善外贸法律法规体系。运用法律手段对进出口贸易实行法制化管理是国际上普遍采用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外贸立法必须符合世贸组织规则和中国政府有关承诺的要求。应当看到,我国涉外经济管理中无法可依或法律依据不足的现象相当普遍;现行的《对外贸易法》及其配套的法规,法律条款内容比较简单,不够具体,不够清晰;《反不正当竞争法》不够完善,《反垄断法》和《反倾销法》尚属空白,筹等。因此,在立法方面应关注中国经济与国际间的联系,比较世界各国经济制度的优劣,加快完善(对外贸易法),条款要具体和明晰化,加快制定(反垄断法)和(反倾销法),完善<反不正当竞争法》及其相配套的法规。在执法方面,外贸管理部门要依法行政,一方面应遵守中国对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和有关国际公约;另一方面要遵循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准则,对于走私犯罪、合同欺诈、制假售假等违法行为,必须狠狠打击,严加惩罚,以维护国家的形象和尊严,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和市场的流通秩序。


  2.坚持对世贸组织法律制度的跟踪研究,为维护国家利益和企业合法权益提供法律依据。世贸组织法律体系框架具有开放性、发展性和可预见性特点,因此跟踪研究世贸组织法律体累框架规则的修改变动情况,为我所用并非权宜之计,而是一项长期性任务。我国中央和省、市区外经贸部门应组织大专院校、社会科学研究单位有关专家,成立wto研究咨询中心,专门研究wto有关规则,法律条款的内容变化,为维护国家利益、企业权益和为wto谈判提供理论支持和服务:(1)向中央、省(市、区)外经贸管理部门提供外贸管理制度的调整和改革的建议和对策:(2)向中央和地方的外贸公司、企业,提供wto的有关信息和咨询建议;(3)向中央外贸管理部门反映政府和企业履行wto承诺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为中国参与wto谈判代表提供情况和具体建议,为维护国家的利益和经济安全服务。


  3、坚持贸易自由化、便利化、公平化原则,为各类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1)实行自由化的外贸行业市场准入制度;(2)实行市场化的外汇管理制度;(3)创造公平化的市场竞争环境。同时,要充分利用世贸组织的规则,建立有效的监控保护机制。(1)实行合理有效的关税制度、适宜的非关税保护制度,以及实行技术性贸易保护措施;(2)充分利用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以维护国家利益和国家经济安全。

  • 上一个经济学论文:
  • 下一个经济学论文:
  •  作者:陈家勤 [标签: 经济增长 发展战略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巧借节庆经济之力 促进区域经济腾飞
    大连市经济增长动因的实证研究
    自然资源优势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经济时代视阈下新闻价值的研究
    中国经济指数:7月滞胀趋势负面
    国际航空业增长强劲
    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仍待探索
    中国经济指数:5月继续下降
    基于网络全球经济下的企业创新管理研究
    两岸经济合作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G20峰会 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正能量
    达沃斯论坛 聚焦中国经济改革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