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文化论文 >> 社会文化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历史论文   传统文化论文   当代中国论文   西方文化论文   社会文化论文   文化研究论文   文化战略论文
多元文化交融下的张家川社会经济发展研究综述

多元文化交融下的张家川社会经济发展研究综述

  60年,在人类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但这60年,却是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一段极其重要的发展历程。60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在党中央、省市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历届县委、县政府从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个主题,团结和带领全县34万回汉人民,用足用活民族政策,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使全县社会经济各项事业都取得了辉煌的业绩,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谱写了张家川社会经济繁荣发展、回汉人民携手并进、广大群众安居乐业的壮丽篇章。
  一、基本情况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陇山西麓,属黄河中游黄土丘陵沟壑区,东接陕西省陇县,南邻清水县,西连秦安县,北与华亭、庄浪接壤。全县面积1131.8平方公里,东西最长62公里,南北最宽48公里[1]。张家川属天水市管辖,现辖3镇17乡,总人口34.32万人,其中回族23万人,占总人口的69%。张家川历史沿革源远流长,早在公元前9世纪,秦非子就在秦谷养马,秦亭在今张家川县境内。东汉中元元年(公元56年),废清水县归陇县,陇县治地在今张家川镇。元明清民国时期,张家川分隶属于秦安、清水两县。1949年张家川解放,1953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张家川回族自治县,由清水、秦安、庄浪及陕西陇县部分地区析置。1958年,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与清水县合并为清水回族自治县,1962年1月恢复张家川回族自治县。www.11665.COm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种文化源流不断融合,从而形成张家川文化的多元特征。
  二、近60年经济发展主要成就
  (一)农村、农业经济全面发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展
  农业和农村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起到基础性作用。张家川县作为一个农业县,农业人口占全县人口的95%,加强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整个农村工作的重点。60年来,历届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农业和农村工作作为全县工作的重中之重,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三大目标,因地制宜调结构,面向市场兴产业,依靠科技增效益,夯实基础促发展,倾尽全力抓扶贫,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加强,农业结构逐步优化,农村经济质量和效益逐年提高,到2011年底,全县农业总产值达55433万元,比1978年的335.86万元增长165倍,粮食总产量达11.13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2480元,经过历届领导班子的不懈努力,农村经营方式顺利改革,农业基础条件改善,实现了粮食自给,人民群众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二)工业投资建设持续升温
  1.地方工业
  张家川县地方工业最早源于近代民间手工业作坊,1953年自治县成立后,全县出现全民大办工业的高潮,1956年,数百家手工业者按其行业组成14户集体性的手工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全县相继办起了县农机制造厂、上磨铁厂、砖瓦厂等,主要生产小农具、民用小五金、木制家具、铁质用品等,当时全县共有工业企业24家。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张家川地方工业迅速发展,形成一个以农机制造、建材、皮毛加工、清真食品加工为主的地方工业体系,到2011年底,全县各类工业企业达328家,比1978年的62户增加266户,增长5倍,工业产品达几十个体系、上百个品种,销往全国100多个县市区。2011年底,全县工业产值达63188万元,实现利润15540万元,分别比1970年增长128倍和78倍。
  2.乡镇企业
  张家川县的乡镇企业是由社队企业演变而来,社队企业是农村副业、手工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农村副业、手工业历史悠久,但长期附属于农业,发展极为缓慢,1958年底,全县有社队企业47个,从业人员562个,为了加快农业机械化步伐,国家支援17个人民公社先后建立拖拉机站和农具厂,社队企业有了一定发展。至1977年,全县共有社队企业413个,其中社办48个、队办365个,从业人员2005人,年总产值50.37万元。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党的方针、政策的指引下,社队企业得到迅速发展,全县已初步形成以皮毛加工企业为龙头,村办、户办以及股份制企业多轮驱动,多轨迹运行,多业并养的新格局,到2010年底,全县规模较大的乡镇企业发展到300余户,从业人员7860人,分别比1978年增长2倍以上。2010年,全县乡镇企业完成总产值2.1亿元,产品销售收入完成1.7亿元,实现利润1.2亿元。
  (三)交通运输四通八达
  张家川县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是古丝绸之路上扼守陕甘交通的要道,自周秦至汉唐直至明代海运未开通以前,在长达两千年的历史岁月中,关陇古道一直是我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交通枢纽。1953年自治县成立后,张家川县的公路建设在原古道、大车道的基础上,通过改直、拓宽、整修路面、接短、续长和新修,形成了贯通东西南北的交通网络。1990年实施国债路网和“以工代赈”等建设项目以来,至2008年底,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省道为骨架,县乡道路为分支组成的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络,其中有省道1条72千米,县道4条96.24千米,通车总里程917.4千米,基本形成了覆盖面大、遍及城乡、干支相连,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络。
  (四)城市建设展新颜
  城市建设是一个城市发展的首要任务,对于加快城市化进程,提升城市竞争力,改善人居环境起着决定性作用。60年来,张家川县紧紧围绕把张家川建设成为初具城市雏形、民族特色鲜明、城乡一体发展的丝路重镇这一目标定位,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能管理”的方针,以科学规划为龙头,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加大旧城改造力度,加快新城建设速度,投资2亿元,先后新建了行政中心广场,新建和改造了人民路、解放路、滨河路、阿阳路、中城路、和平路等城区街道,采取新技术、新光源,在新建主干道,行政广场安装配置各式景观灯,并对城区供水和供暖进行了扩容和改造,县城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县城综合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县城品味不断提升。

  (五)商业贸易日趋活跃
  张家川县地处陕甘交界,是古丝绸之路南大道必经之地,自古商贾云集。1953年,自治县成立以来,张家川的城乡贸易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像,到2010年底,全县共建立乡镇集市13处,其中万人以上的大集市3处,有各类专业和综合市场50多个,初步形成了以龙山皮毛市场和张家川商业城为龙头,专业市场为骨干,集贸市场为基础,批发零售兼有的市场网络。全县有各类皮毛加工企业40余家,民间皮毛加工户3000余户,其产品远销全国各地,有的还出口到伊朗、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龙山皮毛享誉省内外,是全国的四大皮毛集散地之一,年皮张上市量约700万张,羊毛、羊绒年上市800吨。2010年底,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2646万元,比1978年的1336.4万元净增21309.6万元,增长17倍。
  三、社会事业遍地开花
  (一)科技事业
  张家川县的科技事业从1958年成立县科委以后,逐步发展,科技机构随之健全,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建立健全了科技服务体系和科技市场网络,科技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科技投入逐年增加,科技成果不断涌现。至2010年底,全县有科技服务机构38个,专业协(学)会29个,各类专业科技人员3976人,比1978年的215人增长17.5倍。全县共引进技术260项,推广先进适用技术140项,建立科技示范园区9个,建立不同区域、不同层次、点面相结合的科技示范点248个,示范面积260多万亩。其中,在全县17个乡镇中,有科技信息资讯中心1处,科技示范乡15个,科技示范村141个,科技示范户2581户,获得技术职称的农民技术人员达到701名。
  (二)民族教育
  自治县成立以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的照耀下,张家川县教育事业走过了艰难曲折的发展道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现已形成了幼儿教育、普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协调发展的新局面。到2010年底,全县共建成各级各类学校276所,在校学生71971人,分别比1978年的29所、3810人增长95.17%和18.89%。全县在1998年9月实施基本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又于2006年9月按期实现“两基”达标,并被评为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县。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张家川县向全国各类大中专院校输送学生14433名,为全县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合格人才。
  (三)文化艺术
  60年来,全县文化设施不断完善,群众文化活动日趋活跃,文化队伍日益壮大,文化创作水平不断提高。到2010年底,全县共建成以县文化旅游局、博物馆馆、图书馆为重点的县、乡、村三级文化阵地200多处,全县业余作家在国家、省市各类报刊、电台、电视台发表小说、散文、诗歌等文艺作品1600余篇。2007年7月成功举办了张家川首届“中国·甘肃·张家川关山花儿会暨清真食品旅游节”,2010年,大型史诗歌舞剧《关山月》在天水“伏羲文化旅游节”上一举夺魁,随后又在兰州、西安等西部地区核心城市巡演,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县文化部门组织人员挖掘整理张家川“花儿”60余首,付川小曲20余首,其中张家川花儿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付川小曲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对马家塬遗址战国墓葬进行了抢救性清理挖掘,该墓群被评为2006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时至今日,全县文化事业蒸蒸日上。
  (四)医疗卫生
  张家川县的医疗卫生事业,经过新老几代医务工作者的艰苦创业,改变了过去医疗水平落后,人民群众缺医少药的状况,全县医疗事业不断发展,医疗保健网络形成规模,医疗队伍逐步壮大,医疗水平逐步提高,卫生综合服务能力日益增强,初步形成了遍及城乡的医疗卫生体系。到2010年底,全县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达378所,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人员1500余人,分别比1978年增长2.2倍和3.1倍,其中卫生技术人员792人,比1978年的299人增长2.5倍。其中张家川县第一人民医院、恭门卫生院、梁山卫生院顺利通过“一级乙等”、“二级甲等”、“二级乙等”评审,2010年全县医疗机构门诊人次达到28万人次,比1978年的5.37万人增长6倍多,疾病治愈率从1978年的66.6%提高到2010年的97%,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100%。
  四、结 语
  六十年,全县人民相濡以沫,六十年,历届政府薪火相传,回顾六十年来社会经济的发展历程,张家川县走过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艰难岁月。今日,面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机遇与挑战,全县34万回汉人民在“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旗帜的指导下,必将以昂扬的斗志、饱满的热情去创造自治县更加美好的明天。
  • 上一篇文化论文:
  • 下一篇文化论文:
  •  作者:付会财 [标签: 张家川 发展研究 化主 地球村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媒体在提升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中的作用及对…
    文化自觉:通往当代中国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当代中国文化外交战略的历史嬗变
    文化社会与公共创意
    论我国食品企业文化建设中社会责任的渗透
    诚信文化与两型社会建设
    社会主义行政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内在逻辑理路
    文化大发展背景下县区级图书馆社会职能的拓…
    多元文化视野下边疆和谐社会的构建
    用爱和社会责任筑牢企业安全文化根基
    中国建筑:打造文化引领型的社会责任模式
    检察文化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能动作用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