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经济学论文 >> 证券金融论文 >> 保险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证券投资论文   金融研究论文   保险论文   期货市场论文   债务市场论文   银行管理论文   公司研究论文   其他相关论文   金融理论论文
魏华林缕析中国保险业

魏华林缕析中国保险业

  评价中国的保险市场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是一个“好”字、一个“差”字能够解决问题的。需要作一些科学分析。
  
  
  编者按:2011保险中介年会上最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大的亮点,莫过于武汉大学保险经济研究所所长魏华林教授对中国保险业当前形势和未来趋势的分析。本文是在当天主题演讲的基础上,经魏华林本人重新撰写并授权《保险中介》独家发表。
  
  问题:供给、需求均不足
  
  中国保险业目前面临的突出问题,从经济学的角度说,主要是供求矛盾问题。具体地说,保险市场中存在着“两个不足”:一个是保险供给不足;另一个是保险需求不足。
  保险市场中存在的“ 两个不足”,在经济学中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现象。
  经济学在分析市场供给与需求问题的时候,经常遇到的情况是:要么是供给大于需求,要么是需求大于供给。经济学分析市场供求关系的任务,是要找出实现市场供求平衡的规律,推动经济发展。
  我们说中国保险市场供求关系很特殊,因为目前的中国保险市场,打破了经济学所说的常规,既不是供给大于需求,也不是需求大于供给,而是两者都显得“不足”——这是中国在特殊发展时期存在的一种特殊现象。中国保险市场“难”,就难在这里。wwW.11665.Com
  保险市场中存在“两个不足”的表现有两点:
  第一、保险的损失补偿率(赔付率)和保险渗透率、投保率偏低。损失补偿率(赔付率)、保险渗透率和投保率等指标是衡量保险社会贡献大小的重要指标。
  损失补偿率(赔付率)、保险渗透率和投保率偏低,反应保险的供给量和保险的需求量没有得到完全的释放。对此我们可以从保险赔付率得到印证。近50年来,中国因为自然灾害付出了2 5 0 0 0亿元的代价。中国有约三分之一的国土受到各种自然灾害的侵袭。特别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呈明显上升趋势,灾害直接经济损失每年都在1000亿元以上。根据1983-2008年的灾情统计资料,在26年间,全国平均每年有3.54亿人次受灾,其中1991年、1994年、1997年、2000年、2003年、2005年、2006年、2008年8个年份的受灾人口均超过4亿人次,其中2003年接近5亿人次,达到4.97亿人次。1989-2008年,我国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共计45630亿元,平均每年2281亿元,其中,重大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十分引人注目,仅2008年的汶川地震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达8000多亿元。
  正常年份里,保险业对自然灾害损失的补偿率不到3%。汶川地震损失的补偿率不到1%。
  保险需求量没有得到完全释放的情况,我们可以从保险在家庭金融资产中的比例得到印证。据统计,1984年,我国城市居民户均金融资产仅为0.13万元。1990年达到0.79万元,1996年6月末,户均金融资产达到3.1万元,2002年6月末,城市居民户均金融资产已经增长到7.98万元。从1984年到2002年,户均金融资产增长速度高达2 5 . 5 %。然而,另一方面,家庭金融资产的快速增长却又使得居民有效保险需求不足的问题暴露得更加突出,表现为保险的使用率在中国仍然偏低。有资料显示,中国许多城市的保险渗透率在30%以下。保险投保率特别是长期人身保险的投保率不足10%,与世界平均水平80%的投保率相比,指数偏低;与国民经济增长和民众生活的保险消费需要相比,存在差距。
  根据前几年对中国保险消费市场的一个抽样调查,在全部的被访家庭中,49%的家庭只拥有社会保险,19%的家庭同时拥有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4%的家庭只拥有商业保险,28 %的家庭,既没有社会保险,也没有商业保险。根据安联集团《全球财富报告》,2010年中国人均金融资产3293欧元,其中,银行储蓄占75%,证券20%,保险及其他金融资产加起来不足5%——在发达国家,保险在金融资产中的比例是15%。
  所有这些说明一个问题,中国人不是没有钱买保险,而是有钱没有买保险。
  第二、保险人销售的产品和保险人提供的服务,不一定是消费者所需要的;消费者需要的,保险人则没有能够及时提供。这个问题已有文献解释,这里不予赘述。
  保险市场中的许多问题, 都与供求问题有关。只要把供求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才容易得到解决。
  
  原因:心气足却力不从心
  
  导致中国保险业发展问题的“深层原因”在于保险经营者的“功力不够”,一方面心气很足,另一方面,力不从心。
  管理学中有一个约定俗成的“思维模式”,任何一个事情,在开始做的时候首先要弄清楚三个问题:第一个我们在哪里?第二个我们打算到哪里去?第三,如何到达那里?作为一个保险人,作为一个投资者,从起步到过程结束,自始至终你都要思考一个问题:你准备到哪里去?这就是我们常说到的“定位”问题。
  导致保险供和求两个不足的原因也许很多,既有历史上的原因,也有现实中的原因;既有主观上的原因,也有客观上的原因;既有经济上的原因,也有文化上的原因。但这都不是直接原因。直接原因也许不止一个,其中有一个直接原因应该提到,那就是对保险“定位”。中国保险市场之所以存在“两个不足”,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保险定位”出现了问题。
  “保险定位”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角色定位;二是功能定位;三是目标定位;四是监管定位。
  以“角色”定位为例,保险业在国家生活中到底应该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或者说,保险业的主要角色是什么?通过这样的定位,可以明确两个问题:一个是应该做什么?另一个是能够做什么?
  谈到保险行业的主要角色, 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的国家改革开放30多年,辛辛苦苦几代人,到底是为了什么?简单的说,就是为了实现一个梦想,完成两件事:一个是“强国”;一个“富民”。
  实现这个梦想的关键, 就是要增加财富。没有足够的财富,谈不上“国强”,也谈不上“民富”。
  什么是财富?从保险的角度看,财富是对风险的一种报酬。财富依靠创造,创造充满风险。因此,财富增长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经历风险的过程。所以,30年的改革开放过程,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个充满风险的过程。这是其一。
  其二, 财富多了, 本身也是一种风险。老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过去,国家经济落后,民众生活贫穷,家徒四壁,无人光顾。现在不同了,经济发展了,财富多了,同时大家面临的风险也多了。从这种意义上说,目前的中国,既进入了财富时代,也进入了风险时代;目前的中国,既是一个财富大国,也是一个风险大国。
  “ 风险中国”,“ 风险中国时代”,是当前中国发展中出现的一个明显的特征。认识这个特征,对于我们理解保险发展过程中许多问题很有意义,是我们处理问题的一个出发点。30年前,邓小平领导中国改革开放,其中一个愿望就是建立

社会管理的“两个机制”:一个是“动力机制”;一个是“稳定机制”。30年后回头看,动力机制问题基本解决了,通过一系列的改革,过去存在的出工不出力、经济效率低下的问题,得到了根本改观。而稳定机制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经济发展了,日子好过了,但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了。中央近来连续召开的好几个“分片社会管理工作会议”,就是一个信号,就是一个说明。
  当然, 社会管理涉及的内容很多,风险管理或者叫保险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社会管理的目标,主要是解决社会和谐的问题。导致社会不和谐的因素无非是三个,一个是自然灾害;另一个是意外事故,第三个是包括社会风险在内的其他风险。如果我们把风险的问题解决了,社会就会变得和谐起来,天下就会变得太平起来。所以,社会管理的问题,归根到底,还是风险管理问题。以风险管理为经营内容的保险业,应该成为国家风险管理制度的核心组成部分。

  如果可以这样定位,那么,从行业社会分工来看,保险业的历史使命不是创造社会财富,而是管理财富的风险。保险人不应该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而应该是社会财富创造的风险管理者,是社会财富的损失补偿者。
  从行业的角度来说,保险业的好坏,不能以收进了多少保费,创造了多少利润,在世界500强中排名如何等,作为评价标准和发展指标。保险业作为国家稳定机制的主要承担着,主要任务是通过管理风险而维护社会稳定。应该以保障了多少风险,赔偿了多少损失等作为主要评价标准;应该以熟透率、投保率、赔付率等指标作为主要考核依据。
  这是第一点, 在国家发展大局中,保险业应该做什么的问题。
  第二点是, 我们能够做什么?我们的条件够不够?我们的能力够不够?——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功力”问题。
  我跟踪保险将近3 0 年, 从三代保险人的经历来看,每一代保险人都很敬业,都有目标大志,都想成就一番大业。但是,他们都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究其原因,也许很多,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功力不够”。“功力不够”有两个具体表现:一个是“基本能力”,包括保险经营风险的能力、集散风险能力、保险融资能力、保险承保能力、保险理赔能力等。另一个“绝活能力”。如果行业没有自己的、别人替代不了的产品、技术、专利、标准、品牌、产业等,很容易被替代。巨灾保险为什么做不起来?养老保险为什么做不大、做不好?因为我们没有绝活,也缺乏做绝活的能力。
  
  破解:实现四个“转变”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 我先对中国保险市场作一个最抽象的评价。目前,对中国保险市场的说词比较多,有说好的,也有说不好的。相比之下,说好的少,说不好的多。说好的,主要是保险圈内的人,说不好的一般是保险圈外的人。我的看法是:
  今天的中国保险市场,既不是人们所说的那么“好”,也不是人们认为的那么那么“差”。
  评价中国的保险市场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是一个“好”字、一个“差”字能够解决问题的。需要作一些科学分析,比如说如何看待保险行业总资产的问题。我记得,当保险资产达到三万亿的时候,保监会新闻发言人向外界宣布这

个信息,觉得是一个很值得骄傲的事情。但在另外一些人看来,这个数据却是一个“有问题”的数据。它不足于支撑中国的风险保障伞。2010年,中国保险行业总资产达到了5.7万亿。这个5.7万亿意味着什么?从绝对量上看,只相当于国内的“中国农业银行”的50%的资产量;只相对于甚至还达不到安盛保险集团一家保险公司的资产量。从相对量上看,银行业资产超过100万亿;证券业的市值是20万亿。银行业总资产比重占到了中国金融业总资产的9成左右。保险占5%。而在发达国家,保险的这个指标大都在20%左右。
  同样是在相对意义上看,保险资产在全球排名第七,银行、证券的全球排名是第二。
  那么,如何阅读这些数据?
  过去, 包括保险人士在内都存在着“误读”,有的人认为,资产量太小,保险人的面子不好看;有的人认为,保险资产量太小,对国家的贡献不如银行大,等等。其实,面子不重要,贡献大小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什么?重要的是国家安全。国家安全的基础是经济,经济安全的基础是金融,金融安全的基础是结构。从国家安全的角度,来思考保险业资产量,你就会产生一种国家责任感,你就会想方设法的做大做强保险业。你要做大,就要赶速度,就要上规模。速度快了带来效率问题,规模大了带来偿付能力的问题,以此类推。这样一来,中国保险发展中存在的许多问题都是有原因的,都是可以找到答案的。
  中国的保险业30年走过了国外保险业100多年走过的路程,走过了国内银行业走过的60多年走过的路程。起点不同,结果也会不同。所以,不能拿国外的保险业、也不能拿国内的银行业的情况,简单的、不加区别的进行比较。我查了一下保险资产增长过程,发现保险资产背后有些故事:第一个1万亿,我们用了24年的时间;第二个1万亿,我们用了3年的时间;第三个1万亿,我们只用了1年多的时间;第四个1万亿,我们所用的时间更短。任何事物发展都需要过程,任何事物发展存在规律。中国保险资产如此速度发展下去,今天的问题,明天可能就不是问题了。
  如何破解“两个不足”的问题?
  如何破解中国保险难题? 我认为,目前还没有现成的药方,今后也不会有人们所希望的那种药方——那种一副药下去,疾病完全退去的药方。因为不同的病需要用不同的药理去调理,不同的问题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
  如果将供给不足与需求不足分开来说,供给不足的问题需要保险人的长期修炼。功夫不是一天炼成的,需要时日。
  保险需求不足的问题需要文化培育。保险需求不足的实质是个“意识”问题,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主观上的风险意识,二是客观上的制度意识。一个民族没有风险意识,一个国家没有风险管理制度,保险业是做不起来的。保险业做不起来,国家也强大不起来。没有风险意识的民族,不可能成为强大的民族;没有风险管理制度的国家,也不可能成为强大的国家。
  如果将供给与需求的“ 两个不足”放在一起来讨论,破解保险市场
  存在的“两个不足”,需要实现四个“转变”:
  
  一是保险核心功能从“ 损失补偿”向“风险管理”的转变。
  
  补偿功能要坚守,这是保险业唯一具有不可替代性的特征。
  但是,也要看到,很多人购买保险不一定是为了得到补偿。凡是为了得到损失补偿而购买保险的人,购买保险的过程一定是个痛苦的过程。凡是得到过损失

补偿的人,购买保险的过程也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要使这个痛苦的过程变成一个不痛苦的过程,就需要改变保险的核心功能。比如,买了财产保险的人可以不发生损失,或少发生损失;买了人寿保险的人可以不生病,或少生病,那么,买保险就是一个很高兴的事情,人们就乐意买保险。
  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这就涉及到保险的核心功能的转变,由过去的损失补偿转变为风险管理。
  使保险公司变成一个风险管理公司,产险公司可以设立“工程部”,到工程部工作必须是一个以上专业领域的工程师,专门做风险管理工作。寿险公司可以设立“健康部”,到健康部工作的必须是有实践经验的专业医师,专门做保健工作。在工程部、健康部之上设一个公司副总,专司风险管理——这是国际上的一种常规做法,值得学一学,试一试。
  
  二是保险经营从“ 业务线” 向“产业链”的转变。
  
  传统的保险是两个轮子,一个是承保,一个是投资。两点为一线;三点为一链。传统的保险是一种线条关系:承保+投资。今后的保险应该是一个链条关系:保险+投资+产业+其他。增加保险业的增长点。以寿险中养老保险为例:养老+医疗+健身+旅游+文化活动……。根据内容搭建一个平台——社区,社区中有物业管理机构,医疗机构,饮食供应机构,有图书室、影视厅、俱乐部等。有了这样的平台,养老保险产品就好卖。
  
  三是保险市场竞争从“ 价格竞争”向“服务竞争”的转变。
  
  世界贸易组织将保险业视为回归服务业。保险业服务对象一个是生产,一个是生活。友邦保险发家于中国。我们今天遇到的市场竞争情况与当年的保险市场情况很相似:一是卖同质保险产品;二是进行价格竞争。早期的友邦保险在经营过程中30多年只换了一个经理。换掉的这个经理还是由于年龄上的原因。两个经理坚守两个原则:一是不降价;二是开发新产品。文艺明星的嗓子保险,体育明星的肢体保险,就是在那个时候开发出来的。
  现在的人们对此有一个疑问,不降价有人买你的保险吗?客户根据什么来选择自己的保险公司?
  当年的友邦认为:客户选择保险公司,不是只根据保险产品价格一个因素来选择保险公司,除此之外,还有保险公司的股票价格。如果一个公司保险很便宜,但股价很低,成熟的客户是不会选择的。
  当年的明星保险客户很少,但前途很大,也能成就保险公司的发展。
  这一点,可以启示我们认识今天的保险市场,改变经营思路。
  
  四是保险管理从“制度管理”向“文化管理”的转变。
  
  从理论上看,管理历史经历了三个阶段:经验管理阶段、制度管理阶段和文化管理阶段。三个阶段的时间划分大致是:从1776年世界上第一家企业诞生到1911年为第一阶段;从泰勒《企业管理原理》问世到20世纪70年代为第二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管理进入文化管理阶段。我们正处在文化管理阶段。
  文化管理阶段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既是对人的管理,也是对“心”的管理。
  当然, 我说的这些情况主要是企业管理。企业管理不一定适合保险行业的管理,不一定适合保监会的管理。
  如果给保监会的管理作一个定位,目前还处在“制度管理”阶段。可以根据需要和可能,逐步地向文化管理过渡。
  因为任何制度, 都是一种有缺陷的“合约”。制度不能够解决所有问题。制度作用的发挥,还需要文化管理来支撑。或者说,将制度管理与文化管理进行结合,发挥文化管理的作用,是制度更好的为保险业或者服务。
  在现实生活中,是否可以将保险管理由目前的权力管理向权威管理过渡。
  当然,这里面有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即保监会的地位:是运动员还是教练员,是裁判还是观察员?
  目前,保监会的眼睛一只在看国家、政府,一只在看保险消费者。这是对的。但是,对国家负责也好,保护消费者也好,最后还是要落实到保险公司,落实到偿付能力上来。所以,如何把保险公司管理好,如何使保险公司强大起来,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 上一个经济学论文:
  • 下一个经济学论文:
  •  作者:佚名 [标签: 中国 保险业 中国 保险业 条分缕析 中国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没有相关经济学论文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