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文化论文 >> 社会文化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历史论文   传统文化论文   当代中国论文   西方文化论文   社会文化论文   文化研究论文   文化战略论文
智慧社区文化:新媒介对传统社区文化建设的影响与作用

智慧社区文化:新媒介对传统社区文化建设的影响与作用

  一、传统社区文化建设的成就与现状
  城市、城区建设与社区文化建设,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来说,体现出了特殊的辩证关系。
  人的一生有2/3的时间生活在社区中。社区是社会的缩影,社区是城市的细胞,社区是执政的基石,社区建设是城市建设的起点,并且是城市建设的保证。
  社区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对中国来说,则是一种特殊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社会文化。
  随着城市、城区建设的纵深发展,社区建设日愈成为重中之重和关键的关键。
  而社区文化建设在中国现代城市建设进程中,占居着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
  虽然在社区与社区文化的概念上,中国与西方的理解与认识还不尽相同,但自改革开放以来,从中央政府部门、国家研究单位到地方的政府部门和研究单位,已经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实践和研究;在理论层面,对西方社区文化的介绍与讨论,也已经有了一定的深度。
  不仅如此,作为公益性文化与公共文化建设,政府与其他部门,在硬件建设上已经投入了大量资金,成效也已经非常显著。
  以上海为例,各区文化站(中心)的建设,这几年已经有了飞速的发展,社区的各类艺术节也办得如火如荼。例如2012年7月,据彭浦镇文化站报道,东方宣教中心冒着高温炎热,送戏进彭浦镇社区,每周一场演出沪剧、越剧等经典戏剧专场,如上海说唱《金陵塔》、京剧《红灯记》选段、《越剧专场》、沪剧《金绣娘》等。wWW.11665.cOM但这种送戏形式基本上还是“传统”形式和“传统”传播平台,与智慧媒介关系不是很大。
  毋庸置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设增强了上海文化的凝聚力,有效提高了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能力。上海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为重点推进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将社区变成学校,把艺术送进社区,街道图书馆被纳入上海市中心图书馆的服务体系,将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与服务作为重要方面,并创建了旨在提供基层文化资源支持的东方宣教中心、东方讲坛、东方社区服务学校、东方社区信息苑、东方社区文艺指导中心等,为群众提供教育展览、文艺演出、热点讲座、技能培训、电影播放、互联网服务和各艺术门类的指导。不仅如此,上海的社区文化还与城市文化建设、城区文化建设紧密结合在一起,把群众文化活动做好做精,通过“上海书展”、“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海之春”、“上海国际艺术节”等展示展演平台,带动大概念的社区文化,如企业文化、家庭文化、楼宇文化、农村文化等的整体发展。
  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区环境、人员结构和休闲情况等的变化,社区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正发生着一个根本性的需求和变化。尤其是随着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打造数字中国、智慧中国,加快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以后,将创新社区文化建设摆到了非常重要和紧迫的议事日程上来。
  换句话说,随着经济发展和新媒介的发生,文化艺术的形态变化加快,文化艺术的样式增多,广大社区居民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文化艺术形式已经不能满足社区居民日益高涨的文化新需求。
  与此同时,传统社区文化建设的一些不足,特别是在智慧城市和城区建设的大格局中的一些不适应性和不匹配性,日愈显现和暴露出来。而新媒介对传统社区文化建设的影响和作用,就是改变了社区的文化生态系统,从传统的文化生态变为全媒体的文化生态——使传统的文化艺术活动与高科技(包括新媒体)的文化艺术活动,都能在社区生根落地、共存发展,对提高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促进人际和谐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二、面临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传统社区
  文化建设的瓶颈
  当前传统社区文化建设的瓶颈,也就是社区文化建设与智慧城市建设的不适应性和不匹配性,即传统社区文化建设的对象的不适应性和不匹配性、时间的不适应性和不匹配性,以及类型的不适应性和不匹配性。
  这是一种传统社区文化建设与当代中国城市发展、城市化建设的落差——一种内在性的与外生性的不适应性和不匹配性。
  目前传统社区文化建设的两大途径与来源是:社区自建与政府配送。
  实践证明,这种上下结合——城市与城区建设结合——的方法与途径,是行之有效的。
  但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实施,传统社区文化建设的旧有矛盾与瓶颈,也逐渐显现出来。它表现为:
  1.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传统文化与新媒介文化的脱节乃至“鸿沟”,不仅没有消除,甚至还在扩大。
  社区文化建设的传统性表现为:传统文体与游乐,包括音乐、舞蹈、戏曲、棋牌游戏、旅游、健身等。譬如即使是素有“中国城市文明第一村”的深圳市莲花北村,几年来开展了300多场大中型社区文化活动,但也基本是传统的文化艺术样式,如广场交响音乐会、元旦千人舞会、重阳节文艺汇演、趣味家庭运动会、游泳比赛、新春长跑等,没有脱离“走舞跑唱”的传统文化模式。

  其与新媒介文化的脱节乃至“鸿沟”,发生在两个层面。
  其一,是传统社区文化仍然是沿用传统的媒介平台,坚持着其“传统性”,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将不仅被日益边缘化,而且还会出现与智慧城市建设相悖的危险。
  其二,是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新发生的新媒介艺术形态,基本上没有进入社区,而与社区的文化建设无关。譬如与dv、网络等相关联的微电影、沙画、flash表演(戏剧、小品、相声、滑稽戏等)以及网络文化(网络文学、网络游戏、bbs、聊天室、短信文化)、图像互动文化、手机文化等,基本上都不在社区文化中出现和存在,不仅缺少社区民众的参与,甚至没有这方面的文化指导员。
  2.社区文化建设中的这种“传统性”状态,造成了在参与上的对象性脱节。
  这是因为,基本上停留在传统文化(艺术)这一层面的社区文化,如唱歌、舞蹈、棋类活动、绘画、戏曲票友活动,以及时装表演等,参与人员出现了老龄化趋势,吸引不了年轻人及外来人员,甚至白领阶层的兴趣,社区文化建设出现了一定的瓶颈现象。
  笔者曾在长三角某地区某镇,观看过一次专业剧团送戏下乡的演出实况。当时,送戏的与看戏的,都眉飞色舞、眉来眼笑,在城镇出现了良性的送戏下乡的社区文化。但美中不足的是,根据笔者的统计,坐在临时搭起来的台下的“观众”——村民,基本上年龄都在55岁以上。这种“老龄化”现象无疑是令人担忧的:送戏下乡的社区文化,变成为基本是一种“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而按照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青年群体和新城区市民,更应该得到这种服务。但现在,理应在艺术中进行精神交流,得到文化熏陶的年轻人和新市民,却缺席了。
  显然,面对智慧城市建设,传统的社区文化建设出现了瓶颈(不适应性和不匹配性),这就是传统媒介平台与新媒介平台的脱节,传统媒介文化与新媒介文化的脱节。
  但目前的社区文化工作,特别是对于智慧社区文化建设,大部分处于一种自发甚至“茫然”状态,即使是在一些已经开通了光纤的高档住宅小区,对全媒体社区文化建设,缺乏精神准备及设想。一些热心社区文化的居民,大多情况下是离退休的老同志,新型的、了解掌握新媒体传播和新媒体艺术的社区文化工作者严重匮乏,而这方面的社区文化管理干部和服务队伍更是缺乏甚至是“零”状态。
  鉴于此,我们提出,2.0版的智慧城市建设,应该而且是必须加入文化这一极,特别是社区文化这一极,成为3.0版的智慧城市建设。
  而所谓3.0版的智慧城市建设,也就是在内涵上变单极的传统文化为多极的媒介文化——一种全媒介的文化和社区文化建设。
  三、智慧社区文化建设的逻辑与哲学
  很清楚,智慧社区文化建设是为适应智慧城市建设而产生的。
  其内在性的矛盾是参与与创新的矛盾、少数与多数的矛盾、被动与自觉的矛盾。
  其逻辑起点是变文化参加——参与,为自觉——创新。在这种意义上,智慧社区文化与传统社区文化相比,其逻辑就是创新的逻辑。创新逻辑的哲学是平等哲学、公平哲学、民主哲学和对等哲学。
  这是智慧社区文化——全媒介文化的内在规定性,它将传统文化的观赏性和参与性,与新媒介的普及性和创新性,完美地结合了起来,并创意性地提升到了一个新层面。
  正是在这种创新的智慧性社区文化建设中,才能最终造成新媒体与传统文化形式的互动,从而创造社区文化建设的新形态与新功能。与传统文化艺术形式的互动甚至融合之后,引发出新一轮的新社区文化建设构想。这对社区文化建设在传播主流价值观和核心价值体系上,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对社区的文明建设、和谐氛围的营造,以及为政府搭建公共危机的处理平台和对话机制,发挥出更广泛的作用。
  就如加拿大的考林·霍斯金斯教授所说:
  不少新媒体创作者和激进分子正在努力创建虚拟社区。在虚拟社区里,人们相互之间联系的互动性得以加强,而不仅仅是检索或接收信息。用媒体行话来说,就是先前的窄带技术只能让大众媒体选择一定数量的“广播”,而我们正在迈进的网络支持的宽带容量将使得大量的“窄播”成为现实。①
  这是因为,“对新媒体模式来说,共享文化的达成是经由社区内的集体协商;而在传统媒体这一边,共享文化的达成途径是不经由社区内协商讨论的直接强加。” ②
  网络与新媒体,重点是它们在当下对主流文化建构的作用,包括它们探索和传播主流价值观和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与理论,他们在历史过程中的消长、转型以及未来发展策略。如与媒体环境的关系,与主流文化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健康的媒体生态和文化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也包括如何运用媒体维护文化安全,应对社会突发事件和公共危机,等等。
  这里存在着因为新的媒体的介入而使新型社区文化充满了辩证的逻辑走向:全媒体社区文化,有利于在文化活动开展上做到老轻一体、大小一体、内外一体、远近一体、虚实一体、教乐一体和雅俗一体。
  换句话说,全媒体的社区文化,将吸引青年人参加,提高了青年人的参与热情,达到老年人与青年人“一视同仁”;社区文化的大活动与小活动、大节日与小节日,由于有了新媒体的传播,在场与不在场“效果相同”;社区文化活动的网络化与新媒介化,抹平了社区居民的身份差异,使得居民在社区文化生活中“平起平坐”;社区文化的一些固态矛盾,如不同社区之间的文化差异,借助新媒体而“沟通”起来,做到“远近”一体;社区住户对文化嗜好的差异,也将通过新媒体而得到雅俗共享的便利;社区文化参与者与观看者,由于有了微博、微信等的便利,可以达到教育和寻乐的一致统一;而一些大型的社区问题活动,利用新媒体的储存功能,可以不断地重播与回放,甚至成为社区文化库的资源,使社区文化实现了虚实的连接。
  传统社区文化与全媒体社区文化的主要差异是:文化对象上的差异——老人(离退休人员)、小孩与全体住宅居民;文化形态上的差异——传统的歌唱、舞蹈、健身、棋牌活动、戏曲演唱等与新媒介的传播和新媒体艺术;文化活动方式上的差异——必须亲身到现场与在家就可参与;需要一定活动场所与随时随地就可进行;传播较慢、不易保存与传播迅速方便、储存便利。

  传统社区文化与全媒体社区文化的主要差异示意图
  四、发达城市(城区)率先建设全媒体社区文化的
  可能性与必要性
  在数字城市上发展智慧城市的便利性与可持续性。
  数字城市是应用计算机、互联网、3s、多媒体等技术将城市地理信息和城市其他信息相结合,数字化并存储于计算机网络上所形成的城市虚拟空间。数字城市建设还仍然是传统城市的数字化形态。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城市形态在数字化基础上进一步实现智能化成为可能。依托物联网可实现智能化感知、识别、定位、跟踪和监管;借助云计算及智能分析技术可实现海量信息的处理和决策支持。更重要的是,使人们对信息技术引领的创新形态演变、社会变革有了更真切的体会,对科技创新以人为本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实际上也就是对人的改造。
  所以,3.0版的智慧城市建设——智慧社区文化的建设,其根本就是人的发展,文化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根本理由,城市的发展也就是人的发展——变单纯的科技城市改造,为根本性的文化——人的改造。
  生活在现代城市的市民,最容易患上的人际关系淡薄的“现代都市症”,极大地阻碍了社区居民之间的交流、沟通和融合。特别是新型的大型住宅社区,住户的异质性程度高——本地人与外来人之间的差异性、高学历与低学历之间的差异性、白领与蓝领之间的差异性,等等,使得住户更具独立性,造成住户之间的交往障碍更大、陌生化程度更强。这种“现代都市症”,已经很难依靠传统的社区文化来加以“调节”,而是需要新型的全媒体社区文化来加以润滑和调节。
  不仅如此,随着中国城镇建设的加速与完善,社区文化建设迎来了一个新的转型——新型社区文化的发生。以往基本住宅和改善,将朝高品质和品位转型,传统的社区文化已经很难满足这种新型社区生活的需求。因此,当高品质和品位的住宅小区越来越成为主流后,新型社区文化的建设必然显得越益紧迫。不仅如此,当住宅物业的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服务,如is09002等的标准成为普通的要求,住宅居民对新型社区文化的建设的自觉性也会越益高涨。
  但对全媒体社区文化建设,目前仍是认识不充分。例如2013年年初,上海《劳动报》报道了某区“智慧城市市民实验室启动”,首批集中了近30家智慧城市领域的企业,50多个包括“智慧时尚”、“智慧家庭”、“智慧社区”、“智慧商务”、“智慧政务”等与智慧城市各个领域信息相关的应用。其中如自助式自检仪器、读报翻译笔、供远程借书的数字图书馆、能够定位并发出求救信号的智能手表等。③ 这其中,传统的社区文化,包括音乐、舞蹈、戏曲等,基本上被排除在“智慧”之外。
  这一切,都使得全媒体社区文化建设成为十分迫切且非常重要的当务之急。
  因为,社区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要使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居民,通过社区文化活动,培养起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乐趣感和保障感:社区模式的认同感、社区价值的归属感、社区生活的乐趣感和社区制度的保障感。
  更重要的是,新媒体对当代社会与年轻人的价值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无疑,新媒介对社区文化的介入——全媒体的社区文化,由于在最大程度上发挥了社区居民的参与热情,扩大了参与人群,吸纳了青年人与租赁人的参加,突破了长久以往传统的棋牌健身节庆的单一模式,其影响和作用是全新与全方位的。
  由此可见,发达城市(城区)率先建设全媒体社区文化的可能性与必要性,或者说智慧社区文化建设是有充分的依据与理由的。全媒体的社区文化建设,有利于提升社区模式的认同感,满足社区全体居民的文化需求;有利于培养社区价值的归属感,便于社区全体居民的文化参与;有利于形成社区生活的乐趣感,提升社区全体居民的居住享受;有利于认可社区制度的保障感,增强社区全体居民的凝聚力量;有利于提高社区设施的性价比,提高社区经济投入的物尽其用;有利于增强社区管理的科学化,提高社区经济投入的物尽其用。
  譬如上海东方宣教中心的文化配送周周演,做了很多非常细致的工作,送戏进社区,成为口碑非常好的一项社区文化建设项目。在此基础上,完全可以将传统的配送搭上“智慧”的翅膀,让上海说唱、沪剧、越剧等的送戏进社区,变送戏进家家户户。
  上海大剧院、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和文化广场等场所的文化公益活动,也完全可以借助“智慧”的翅膀,受惠千家万户。
  五、全媒体社区文化建设的设想和建议
  我们对全媒体社区文化建设,也就是3.0版智慧社区文化建设,提出的设想与建议是:
  1.从社区干部、文化指导员入手,改变观念,认识智慧社区文化建设的必要性与迫切性,提高认识,摒弃仅仅将全媒体社区文化建设看作是网络化和高科技的项目,高度重视智慧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与迫切性,把全媒体社区文化建设的成效纳入城区、街道、居委会的三级政绩考核范围。
  通过全媒体社区文化建设,加大社区居民与社会、政府和居民之间的精神交流,充分发挥社区公共视屏、网络、微信等的新媒介功能,彻底改变以往“关起门互不相识,社区节庆外围观众”的状况,在广泛的文化交流基础上,增强社区的和谐气氛,使社区居民不仅仅看作只是一个“私密”的居家场所,更是一个和谐的精神大家园,从而有利于社区的社会稳定和凝聚力。
  并以点带面,制定切实可行的,与国际城市、城区建设相匹配的施行规划,上下结合,争取在几年内,创造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文化建设的新方法和新途径。
  2.花大气力培养、培训全媒体社区文化的各级干部和指导员,以及业余指导志愿者,改变以往常年累月书画、音乐、舞蹈、戏曲等传统培训班的社区模式,举办各类新媒体及新媒体艺术培训班,例如沙画、微电影、ps摄影创作等,使社区新媒体“文盲者”,特别是老年与小孩,在国家新媒体技术进步发展的形势下,尽快参与与投入到新媒介传播与新媒体艺术中去,从社区文化建设这一极,提高市民的媒体素质和现代人素质。

  依靠新媒介,跳出传统的社区文化建设的“社区性”藩篱,实现地区性甚至区域性的文化资源跨部门、跨领域和跨系统的共建共享。
  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全媒体社区文化设备、器材等的经费投入力度,并且充分发挥社会资金(各类民间资金和各类基金)、包括住宅开发商、物业管理的作用,强化、加快指挥社区文化的基础建设,使社区文化建设尽快跟上中国的经济、文化的发展步伐。
  3.智慧社区文化建设,包括智能社区环境文化,如社区公共视屏、社区无线网络等;智能社区行为文化,如各种新型的艺术文化活动,传统文化艺术的“上线”活动、沙画、游戏、dv拍摄等各种新形态的节目;智能社区制度文化,如各类社区新媒体社团、利用新媒体开展的艺术联络等;智能社区精神文化,如建立在新媒体基础上的积极分子评选活动、网络到户的社区学习、社区文明户的评选宣传等。
  全力发展全媒介文化(艺术),充分利用微博、微dv(电影)等新产生的文化媒介与传播平台,创造新的社区文化介入阀,使家庭成为文化出入的基本pot(出入口甚至港口),使文化真正进入每一个家庭,不断缩小与填平传统文化与新媒介文化的“鸿沟”,真正发挥文化-艺术在人的精神交流上的功能。
  充分运用新媒介平台,加快社区文化的转型:传统社区文化“年轻化”,新媒介文化“老龄化”。使这种公共性的文化做到“物其所用”,人人享用,让新媒介搭桥寻路,顺水推舟,圈地跑马。
  如将社区或小区显示屏,升级或改造成社区建设的全媒体显示平台及交互信息平台;将社区论坛、微博与微信等新生事物,利用新媒介将其整合等。
  又譬如,各种城区的博物馆、艺术节,社区的各种文化艺术活动,甚至是民间的各种场馆展览和演出活动,不仅使之数字化,还进一步将其智慧化,使之内外互动,前后互动。
  4.在智能社区文化建设中,处理好街道(居委会)与物业的矛盾,也就是处理好政府与企业的矛盾。实践证明,沟通与配合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比较可行的办法,在智能社区文化建设中,除了继续运用这种办案外,还应寻求更多的途径,借助新媒体的交流、沟通的便利、快捷和个体化的特点,通过新媒体平台及新媒体艺术本身运营的社区文化,来实现精神文明建设与物业管理、社区文化建设与物业管理的辩证矛盾关系——街道、居委会的社区二级管理与社区物业的服务,形成全媒介的合力。
  这种良性互动的制度上的保障,如对政府管理部门的考核、对社区物业管理的考核评比等,通过全媒介而做到家喻户晓,使考核评比更公开、公正、公平,住户的参与度更高,良性互动的保障性也就更高。
  5.智能社区精神文化是社区文化建设的核心,它需要借助新的媒介,将社区道德、社区理想、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生成、稳固和传播,使得社区特点在这种新的媒介上,加速形成,广泛传播,深入人心。
  智能社区文化的建设,依靠新媒体的高科技性与便利性,能更好地发挥宣传、监督与交流的功能,从而使社区住户更“媒介化”地恪守公约,遵守公德,互助友爱,邻里相亲和睦相处。一些社区文明行为,如高空抛物、践踏草地、乱丢垃圾、损坏设施等不良行为,无论是在公共宣传上,还是在公约的强制规定上,依靠新媒体文化的力量,也更能发挥更为切实和事半功倍的作用。
  6.利用新媒介平台,将政务创新与文化创新结合起来,创造一条社区文化建设的新途径,从社区的文化站做起,在3到5年时间内,实现社区文化建设的全媒介化。
  • 上一篇文化论文:
  • 下一篇文化论文:
  •  作者:佚名 [标签: 社区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扎根传统文化智慧 清澈生命价值之源
    在城市化进程中安置社区文化建设存在问题及…
    如何加快小城镇社区文化建设
    大力倡导人文关怀 打造和谐社区文化
    关于社区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地方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中对社区文化资源的开…
    电力企业社区文化的建设
    城市基层社区文化建设诌议
    对大学社区文化的浅要研究
    武汉社区文化建设的三种模式
    浅议新型社区群众文化研究
    简述新型社区群众文化研究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