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哲学论文 >> 中国哲学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逻辑学论文   中国哲学论文   西方哲学论文   思想哲学论文   科技哲学论文   美学论文   国学论文   其他哲学论文
20世纪50~60年代马一浮“中国哲学”观论略

20世纪50~60年代马一浮“中国哲学”观论略

  在20世纪中国哲学史乃至中国思想史中,马一浮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周恩来称他为“现代中国的理学大师”,熊十力称许说“马先生道高识远”;贺麟则评论说“马先生兼有中国正统儒者所应具备之诗教礼教理学三种学养,可谓代表传统中国文化的仅存的硕果”;梁漱溟更是以“千年国粹,一代宗师”盖棺论之。马一浮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解释与承继多于改造,而且非常重视学术之间的圆融、会通,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儒学为本,会通儒、释、道的学术路向,其对于中国哲学的研究是以其中国哲学观为核心的。
  20世纪上半期,马一浮的“中国哲学”观主要集中在其“六艺论”中。1949年以后,马一浮感受到了新中国的新面貌和新气象,经历了思想上的变迁,但在表现方式和程度上仍以其“山水犹堪继老庄,江湖道术犹可望”的隐士心境来面对世事变迁,这是其一贯的心态与风格。马一浮曾作诗称赞新中国的建设成就,在总体上对儒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保持沉默的,正如刘梦溪所说,“熊终老不停著述,马晚年只写诗而不著文。两人同为政协委员,熊对国事颇多建言,但无一采纳;马则默而不言。”就其自身而言,马一浮的诗作中除了对新中国建设的认同与赞美,对人民大众体力劳动的承认,并未涉及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的问题。wWW.11665.coM同时,马一浮对中国哲学的态度,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
  一 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
对儒学的反思
  与20世纪30~40年代公开提出的“六艺论”不同,马一浮不再公开倡言儒学。1949年除夕夜在其所作《除夕书怀》中他写道:“任物何心叹逝川,观生无我示观缘。迁流妄计成三世,常断君知堕二边。稷下迂谈终始误,山阳按剑古今传。不逢鹤语惊寒久,又换桃符说过年。”从该诗中可以看出马一浮对世事变迁的感受,同时也意识到应对自身以往对儒家的态度进行反思。
  在马一浮晚年的诗中很少见到其对儒学的理想。20世纪30~40年代,他用儒家的仁义批评法家的霸道、事功,主张“复性”,且以此为其主持的书院命名,并且将实现这一理想的方式寄希望于讲学,现在则有了很大变化。在1951年的《咏古》中他写道:“冲风但见焚巢鸟,菏泽难逢活水鱼,休道桓文能定霸,向来仁义是蘧庐。”庄子在《天运》中曾提到,“仁义,圣王之蘧庐。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久处。”由此可以看出,马一浮居于道家的立场来看待儒家的仁义,他认为仁义不再是绝对和普遍的真理,这与其早年曾提出的“六艺是未来一切人类文化之归宿”有了很大变化。
  二 儒学与科学的关系
  早年的马一浮坚信儒家的仁义道德,而反对事功和霸道。他曾非常赞成培根文章中贬低财富和工商的观点,新中国建国后,其观点发生了变化,“今时异势殊,自社会主义行,有国者务革新其生产制度,培根之言可废矣。”
  在1957年和1958年马一浮致沈尹墨的两封信中,他指出当前社会最需要的不是儒学,而是工业和科学技术。他指出,“儒学方为世所绌”,“今时措之宜,乃在工业化,所需者莫先于科学技术,若为之称道儒术,不重知识而贵德性,则闻者掩耳矣。管商进则孔墨退,尚力与尚德,不可同日而语。开物成务为亟,斯穷理尽性为迂”,尽管如此,儒学还是有自身的现实价值,而科学也并非万能,因此社会不应完全摒弃儒学,应实现儒学与科学之间的调和,“盖经世之宜,各有所适。儒学务在修己,今乃急于治人”,“科学极旨,谓能尽物之性,而不知尽己之性”,理想的方式是“本末兼该,物我无间而后可臻于大同”。这与其前期提出的“六艺该摄一切学术”相比,更为理性与客观。
  三 儒学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对于马克思主义,马一浮从一开始并未排斥,在其早年留学期间,曾《资本论》带回国,这是进入中国的第一本《资本论》。马一浮认为儒学与马克思主义并不冲突,他指出,“窃谓马列之最终目的,在国家消亡之论。其言甚美,《礼运》无以过之。儒者所祈向,在使万物各得其所,其致一也。果使共产主义社会实现,则其变至鲁,鲁变至道。儒术亦何所用之”,“使今之持世者,用是道感人心而天下和平,决非虚语。”对于这些认识,马一浮又强调说:“微来教无以发其狂瞽,幸勿为不知者道也。”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1949年之后的马一浮相对于梁漱溟、熊十力、冯友兰来说,变化是最小的,这与其一贯的学术风格有关,以上所论述的对儒学态度的变化是由于受当时社会环境、时代精神的影响而产生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到,马一浮对中国哲学与文化一贯的热情与情感,以及对自身以往中国哲学观积极的反思,将会对其研究以及后人的中国哲学研究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www.ybask.com
  • 上一篇哲学论文:
  • 下一篇哲学论文:
  •  作者:李淑敏 [标签: 中国 马一浮 马一浮 马一浮 马一浮 戴震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2012年老年题材影片影像美学风格透析
    20世纪下半叶牟宗三“中国哲学”观论略
    “阻尼振动”模型下美国20世纪课程哲学流派…
    2012年中国学前教育大热点新闻
    2010
    19世纪20-30年代唯物辩证法的传人与…
    20世纪中国传统哲学研究范式转变之回顾与反…
    中国新世纪该有什么样的“处世哲学”?
    双重挤压与世纪难题: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型
    2000年以来中国学者对拜占庭学研究综述
    20世纪西方科学哲学划界标准之变
    十九世纪以来西方学界伊斯兰哲学研究回顾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