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计算机论文 >> 计算机理论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计算机应用论文   计算机理论论文   计算机网络论文   电子商务论文   软件工程论文   操作系统论文   通信技术论文
1980年以来中国电视纪录片的文化精神研究
自1958年北京电视台成立,中国的电视事业才开始起步,尽管中国的纪录电影可追寻到1905年,但由于电视事业起步晚,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一些大型电视纪录片才开始出现,经过近30年的发展,电视纪录片事业得以广泛开展并逐步走向完善。电视纪录片作为文化形态的一种反映,其包含的文化精神折射出时代的文化内涵,并与中国的文化精神发展密不可分。
  一、1978年-1992年
  1980年中日合拍的《丝绸之路》为中国纪录片带来了新气象,这一时期播出的纪录片,如《望长城》、《话说长江》、《话说运河》等开创了中国纪录片的一个新时代。《望长城》利用主持人的视角,追溯长城的历史现状,考察长城修建的史料等,长镜头的运用使得纪实手法成为这一时期电视纪录片发展新趋势,这也让中国的观众看到了不同于过去宣讲和说教式的纪录片,也激发了中国电视观众群体的培养,促使中国观众美学素养得到提升。
  (一)大型电视纪录片出现
  按着纪录片出现的历史轨迹及发展状态,这一时期出现的纪录片可以说是中国式纪录片发起的开端,也更贴近于真正纪录片的特征。《望长城》、《话说长江》、《话说运河》、《黄河》等一系列反映中国山河文化的纪录片热播原因有其历史原因和社会原因。社会、经济各方面都步入正轨,人们对个人命运、国家命运都有着一种全新视角下的期待。
  这种期待也反映在《话说长江》等纪录片的热烈反应中:
  (1) 强烈的爱国热情及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共鸣,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话说长江》开篇一曲《长江之歌》热情洋溢地歌颂了对祖国的赞美和热爱之情,激起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2)对新形式电视节目的接受,渴望接受多样性、更贴近生活的东西成为受众的主要诉求。wWW.11665.COm
  (二)独立创作意识初现端倪
  对应着主流电视纪录片的发展,一些独立制作的、个别媒体人发起的“精英式”纪录片开始出现在人们视野中。一些纪录片创作者中也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中受到启发,对纪录片的解读开始出现个人思考,有了创作者自我对纪录片的理解,对纪录片拍摄进行探索。《望长城》可以说是中国新纪录片的试验田,它的拍摄方式、拍摄理念都影响着后来90年代出现的“新纪录运动”。
  二、1992年-1998年
  纪录片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概念被提出,这一时期的社会背景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市场化及国外的文化思想涌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及不同文化冲击带动了思想的多元化发展。“纪实”成为纪录片创作主要方法,中央电视台的《生活空间》及上海电视台《纪录片编辑室》的出现揭开了中国电视纪录片栏目化发展之路,纪实栏目使得百姓话语出现在电视上,这对后期电视纪录片栏目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上世纪90年代纪录片风格特征:
  (1) “新纪录运动”
  吕新雨在《纪录中国:当代中国新纪录运动》中提到上世纪90年代出现一系列有别于“专题片”的“新纪录片”,这些纪录片更多地受到西方独立纪录片影响,结合人类学、民族学、心理学等研究方法,探索纪录片发展之路。
  (2) 独立纪录片发展
   上世纪90年代出现的《沙与海》、《最后的山神》、《藏北人家》等一些纪录片在国内外受到广泛关注,这些纪录片体现出纪录片创作者的人文关怀,受西方纪录片理论影响的创作观念在片中得到体现。此时还出现了较为边缘的纪录片,如《流浪北京》、《大地震》(蒋樾)、《自画像》(何建军)等,折射中当时纪录片工作者一种急于摆脱原有定式,想要从理论及方法上突破的心理。
  这一时期文化精神特点:
  1. 打开视野、关注世界
  西方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涌入中国,中国固有的文化思维受到了冲击,但也吸收了新鲜血液。世界经典纪录片理论及纪录片作品进入中国,中国的纪录片理念发生变化,一些受西方文化影响电视媒体人拓宽思路,试图将西方纪录理念吸纳入中国纪录片创作中。
  2. 开始关注人的生存状态
  人的主题、百姓意识、平民化视角成为中国纪录片主导观念,伴随着大众媒体发展日臻成熟,大众文化精神也随之形成,《纪录片编辑室》、《生活空间》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展现人的生活方式、生活状态,试图探究人的内心。
  (二)1999年-2004年
  中国学者开始对西方文化理念批判性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有复苏倾向。200

1年中国gdp首次跨入万亿大关。这一时期国家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国民生活整体富裕程度提升,中国人对纪录片的审美素养基本形成。
  这一时期文化精神特点:
  由于上世纪90年代一些独立制作纪录片迅速发展及电视纪实栏目的出现,有学者将纪录片文化形态逐渐分离出主流、精英、大众三个层面。精英及大众文化精神则主要是对应主流文化精神而确立起来的,这与中国电视受众长期以来的收视习惯有很大关系。而随着一些高收视率的纪录栏目出现,主流、精英、大众文化精神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制作精良、高收视的电视纪录片开始占据一席之地。
  三、2005年至今
  2004年《探索·发现》栏目的高收视率引发各大卫视纪录栏目创办热潮,而上海纪实频道及央视纪录频道的开播将纪录片发展产业化推向一个新阶段。这一时期文化精神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回归,古典文化受到热捧。《故宫》、《敦煌》、《大明宫》等纪录片热播掀起一股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关注热潮,纪录片在内容及叙事手法上结合电视媒介特点,融入了“搬演”、“情景再现”等方法,使得纪录片观赏性更高。而《舌尖上的中国》受到热议,体现出中国观众的纪录片欣赏习惯逐渐成型,有着固定的审美习惯,对体现中国文化精神的纪录片作品更为偏爱。一些纪录片作品中开始展现出与世界对话的观点及态度,即探讨中国文化对于世界文化产生的影响及对世界文化艺术的推动,这在《中国皇帝在卢浮》中可见一斑。中国的纪录片文化精神立足于中国的文化,这不仅仅是指对传统文化或某一阶段文化的解读,而应该立足于现今社会的现实状态,形成一种更为贴近国人文化精神的文化内涵,从而反映在电视纪录片中。
  参考文献:
  [1]郑伟:《记录与表述:中国大陆1990年代以来独立纪录片发展史略》,《艺术评论》,2004年第4期。
  [2]赵志刚:《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纪录片文化精神探析》,《现代传播》,2010年第11期。
  作者简介:马楠, 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净月校区)新闻学硕士.
  • 上一个计算机论文:
  • 下一个计算机论文:
  •  作者:佚名 [标签: 电视 徽州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在2型糖尿病人群中ABCA1 R219K基因多态性与
    1979-1991中苏关系正常化的原因分析
    西门子802D_SL系统驱动优化在卧车上的应用
    浅谈基于ARM7处理器LPC2119的USB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