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计算机论文 >> 软件工程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计算机应用论文   计算机理论论文   计算机网络论文   电子商务论文   软件工程论文   操作系统论文   通信技术论文
浅谈PLC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方法

浅谈plc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方法

  plc控制系统的设计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一个plc控制系统,经过不同的人设计,会形成不同的控制风格,但是系统设计的优劣最终要由使用者来进行评价。
  由于plc的所有控制功能都是以程序的形式来实现的,因此,plc控制系统设计的大量工作都集中在软件程序设计上,即体现在梯形图的设计上。根据系统的控制流程图或波形图设计plc梯形图程序,即所谓的编程。这一步是整个应用系统设计的核心工作,也是比较困难的一步。常用的编程方法有经验设计法、逻辑设计法、波形图设计法和流程图设计法等。下面重点介绍根据继电器的电路原理图设计plc的梯形图程序与用功能流程图法设计plc的梯形图。
  一、根据继电器的电路原理图设计plc的梯形图程序
  继电器控制系统是典型数字量控制系统。我们可以用设计继电器控制线路的方法来设计比较简单的plc梯形图程序。这种设计方法没有普遍的规律可循,这种设计方法就是经验设计法,程序设计的质量与设计者的经验和水平关系很大。要设计好梯形图,首先要深入了解控制要求,同时还要有一定的电器设计的实践经验。经验设计法对于简单控制系统的设计是很有效的,并且它是设计复杂控制系统的基础,要很好地掌握。但这种方法主要依靠设计者的经验,所以要求设计者在平常的工作中注意收集与积累各种典型环节程序段,从而不断增加自己的经验。
  (一)根据继电器的电路原理图设计plc的梯形图程序的步骤
  首先设计者要了解和熟悉被控设备的机械部分论文联盟http://的动作情况和工艺过程,根据继电器线路图分析和掌握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Www.11665.COm确定plc的输入信号和输出负载,以及与它们对应的梯形图中的输入位、输出位的地址,画出plc的外部接线图。确定与继电器线路中的中间继电器、时间继电器对应的梯形图中的存储器位(m)和定时器(t)的地址。从而建立起继电器控制线路与plc的梯形图的位地址之间的对应关系。根据上述关系画出plc的梯形图程序。在编写程序过程中,可以借鉴现成的标准程序,但必须弄懂这些程序段,否则会给后继工作带来困难。编写程序过程中,要及时对编出的程序进行注释,以免忘记其相互关系,要随编随注。注释包括程序的功能、逻辑关系说明、设计思想、信号的来源和去向,以便阅读和调试。设计时应注意梯形图与继电器电路的区别。梯形图是一种软件,是plc图形化的一种程序。在继电器电路图中,各继电器可以同时动作,而plc的cpu是串行工作的,每个时刻cpu只能处理一条指令。
  (二)根据继电器电路图设计plc的接线图和梯形图时应注意的问题
  应遵循plc梯形图的语法规则。在继电器电路中,触点可以放在线圈的左边也可以放在线圈的右边,但在梯形图中必须放在线的右边。设置中间单元。在梯形图中,若多个线圈都受某一触点的串联、并联电路的控制,为了简化电路,在梯形图中可以设置电路的存储器位,它类似于继电器控制线路中的中间继电器。尽量减少plc的输入输出信号。与继电器线路不同,一般只需一个动合触点给plc提供输入信号,在梯形图中可以多次使用一个位的动合触点与动断触点。在继电器的控制线路中,如果几个触点的串联、并联电路总是作为一个整体出现,可以把它们作为plc的一个输入信号,只占用plc的一个输入点。为了减少plc的指令条数,在梯形图程序中单个触点与电路块串联时应放在右边,与电路并联时应放在下面。
  二、用功能流程图法设计plc的梯形图
  (一)功能流程图控制法
  功能流程图控制法是按照生产工艺预先规定的顺序,在各个输入信号的作用下,根据内部的状态和时间的顺序,对生产过程中的各个执行机构自动有序地进行操作,其基本的指导思想是将系统的每一个工作周期划分为若干个顺序相连的阶段,每个阶段成为一步,并用编程元来代表各步。
  (二)功能流程图转换梯形图的基本规则
  功能流程图转换梯形图时,转换实现的条件是在功能流程图中,步活动状态的进展是由转移的实现来完成的。转移的实现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1.该转移的所有前步必须都是活动步。2.相应的转移条件都得到满足。如果转移的前步或后步不止一个时,转移的实现称为同步实现。为了加强同步实现,有向线段的水平部分用双线表示。
  (三)转移实现应完成的操作
  转换实现时应完成以下两个操作:1.使所有通过有向连线与相应的转移符号相连接的后步都变为活动步。2.使所有通过有向连线与相应的转移符号相连接的前步都变为不活动步。
  以上规则可以用于任意结构的功能流程图中,其区别如下:在顺序结构中,一个转移仅有一个前步和后步;在并行结构中,转移有几个后续步,在转移实现的同时将所有的后续步编程元件置位。在并行结构的合并处转移有几个前步,它们均为活动步时才能实现转移,在转移实现时应将所有前步的对应编程元件复位。在选择结构的分支与合并处,一个转移实际上只有一个前步与后步,但是这一步可以使多个前步或后步中的一步。
  (四)根据流程图用启保停电路设计梯形图的方法
  根据功能流程图设计梯形图时,可以用存储器位m来代表步。某一步为活动步时,对应的存储器位为1,某一转移实现时,该转移的后步变为活动步,前步变为非活动步。很多转移条件都是短信号,即它存在的时间比它激活的后步时间短,因此应使用有记忆的电路或指令(如启保停电路和置位、复位指令)来控制代表步的plc内部存储器位。下面先介绍由启保停电路控制代表plc内部位存储器的方法。
  启保停电路仅仅使用线圈与触点指令,任何一种plc都有这类指令,因此这是一种通用的编程方法,可以用于任何类型的plc。设计启保停电路的关键是找出它们的启动条件与停止条件。根据转移实现的基本规则可知,转移实现的条件是它的前步为活动步,并且满足其转移的条件。

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www.ybask.com

  (五)选择序列结构的功能流程图的编程方法
  如果某一步的后面有n条分支组成的选择序列,该步在满足转移条件时,可以转移到n步中的任一步中去,其停止条件应为这n步对应的存储器位的动合触点相串联。一般说来,对于选择序列的合并,如果某一步之前有n步转移(即有n条分支进入该步),则代表该步的存储器位的启动电路有n条支路并联组成,各支路由某一前步对应的存储器位的动合触点与相应的转移条件对应的触点串联而成。
  任何复杂的功能流程图都是由顺序结构、选择序列结构和并行序列结构等组成的。如果掌握了这些基本结构的编程方法,就可以快速设计出任何复杂的功能流程图对应的梯形图程序。
  (六)根据流程图用置位、复位指令设计梯形图的方法
  顺序结构功能流程图编程的方法编制的梯形图与功能流程图的对应关系,这种编程方法与装移实现的基本原则之间有着论文联盟http://严格的对应关系,用它编制复杂的功能流程图的梯形图时,更能发挥出其优越性。
  在功能流程图中,如果某一转移的所有前步都是活动步,并且满足相应的转移条件,则转移实现。与有向连线相连的转移后步变为活动步,相应的所有前步变为不活动步。在置位复位指令进行编程时,用该转移的所有前步对应的存储器位的动合触点与转移对应的触点串联,作为对所有后步对应的存储器位进行置位的条件,同时它也是对所有前步对应的存储器位进行复位的条件。注意使用这种编程方法时,不能将输出线圈与复位置位指令块并联,这是因为前步与转移条件串联组成的电路的接通时间很短(只有一个扫描周期),当转移条件被满足后前步被马上复位,该串联电路断开,而输出线圈至少应该在某一步对应的全部时间内接通,所以应根据功能流程图,用代表步的存储器位的动合触点或它们的并联电路来驱动输出位对应的线圈。对于选择序列的流程图的编程方法,如果某一转移与并行序列的分支、合并无关,它的前步和后步都只有一个,需要置位和复位的存储器位都只有一个,因此对选择序列的分支与合并的编程方法实际上与顺序结构完全相同。
  总之,plc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的方法很多。一般来说,经验设计法适用于简单控制系统的程序设计,特别是对熟悉继电器控制电路的技术人员,比较容易掌握。一般来讲,逻辑设计法应与经验设计法配合使用,否则可能使逻辑关系过于复杂。流程图设计法适用于按条件步进控制系统的程序设计,只要能按照控制要求正确表达出转步条件和各步应工作的电器,就能很方便地设计出梯形图程序。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www.ybask.com
  • 上一个计算机论文:
  • 下一个计算机论文:
  •  作者:王昭华 [标签: 软件 自动门 控制系统 软件 控制系统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浅谈装配式建筑的发展
    浅谈太原永祚寺双塔的文化魅力
    浅谈电力建设项目管理
    浅谈盐雾腐蚀对输电线路的危害
    浅谈如何设计住宅窗户
    浅谈项目教学在中职旅游专业技能教学中的应
    浅谈公立医院的实物资产管理与成本费用控制
    浅谈马来西亚华语助词“着”的用法变异
    浅谈我国滨海旅游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浅谈沙铺山歌的历史传承和现代发展
    浅谈近年来出现的“炒”类新词
    浅谈维科的历史观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