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哲学论文 >> 中国哲学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逻辑学论文   中国哲学论文   西方哲学论文   思想哲学论文   科技哲学论文   美学论文   国学论文   其他哲学论文
试谈汉代的“知足”之风
  [摘要]“知足”是老子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思想。“知足者富”、“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知足之足,常足矣”,是“知足”思想的核心表述。汉代颜行“知足”之风,很多人淡泊名利,追求心灵的宁静和精神的富有;在处世态度上,他们为人谦退,生活俭朴,与人为善,远离权势和名利,追求淳朴清静的生活;他们有着和谐的人际关系,他们的思想行为也影响并促进了社会的和谐。
  [关键词]老子;知足;汉代;和谐社会
   “知足”思想既是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老子思想的一个核心思想。“知足”思想在汉代影响甚大。本文拟就“知足”思想的内涵及其风行汉代的情况做一初步探讨。
  
  一、“知足”的含义
  
  “知足”思想在《老子》中有以下几处直接的记载。《老子》33章:“知足者富。”44章:“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46章:“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楚简本《老子》中有“夫亦将知足,知足以束,万物将自定”。的话。
  老子的“知足”思想包含的涵义主要有:(1)求内不求外,追求纯真的本性和精神的富有,而对外在的名利看得很淡。“知足者富”,三国时期的王弼注曰:“知足者,自不失,故富也。”主要是从精神层面而非从物质层面来说的。因为“知足”,则精神不受贪欲的扰动。王弼在46章做注时说:“天下有道,知足知止,无求于外,各修其内而已”,强调了追求内在精神富有的重要性;(2)名利和钱财是身外之物,是守不住的,过分的追求和占有必定丧失也多,因为你过多占有财富违背了财货流通的原则,是不符合天道的。WwW.11665.cOm王弼注曰:“甚爱,不与物通;多藏,不与物散。求之者多,攻之者众,为物所病,故大费、厚亡。”因此对名利的占有要适可而止,要知足,这样才能“长久”;(3)人性的最大弱点在于贪得无厌,永不满足。要做到“知足之足,常足矣”,必须要做到寡欲,知道满足。王弼在第20章做注时说:“无欲而足”、“自然而足。”(4)对于侯王等统治者而言,其欲望有时候会造成很大的祸害,所以必须用“知足”来约束他们的欲望,这样万物才会自然安定。
  胡寄窗先生从经济的角度认为,老子的“知足”与否主要取决于人对财富标准的主观认识,关键在于“寡欲”。他在“老子中的经济思想”一节中说:“寡欲的具体表现是‘知足’。老子学派把知足看得非常重要,以为知足可以决定人们的荣辱、生存、祸福。……不仅如此,他们并将知足作为主观上分辨贫富的标准。如知足,则虽客观财富不多而主观上亦可自认为富有,‘知足者富’,‘富莫大于知足’。因为知‘足’之所以为足,则常足矣,常足当然可以看作是富裕。反之,客观财富虽多,由于主观的不知足,贪得无厌,能酿成极大的祸害。从这里可以看出老子的财富观决定于主观的知足与不知足,亦即决定于‘欲不欲’,所以带有唯心主义色彩。但他们很重视客观刺激产生欲望之作用。如他们说‘乐与饵,过客止’。寡欲与知足是不可分割的,未有能寡欲而不知足者,亦未有不寡欲而能知足者。老子提出寡欲、知足,对当时当权贵族的无厌欲求是一个强烈的抗议。”胡寄窗先生所论,很有道理。《韩诗外传》卷五说:“福生于无为,而患生于多欲。知足,然后富从之。……贪物而不知止者,虽有天下,不富矣。”《韩非子·六反篇》说:“桀贵在天子而不足于尊,富有四海之内而不足于宝,君人者虽足民,不能足使为天子,而桀未必以天子为足也。”夏桀虽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却仍不满足,主要在于他的贪欲太多。“知足”要求内而不要求外,要过“为腹不为目”的生活,减少贪欲,过简单清净的“寡欲”生活,如此,自然会“知足”。
  老子正是想通过自己的著作告诫人们,特别是那些掌握政权的奴隶主贵族,对物质财富的占有欲要适可而止,要知足,否则,贪欲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必然会自取其辱,必然会遭受严重的损失,包括物质方面的损失,当然也包括社会地位和精神心态等方面的损失。
  
  二、汉代“知足”之风的形成
  
  汉初,黄老无为思想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无为并不是行政的不作为,而是“不妄为”,是“寡欲”“知足”,它主要是针对秦朝“有为”而言的,秦之“有为”主要表现在“妄为”,即贪欲无厌,大兴土木,不恤民力。如:修始皇陵,建阿房宫,筑长城,修驰道等等。汉朝统治者总结秦朝灭亡的教训,最直接也是最深刻一条就是秦朝统治者的“有为”和“不知足”。所以,汉初,统治者反其道而行之,把老子思想作为国家统治思想,大力提倡并积极践行老子“知足”思想。国家“知足”,固守而不外拓,与匈奴和亲,对于匈奴的扰边,只是“令边备守,不发兵深入”;统治者“知足”,清心寡欲,无为而治,土木不兴,宫室不修,衣不曳地,帏帐无绣,真真地是体现了“与民休息”。
  史载“孝惠皇帝、高后之时,黎民得离战国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无为,故惠帝垂拱,高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
  汉文帝更是以知足著称,史载“孝文帝从代来,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他曾经想建造一个露台,召来工匠一问,需要花费百金,于是停止建造。他还经常穿着粗布衣服,为了节省布料,规定其夫人的衣服长不得拖地,帏帐不得纹饰绣花,即史籍所载“上常衣绨衣,所幸慎夫人,令衣不得曳地,帏帐不得文绣”。他还规定自己的陵墓当中一律使用瓦器,不得使用金银铜锡,“欲为省,毋烦民”。汉景帝在诏书中也颂扬汉文帝知足节俭,说他“减嗜欲,不受献”。司马贞在[索隐述赞]中称颂汉文帝“绨衣帅俗,露台罢营。……霸陵如故,千秋颂声”。自汉朝建立到汉文帝时期,统治者的知足节俭已经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赢得了老百姓的拥护,即太史公所谓“德至盛矣”。
  汉景帝继续大力提倡知足理念,他在后元二年(前142年)五月的诏书中严厉批评贪得无厌之徒,表扬寡欲知足的廉士,下令从廉士中提拔官员:“人不患其不知,患其为诈也;不患其不勇,患其为暴也;不患其不富,患其亡厌也。其唯廉士,寡欲易足。……亡令廉士久失职,贪夫长利。”
  曹参为齐相,用黄老之术治国,获得贤相之名。待到萧何死后,曹参入京为汉相,竭力推行老子治国思想,选官任人只选那些忠
厚老实不善言辞者,凡是巧言花语追名逐利之徒,概不予录用。因为忠厚老实之人往往比较知足,而欲务声名之人往往贪欲无厌。《史记·曹相国世家》对此有记载:“择郡国吏木詘于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

     在国家大政方针的支撑下,经过汉初几代人的努力,社会风气焕然一新。有班固的“赞”为证:

“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汉文帝的“恭俭”就有深深的寡欲知足之意,他穿粗布衣服的目的也如司马贞所言,是为了“帅俗”,即要做知足的表率,引导社会大众俭约知足,进而形成俭约知足之社会风气。汉景帝继续倡导和贯彻推行“知足”理念。“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表明一种全新的社会风气已经形成,以俭约寡欲为基本特征的“知足”风尚无疑是社会新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汉代“知足”之风的表现
  
  在汉代,“知足”理念深入人心,践行“知足”思想成为一种社会风尚。许多人把“知足”思想实实在在地付诸于行动,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下面仅就汉代“知足”之风熏陶下的世人名利观与处世态度略作探讨,冀以窥斑见豹之效。
  
  (一)汉代“知足”之人的名利观
  在“知足”之风影响下,汉代许多人淡泊名利,视富贵、钱财等外在事物如浮云,追求心灵的宁静和精神的富有。西汉的刘德、疏广、严君平,东汉的张霸、折像都是比较典型的“知足”人物。
  刘德,西汉人。昭帝时的大将军霍光,总揽朝政,权倾朝野,想把女儿嫁于刘德,刘德深知“持而盈之,不如其已”的道理,自持“知足”之计,坚决拒绝了霍光的美意。《汉书》卷36《楚元王传》载刘德:“修黄老术,有智略。少时数言事,召见甘泉宫,武帝谓之‘千里驹’。昭帝初,为宗正丞,杂治刘泽诏狱。父为宗正,徙大鸿胪丞,迁太中大夫,后复为宗正,杂案上官氏、盖主事。德常持《老子》知足之计。妻死,大将军光欲以女妻之,德不敢取,畏盛满也。”在对待财产的问题上,刘德也深知“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的道理,从不聚敛钱财,而是散财于人。《汉书》卷36《楚元王传》载:“德宽厚,好施生,每行京兆尹事,多所平反罪人。家产过百万,则以振昆弟宾客食饮,曰:‘富,民之怨也。”’
  西汉宣帝时期,疏广为太子太傅、其侄子疏受为太子少傅。“父子并为师傅,朝廷以为荣。”但疏广自知“知足不辱”的道理,急流勇退,荣归故里。《汉书》卷71《疏广传》载:“(疏)广谓(疏)受曰:‘吾闻“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今仕官至二千石,宦成名立,如此不去,惧有后悔,岂如父子相随出关,归老故乡,以寿命终,不亦善乎?’受叩头曰:‘从大人议。’即日父子俱移病。满三月赐告,广遂称笃,上疏乞骸骨。上以其年笃老,皆许之,加赐黄金二十斤,皇太子赠以五十斤。公卿大夫故人邑子设祖道,供张东都门外,送者车数百两,辞决而去。及道路观者皆曰:‘贤哉二大夫!’或叹息为之下泣。”疏广深知“多藏必厚亡”的道理,回到家乡后,散财免祸,不给子孙留下过多的财产,目的是希望自己的子孙将来能自食其力,少犯错误。《汉书》卷71《疏广传》载:“广既归乡里,日令家共具设酒食,请族人故旧宾客,与相娱乐。数问其家金余尚有几所,趣卖以共具。居岁余,广子孙窃谓其昆弟老人广所爱信者曰:‘子孙几及君时颇立产业基址,今日饮食费且尽。宜从丈人所,劝说君买田宅。’老人即以闲暇时为广言此计,广曰:‘吾岂老悖不念子孙哉?顾自有旧田庐,令子孙勤力其中,足以共衣食,与凡人齐。今复增理益之以为赢余,但教子孙怠惰耳。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且夫富者,众人之怨也;吾既亡以教化子孙,不欲益其过而生怨。又此金者,圣主所以惠养老臣也,故乐与乡党宗族共飨其赐,以尽吾余日,不亦可乎!’于是族人说服。皆以寿终。”
  严君平,西汉人,卜筮于成都市,因势利导,教人为善,而且每日“阅数人,得百钱足自养”,从不以盈利为目的。在基本生活得到保障以后,就讲授《老子》,追求精神的富有。《华阳国志·蜀郡士女》载:“严遵,字君平,成都人也。雅性澹泊,学业加妙,专精大《易》,耽于《老》、《庄》。”《汉书》卷72《王贡两龚鲍传》载:“其后谷口有郑子真,蜀有严君平,皆修身自保,非其服弗服,非其食弗食。成帝时,元舅大将军王凤以礼聘子真,子真遂不诎而终。君平卜筮于成都市,以为‘卜筮者贱业,而可以惠众人。有邪恶非正之问,则依蓍龟为言利害。与人子言依于孝,与人弟言依于顺,与人臣言依于忠,各因势导之以善,从吾言者,已过半矣。’裁日阅数人,得百钱足自养,则闭肆下帘而授《老子》。博览亡不通,依老子、严周之指著书十余万言。”
  东汉时期的张霸,蜀郡成都人。和帝时期为会稽太守,政绩卓著,但张霸深知“知足不辱”的道理,急流勇退,致仕归乡。《后汉书》卷36《张霸传》载张霸:“永元中为会稽太守,……霸始到越,贼未解,郡界不宁,乃移书开购,明用信赏,贼遂束手归附,不烦士卒之力。童谣日:‘弃我戟,捐我矛,盗贼尽,吏皆休。’视事三年,谓掾史曰:‘太守起自孤生,致位郡守。盖日中则移,月满则亏。老氏有言:“知足不辱。”’遂上病。”
  折像,东汉人,生于豪富之家,史书记载他的父亲折国“有赀财二亿,家僮八百人”。折像从小就心地善良,长大后深受老子道家思想的影响,散家财周济穷人。史载:“幼有仁心,不杀昆虫,不折萌牙。能通《京氏易》,好黄老言。及国卒,感多藏厚亡之义,乃散金帛资产,周施亲疏。或谏像日:‘君三男两女,孙息盈前,当增益产业,何为坐自殚竭乎?’像曰:‘昔斗子文有言:“我乃逃祸,非避富也。”吾门户殖财日久,盈满之咎,道家所忌。今世将衰,子又不才。不仁而富,谓之不幸。墙隙而高,其崩必疾也。’智者闻之咸服焉。”折像有感于《老子》的“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咎莫大於欲得;祸莫大於不知足”的道理,散财于民。从折像所说的“盈满之咎,道家所忌”话语可以看出,折像对“知足”思想有深刻的认识。折像所说的“不仁而富,谓之不幸”一语,更是发人深省、令人惊醒。
  
  (二)汉代“知足”之人的处世态度
  在“知足”之风影响下,汉代人谦退、处下,远离权势和名利,在处世态度上值得后人学习。
  汉初名臣张良帮助刘邦夺取了天下,当刘邦要重重封赏张良的时候,张良却谢绝了刘邦的美意。《史记》卷55《留侯世家》载:“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日:‘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高祖刘邦要封张良三万户,但张良却很谦虚,说自己没什么功劳,出的计策也是碰巧用上了,自己能分封在留县就心满意足了。最后张良被封为留侯,食封万户。深受道家思想影响的张良对自己的“封万户,位列侯”现状非常“知足”,他晚年曾说自己:“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雠强秦,天下

 

振动。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於良足矣。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与张良同时代的韩信自恃功高,被封为淮阴侯后,牢骚满腹,好不知足,最后落得一个身败名裂的下场。而张良却淡然处之,非常知足,深得高祖刘邦、吕后的信任和器重,得以善始善终。
  汉初的另一名臣萧何,深知盈满招祸的道理,生活上很是知足,为人谦退、做事谨慎。《史记》卷53《萧相国世家》载萧何:“置田宅必居穷处,为家不治垣屋。曰:‘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
  汉武帝时期的名臣郑当时,深受道家“知足”思想影响,谦退、处下,廉洁奉公,不治产业,与人为善。《史记》卷120《郑当时列传》载郑当时:“好黄老之言,其慕长者如恐不见。年少官薄,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天下有名之士也。……庄为太史,诫门下:‘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庄廉,又不治其产业,仰奉赐以给诸公。然其馈遗人,不过算器食。每朝,候上之间,说未尝不言天下之长者。其推毂士及官属丞史,诚有味其言之也,常引以为贤於己。未尝名吏,与官属言,若恐伤之。闻人之善言,进之上,唯恐后。山东士诸公以此翕然称郑庄”;“卒后家无余赀财。”
  西汉末年的著名学者扬雄,青少年时代曾经跟随道家学者严君平学习,并深受老子思想的影响,不慕名利,不求富贵,安于贫贱,埋头著述。《汉书》卷87《扬雄传》载扬雄:“少而好学,不为章句,训诂通而已,博览无所不见。为人简易佚荡,口吃不能剧谈,默而好深湛之思,清静亡为,少耆欲,不汲汲於富贵,不戚戚於贫贱,不修廉隅以徼名当世。家产不过十金,乏无儋石之储,晏如也。自有大度:非圣哲之书不好也;非其意,虽富贵不事也。顾尝好辞赋。”扬雄“家产不过十金,乏无儋石之储,晏如也”,体现了“知足者富”的思想,在基本生活物质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主要追求精神的富有。
  扬雄尽管后来到京师做了郎官,但仍“恬于势利”,安于贫贱。“初,雄年四十余,自蜀来至游京师,大司马车骑将军王音奇其文雅,召以为门下史,荐雄待诏,岁余,奏《羽猎赋》,除为郎,给事黄门,与王莽、刘歆并。哀帝之初,又与董贤同官。当成、哀、平间,莽、贤皆为三公,权倾人主,所荐莫不拔擢,而雄三世不徙官。及莽篡位,谈说之士用符命称功德获封爵者甚众,雄复不侯,以耆老久次转为大夫,恬於势利乃如是……家素贫。”
  东汉光武帝刘秀深受道家“知足”思想影响,在施政方针上提倡节俭;减轻田租,减轻刑法,释放奴婢,与民休息。《后汉书》卷1《光武帝纪》载刘秀之语:“吾理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实际上就是按照道家思想施政。光武帝在生活方面很是“知足”,《后汉书》卷76《循吏列传:序》载:“光武长于民间,颇达情伪,见稼穑艰难,百姓病害,至天下已定,务用安静,……身衣大练,色元重彩,耳不听郑卫之音,手不持珠玉之玩,……其以手迹赐方国者,皆一扎十行,细书成文。勤约之风,行于上下。……能内外匪懈,百姓宽息。”他所穿“大练”是一种不染色的白绢,其它衣服色彩也很单调;作为皇帝能够做到“耳不听郑卫之音,手不持珠玉之玩”,说明他的“知足”已经达到了很高境界。
  东汉初年的不少功臣深受“知足”之风影响,知足寡欲,为人谦退,生活俭朴,远离权势和名利,朝野上下出现了一片和谐相处的良好氛围。《后汉书》卷15《李通传》载李通“布衣唱义,助成大业,重以宁平公主故,特见亲重。然性谦恭,常欲避权势。”《后汉书》卷16《邓禹传》载邓禹:“天下既定,常欲远名势。有子十三人,各使守一艺。修整闺门,教养子孙,皆可以为后事法。资用国邑,不修产利。帝益重之。”《后汉书》卷17《贾复传》载贾复:“知帝欲偃干戈,修文德,不欲功臣拥众京师,乃与高密侯邓禹并剽甲兵,敦儒学。帝深然之,遂罢左右将军。”《后汉书》卷16《寇恂传》载寇恂:“经明行修,名重朝廷,所得秩奉,厚施朋友、故人及从吏士。”《后汉书》卷17《冯异传》载冯异:“为人谦退不伐。”《后汉书》卷18《吴汉传》注引《东观记》曰:“汉但修里宅,不起第。夫人先死,薄葬小坟,不作祠堂。”《后汉书》卷18《陈俊传》载陈俊:“俊抚贫弱,表有义,检制军吏,不得与郡县相干,百姓歌之。”《后汉书》卷20《祭遵传》载:“遵为人廉约小心,克己奉公,赏赐辄尽与士卒,家无私财,身衣韦绔,布被,夫人裳不加缘,帝以是重焉。”“临死遗诫牛车载丧,薄葬洛阳。”从这些功臣淡泊名利的思想倾向与小心谨慎的处世态度中,我们可以看出“知足”思想对当时社会的影响有多么深刻。
  除了功臣外,东汉时期还有不少人物深受“知足”之风的影响。他们清静寡欲、道德高尚、不慕荣名,并以自己的行为感化、教育周围的人。《后汉书》卷2l《任光传》载任隗“少好黄老。清静寡欲,所得奉秩,常以赈恤宗族,收养孤寡”“义行内修,不求名誉”;《后汉书》卷32《樊宏传》载樊宏同族曾孙樊准“父瑞,好黄老言,清静少欲。准少励志行,修儒术,以先父产业数百万让孤兄子。”《后汉书》卷39《淳于恭传》载:“淳于恭字孟孙,北海淳于人也。善说《老子》,清静不慕荣名。家有山田果树,人或侵盗,辄助为收采。又见偷刈禾者,恭念其愧,因伏草中,盗去乃起,里落化之。”
  
  四、结束语
  老子“知足”思想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文明成果之一。老子思想在汉初成为国家施政的指导思想,对汉代社会影响巨大。有汉一代,“知足”之风熏染甚盛,躬身践行老子思想尤其是老子“知足”思想者甚多。他们是思想的智者,行动的楷模。他们淡泊名利,视富贵、钱财等外在事物如浮云,追求心灵的宁静和精神的富有;在处世态度上,他们为人谦退,生活俭朴,与人为善。他们不仅建立了自己和谐的人际关系圈,而且也影响并促进了社会的和谐。
  以古为鉴,我们应该积极学习汉代“知足”者的名利观念和处世态度,大力宣传“知足”思想,培育“知足”风尚,让越来越多的人正确领会并努力实践“知足”思想,促进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友爱,减少人与人之间因“不知足”而引起的种种矛盾与斗争,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
  [1]李耳,老子[m],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3.
  [2]尹振环,楚简老子辨析[m],北京:中华书局,2001.
  [3]王弼,注,楼宇烈,校释,老子道德经注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8.
  [4]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上)[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5]周廷窠,韩诗外传(附补逸校注拾遗)[m],北京:中华书局,1985.
  [6]任峻华,注释,韩非子[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7]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8]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9]常璩,撰,任乃强,校注,华阳国志校补图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0]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 上一篇哲学论文:
  • 下一篇哲学论文:
  •  作者:刘春雨 [标签: 电视 电视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试谈数学课教师角色的创新
    试谈今天科普工作的定位与规划
    浅析汉代瓦当的美学内涵
    试谈对戴维森“宽容原则”的再认识
    试谈西方近代哲学的思维方式
    试谈戴震之“生生之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