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文化论文 >> 文化研究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历史论文   传统文化论文   当代中国论文   西方文化论文   社会文化论文   文化研究论文   文化战略论文
语文教师应担负起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

语文教师应担负起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

  传统文化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世代相传的文化,它具有传承性、连续性的特点。优秀的传统文化,经过了时间的考验,经受了历史的洗礼,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有着优秀的、健康的、为今天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必需的精神财富!
  然而,中国社会在向现代化转型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遭受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许多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正在消失,传统的道德规范正在流失,传统的中华文化正在断层,我国的年轻一代正越来越远离自己的传统文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化,对祖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冷漠感。当然要在年青一代中宣传中华民族文化,是全社会的责任,是每个公民的义务,然而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更应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一重任。我们必须反思这样的现实:我们的学生从小学到高中经受了十二年语文教学,可是又有多少人真正懂得“温良恭俭让”“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我们不断向学生灌输语文知识,可是进了大学的学子却闹出称人家的父亲为“家父”,称自己的母亲为“令媛”,把圣诞节、万圣节当成中国传统节日的笑话。至于不知道二十四节气和天干地支,搞不清元宵、清明、腊八、重阳等传统节日的中学生大有人在。当然,我们这样说,并不是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向学生灌输文化常识,也不要求学生死记这些文化常识。但是,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必须给学生深厚的人文底蕴,培养学生的民族情结,为中华民族的发展造就有用的人才。WWw.11665.coM语文教学中又该如何传承传统文化呢?
  一.充分利用语文教材,关注文本中的文化内涵,承传传统文化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语文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语文教学是一种文化行为,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渗透文化的内容,才能更充分地承载传播文化和育人的功能。语文作为一门学科,固然有知识学科的属性,但是,如果只是把它当作知识学科来教学,单方面注重它的工具性,那就只能固守知识教学的小天地,抛弃语文的文化内涵,丧失语文的育人功能。
  我们的语文教材为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天地。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承载传统文化的篇章。比如古体诗词、古代散文、小说等等。这些篇目既体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上辉煌的文化成就,也传递着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是我们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第一手资料。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课文中所包含的传统文化的内涵,用民族优秀文化的精髓来启发学生、影响学生,使他们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对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热爱,以及对杰出历史人物的爱戴和崇敬,使他们受到传统文化的陶冶。例如:学习《陈涉世家》、《为学》等课文,让学生懂得“自强不息”“立志勤学”等传统美德。此外,孔子“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谦虚勤学;周敦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洁品格;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人后已、天下为公的旷达胸襟;刘禹锡”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安贫乐道的节操……这些名言警语无不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深刻的哲理。指导学生学习这些古诗文,不仅陶冶了性情,感悟出生活的哲理,而且受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教育,接受民族精神的洗礼。
  二.充分利用名著经典,关注名著中的思想精髓,承传传统文化
  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是有限的,现代语文教学承担的任务也是十分繁重的。对传统文化的教育不可能都放在课堂上来完成。因此,必须利用阅读课及课外活动时间来读经典。唯有阅读本民族的经典,我们才有可能记住自己的血脉,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经典是我们灵魂的依托。例如《诗经》、《论语》、《庄子》、《孟子》、《离骚》、《左传》、《史记》、唐诗宋词、四大名著等等,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可以说,每一个炎黄子孙血管里流淌的精神血液都可以在这些经典里找到注释,阅读经典就是在滋养我们的精神:读《论语》,孔子深厚的济世情怀洞开着我们偏狭的心灵视窗;读《庄子》,庄子独立不羁的人格跃然纸上;读《孟子》,我们在那咄咄逼人的言辞里,体味“民本”思想的精髓。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蕴藏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人们行为处事的道德标准,我们应该用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来熏陶现在的青年一代。
  在经典离我们越来越远的今天,在我们感到浮躁的今天,回归经典阅读尤其迫切与重要。无论我们走到哪里,只要有机会,都不要忘了对经典尽可能的亲近;唯有如此,我们的民族才可能不失去自己的文化根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才能根植于下一代的心中。
  三.充分利用语文活动,关注活动中的探究实践,承传传统文化
  传承传统文化要突破课堂教学空间,走向课外,走向生活。举办各类以传播传统优秀文化为目的的讲座、古典诗词朗诵会,举办有关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如默写古诗文等,观看表现优秀历史人物事迹的影视作品并开展讨论,组织学生参观历史人物纪念馆或者重要历史文化遗迹等都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很好办法。形式多样的活动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而且增长了历史文化知识,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爱好。
  此外,利用语文研究性学习或综合性学习的形式,以某个传统节日为契机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实践也能生动地传承民族文化。众所周知,中国传统节日,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它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深深融入人民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都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教师可利用语文研究性学习或综合性学习的形式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一个传统节日,从查询资料到实践体验,可以安排一个较长的周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有计划地去探究、去实践体验,感受特有的民族风情和文化内涵,这样的文化传承是意义深远的。如端午节是我国三大传统节日之一,为增进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让学生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可以组织“传统节日——端午节”综合性学习活动,对端午节的起源传说、端午节的地方习俗和主要活动、各地方端午节的民俗特色、有关端午节的诗词等进行收集、整理,增进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让学生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三.充分利用校本课程,关注教材中的乡土气息,承传传统文化
  中小学语文教材的建设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过去由人教社一家天下统吃,自是难以摆脱某些教条与窠臼。新课程改革以来,教材开始出现革命性变化,其标志之一,便是一纲多本的出现。而且各家出版社都在选文上下足了功夫,时代特征,现代气息更为突出。但我们也看到,受现代文化思潮影响,各家出版社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关注都是不够的。所选的一些古代文章在整个教学体系中不过是零星的点缀,未能形成传统文化的系统,至于京剧、昆曲、地方戏等国粹更是排斥在教材之外。“青年一代如果没有机会接触传统文化,没有机会领略传统文化的优美,那我们对传统文化的陌生感就会越来越强烈。”当然,作为一所学校、一个教师是不可能左右出版社对教材的编写,即使出版社进行大规模调整修改,也需要时日。但我们可以做到的是编好用好乡土教材。目前,国内众多学校开始重视乡土教材的编写的,但编写的质量不能让人放心,使用的效率更堪人忧。有的乡土教材只不过是部编、省编教材的训练补充,有的乡土教材只罗列了当地名人古迹及历史上籍贯在当地的文人创作的作品,而于本地的传统文化却很少涉及。在乡土教材使用方面:有的虽然专门开设乡土教材教学课,但教师教学方式陈旧,基本上是在灌输乡土知识;有的为应试让学生死记硬背乡土教材中的人名地名;有的干脆把书发给学生,就不问不闻,乡土教材成为学生案头的摆设……乡土教材的不当使用,不但没有激发学生对乡土文化的喜爱,反而徒增逆反心理。正确使用乡土教材应当成为语文教师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而语文新课标所倡导的活动、体验、探究的方法应当成为我们使用乡土教材的一个通衢。
  总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文化也必将走向全球化,如果我们的语文不去承担传承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重任,那么我们就有可能被一些霸权文化压倒和取代的危险。作为有远见、有志向的语文教师,应当自觉承担起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任,在年轻一代的心灵中点燃中华文明的圣火,向我们的学生传递民族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
  • 上一篇文化论文:
  • 下一篇文化论文:
  •  作者:卢荣祥 [标签: 语文 民族精神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作文教学之我见
    语文教育在继承和传播民族文化意义的思考
    传承少数民族文化,丰富语文新课程内涵
    论中学文言文教学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
    对大学语文和传统文化教育的分析
    传统节日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从传统语文教育论传统文化的回归
    渗透传统文化提高语文素养
    在文言文教学中让学生走进传统文化
    多元文化背景下音乐母语文化推进战略刍议
    浅议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教学
    高职语文教学对接企业文化研究与实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