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外语论文 >> 其他相关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外语翻译论文   语言文化论文   英美文学论文   其他相关论文   学术英语   商务英语   英语教学
新闻英语用词特点浅析

摘要:本文从大量的新闻语料中归纳出新闻英语用词的四个特点,即时髦特点,借用、掺用特点,模糊特点及形象化特点。

关键词:英语;新闻;词汇;特点

新闻报道涉及的主要内容是关于社会各个方面最新出现的事件和动态,作为英语语言中最基本的表意单位,词汇是语言变化过程中最为活跃的一部分,社会的进步发展,新生事物的出现在语言上往往表现于词汇的更新扩展。同时恰当巧妙地运用词汇特点,利用词汇所附载的丰富的文化内涵来表达某一观点,是新闻报道记者最常使用的手段之一,这样可以使新闻报道显得更真实可信﹑生动形象,吸引读者。下面拟就新闻英语的用词特点进行粗浅地分析和归纳。

1 时髦特点

新闻英语中会出现某些人们日常言谈中或一段时间内风行一时的“时髦词”(vogue word / buzzword)。这些字眼常在一夜之间不胫而走,风行流传,有的昙花一现,时过境迁便又销声匿迹;有的则具有一定的生命力而得以长期使用,成为普通字眼,不再含“时髦”之味。这犹如中文新闻报道中也经常出现的“气管炎(妻管严)”﹑“扒分”﹑“大款”﹑“下海”等之类的词语,它们因在含义上带有某种特色而能增强表达能力,使人过目难忘。不少时髦词原为一种专门术语,它们多半出现在政府官员的演说、官方文件、专栏作家(特别是政治专栏作家)的评论文章里,然后经过电台、电视和报刊这类大众媒介很快地扩展到了社会的其它领域,逐渐在日常生活中广泛传播,成为一般用语。

从词语来源方面来加以分析,时髦词可以分作三类。www.11665.coM一类是以前没有过的词,即新词;另一类是被赋予了崭新含义的旧词,这在时髦词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第三类则是从其它语言新引进的外来语词。

1.1新词

新闻英语中,新词语往往层出不穷。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生活中总是发生着新的变化,原有的旧词汇往往很难适应新的现实生活,这时,新的表达方式新的词语就应运而生。这些层出不穷的新词语往往最先在英语新闻报道中创下先例,经人效仿成为时髦词,如果达到相当程度的普遍性后,便被收入词典,成为现代英语的一部分。时髦词multitasking就是个新词,它是随着当今电子计算机科学的迅猛发展而诞生的,意指计算机具有使几种程序同时运行工作的能力。由于计算机技术在各个行业的普遍应用,这个词也被扩展到政治经济等其它领域,指“同时从事几项工作”,如下面的例子中,为了表现美国总统布什在发表关于以巴战争问题的讲话时,对不同国家采取不同的策略和态度时,就用了这个时髦词multitasking:

-- each time he speaks, bush has to be mindful of the need to preach hope to israelis and palestinians, cajole moderate arabs, warn rogue states, reassure european allies and point a finger at would-be terrorists. it’s a huge piece of multitasking for a man who is best at doing one thing at a time.(time, may 6, 2002)

布什在发表关于巴以争端讲话时,他要同时考虑到对以色列﹑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民﹑欧洲同盟国和恐怖分子的不同语气和态度,所以用计算机的快速的多任务处理multitasking这一词很好地表现了这一点。

1.2 旧词新义

有些在英语中早已存在的词语在语言发展过程中变成了时髦词,这时它们原有的词义往往得到扩展和引申,其结果常造成它们的引申义得到强化而掩盖了本义。遇到这类旧词添新意的情况时,最好多加留意,切不可望文生义,产生误解。例如:

--in barcelona, office space in one of the new 44-story towers (the other is a hotel) at he olympic village has helped to ease the office crunch.(the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 feb. 12, 1992)

上例中的crunch一词原义通常表示“压得嘎吱作响”等词义,在此均被引申﹑借喻为“危机”﹑“困境”或“紧缺”之类的意思。又如“source”这个词,原意为“来源”﹑“源泉”,现在英语新闻报道中常被用来表示提供消息来源的有关“人士”或“官员”:

--hu jingtao met bush in beijing last february, but according to a source familiar with the encounter, the chinese political heir came across mostly as a blank slate. (newsweek, may 6, 2002)

新闻英语中的很多时髦词还来自于一些专门领域的术语,如infrastructure原是建筑学中的术语,表示“地基,基础”,后来被扩展用于表示“(工业﹑交通﹑教育等决定一个国家或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结构;基础设施”;showdown原是牌戏用语,指“摊牌”,后来成为时髦词表示“最后的决一雌雄;决斗”,如下面两例所示:

--adds tycoon rahul bajaj: “with political uncertainty and no money for infrastructure, i don’t see a revival of consumer demand in 1999.” (asiaweek jan. 15, 1999)

-- israeli forces trampled through the west bank, …cutting off water and electricity in some towns and laying waste to the palestinian authority’s infrastructure. (time, april 22, 2002)

再看看以加词缀形式构成的时髦词。-aholic 本不是一个后缀,但由于workholic(过分卖力工作的人)这个词是由work和alcoholic这两个词拼起来的,所以后来人们又仿造出很多其它的词如pillaholic, sleepaholic, foodaholic, shopaholic,如今-aholic已成为一个为人接受的后缀形式,表示“……过度的,……成癖的”。再如-wise这个后缀在英语中古已有之。它本来表示“以某种特别的方式”,也可以指方向和位置,如likewise(同样地),clockwise(顺时针方向),otherwise(另外,在其它方面),edgewise(沿着边缘)等等。可是在现代英语中,-wise作为一个后缀重新活跃起来,许多-wise词已成为时髦词。-wise的含义已从 “in the manner”, “in the direction” 转义为 “with relation to”, “as far as … is concerned”, “in terms of”。把它们译成汉语则为“就……而言”,“在……方面”。譬如,weatherwise(在天气方面),taxwise(在税收方面),housingwise(就住房问题看),curriculumwise(在课程方面),manpowerwise(根据人力)等等。

1.3外来语词

英语在其不断发展的整个历史进程中,不断有外来语涌入。但是在新近借自外来语的词语里能成为时髦词的并不多,往往从发音和拼写上就一眼看出它们是舶来品。也许正是因为它们新颖别致,具有浓厚的外国情调,所以一进入英语很快流行起来。例如:

--mozgovi said he studied newly discovered archive material during his research for the role that showed him lenin was paralyzed before his death. “lenin’s private life was a secret before perestroika,” he said. (observer, nov. 18, 2001)

perestroika 一词源于俄语,它是俄语单词的译音,指发生在俄国的一场很重要的改革。perestroika 进入英语时髦词行列后,在短短数年里由于广泛的使用,它的含义已有所扩大。目前它不仅用来指改革,也可以表示“各种组织机构的调整,改组和重新安排”。再如:

--song took hu jingtao as his protégé, praising him as a “walking map of gansu” because of hu’s famous photographic memory. (newsweek, may 6, 2002)

protégé 一词源于法语,表示“被保护人,助手”。

2 借用﹑掺用特点

新闻英语的受众是极其广泛的,他们的文化程度高低悬殊,这就要求记者尽量使用大多数人都能理解而又生动形象的词语。其中较有效的手段之一就是经常借用﹑掺用各个领域里为大众所熟知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意思。这种借用﹑掺用情况大致可分为三类:

1) 新闻报道中最普遍的现象便是经常借用各国首都等地名﹑著名建筑物名称以及政府首脑姓名,以替代该国或其政府及有关机构;有时还借用某个物名来表示某个意见,这是新闻英语的一个特色。例如:

--koo had spent all that day, jan. 6, trying to convince the blue house not to force him to give up lg’s semiconductor business to hyundai electronics industries. (asiaweek, feb.26, 1999)

句中的blue house指的是韩国总统的官邸,以此指代韩国政府。

2) 英语新闻用词另一个明显的倾向是广泛借用体育﹑军事﹑商业﹑科技﹑博彩业以及文学﹑娱乐业等等方面的词语,其目的是力图反映现代新闻语言与当代现实生活的“融合性”;力图适应各种阅读趣味,唤起各类读者的“亲切感”(sense of togetherness),比如:

--cities all around the pacific are battening down the batches as el nino threatens meteorological mayhem. (asiaweek, feb.26, 1999)

battening down the batches是航海用语,指暴风雨到来之前水手赶紧封闭舱室,尤其是储存饮用水和食品的舱室。此处指未雨绸缪,紧锣密鼓地做应变准备。

3) 新闻英语词汇还有一显著特色就是经常掺用外来语, 尤其是新闻报道中记者提及外国或新近出现的事物时, 以引起读者的兴趣与注意,或更贴切地表达某词语的内涵。有些外来语, 由于经常使用或使用时间已久, 已经完全英语化, 印刷时往往不再大写字母或以斜体字标出, 如:

--27 some busloads of iraqi pilgrims were still en route to mecca, birthplace of the prophet mohammed, when the first buses turned back.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 mar. 22, 1999)

en route 是法语词,意思是“在途中”。

--the shipping company, starting from scratch in 1952, has blossomed into the doyen of the maritime freight industry. (asiaweek, mar.5, 1999)

doyen, 是法语,原意是“资格最老的元老”,转义为“龙头老大”。

--johnson’s idea is to rechannel the huge savings pools in europe and asia, and duplicate overseas the mutual-fund juggernaut he has created in the u.s. (asiaweek, mar.5, 1999)

juggernaut 源于印度语,是印度教主神的化身,用于口语时转义为“神通广大”。

--hong kong cinema audiences are dwindling, tired of smashed-up kungfu blockbusters. (asiaweek, mar.5, 1999)

kungfu源于中文,表示“功夫,武功”,指那些打斗的动作片。

由于英文报刊中经常报道其它国家的新闻事件,不可避免地会借用这些国家具有典型时事特征和浓厚文化色彩的词汇,以便使这些报道显得更为真实贴切,同时偶尔使用一些带有异域色彩的外来词汇也能吸引英语母语读者的兴趣和注意力,还能让外来语本国读者有一种文化上的亲切感和认同感。

3 模糊特点

模糊性和精确性都是人类自然语言的客观属性。在客观实在中,词语所指示的各类事物或现象之间存在着过渡状态。当人们认识这些客观实在时,由于认识的主观能动性和认识能力的局限性,人们对这些客观事物或现象的划分就带有一定的任意性或主观性,这样词语就不可避免地产生模糊。

3.1 模糊词语的种类

所谓模糊语言,并不是指含混不清,模棱两可,只能使人产生误解的语言。恰恰相反,它利用语义的模糊性,准确反映出生活中的模糊概念。模糊词语则指具有不确定的外延的词语,其模糊性是语言本身所固有的,模糊词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      指示“连续客体”的词

自然界中的许多客观实体皆是一个连续体,当人们用语言符号去指示并截分这些客体时,不可避免地会带有主观性,并且不同语言的截分标准也不尽相同。这样词语就或多或少具有模糊性。这种词包括时间词﹑颜色词﹑年龄词﹑象声词等。如年龄词“童年﹑幼年﹑少年﹑青年﹑壮年﹑中年﹑老年”就具有模糊性,它们相邻之间并没有一条泾渭分明的界限。

2)      可分等级的词

这类词主要是指可分等级的形容词或副词,如long / short, deep / shallow, wide / narrow, light / heavy, big /small, fat / thin, fast / slowly, beautiful / ugly,等。这些词在描述不同事物时,所依据的标准往往并非一致,如big和small的语义就是相对的,很明显,a small horse 要比a big mouse大,而a small mouse 要比a big mosquito大。因此,big和small之间的界限是不明确的,其语义是模糊的。

3)      某些抽象的词

语言中的某些词,如love(爱),hate(恨),democracy(民主),freedom(自由),human rights(人权)等,都是表示抽象概念的。不同年龄﹑不同知识水平的人对它们的理解可谓有所不同,其语义是颇为模糊的。

4)      无实际所指的词

英语中的goblin(妖魔),unicorn(独角兽),ghost(鬼),centaur(半人半马的怪物)等词,在现实世界中并没有客观限制,其所指对象仅仅是在小说中或传说中所假想的实体。什么是goblin?什么是unicorn?谁也说不清楚。因此,它们的语义是模糊的。

5)      数词

数词的语义可以说极为精确,但在日常生活中,有的数词却可表达模糊的语义,如汉语中的三﹑九﹑十﹑百﹑千﹑万等。模糊数在汉语习语中用得颇多,俯拾皆是,如:一清二白﹑三朋四友﹑九牛一毛﹑十步芳草﹑百战不殆﹑千金买笑﹑万目睽睽等;英语中的ten, twenty, hundred, thousand, a hundred and one, a thousand and one , million, billion等也可用作模糊数,泛指“多”义,如:

he has warned me against pickpocket twenty times. 他多次提醒我谨防扒手。

i have a thousand and one things to do before we set out for our holiday. 在我们出发度假前,我还有许许多多的事情要做。

6)      模糊限制语

许多语言中都有大量的模糊限制语(hedge),如汉语中的“大约﹑左右﹑也许﹑大概﹑说不定﹑若干﹑诸如此类﹑似乎”等;英语中的about, probably, many, sort of, kind of, more or less, roughly, somewhat, mostly, basically, almost, in a sense, commonly, relatively等。当这些词对语义明确或基本明确的词语进行修饰时,整个结构的语义就变得模糊不清了(文绪:1996)。

模糊限制语按其语义特征,可分为程度模糊限制语﹑范围模糊限制语﹑数量模糊限制语﹑质量模糊限制语和方式准则模糊限制语五种主要类型。

1) 程度限制语。指那些揭示语义上程度差别的模糊限制语。如kind of, really, almost, entirely, to some extent. 某些程度模糊限制语所揭示的程度差异是可以比较的,如:very > quite > somewhat > rather > pretty > a little bit …,但若想准确测出每个词的程度值,几乎是不可能的。

2) 范围模糊限制语。指给话题限定某种范围的模糊限制语,如in most respects, par excellence, strictly speaking, loosely speaking, nominally, essentially, roughly, about … 范围模糊限制语可以让听话者在一定范围内去理解话题意义。

3)数量模糊限制语。指那些在数量上给出一个大致范围或近似值的模糊限制语,如more or less, approximately, most, something between … and …, around 等等。

4) 质量限制语。指那些用来使信息量不确定﹑语气婉转和留有余地的模糊限制语。如i think perhaps you should …, if you don’t mind …, according to the doctor …, so far as i know …, as might, i was wondering …, it is said …,等。

5) 方式准则模糊限制语。指那些用模糊的方式来表达一些有伤体面的行为,或为了减弱语气,变换一种方式以暗示对方的模糊限制语。如you’re not exactly thrifty, if you see what i mean. 上句通过if从句模模糊糊地暗示对方的行为不是节约,而是吝啬,或者是别的什么行为(陈林华:1994)。

3.2 模糊词语的功能

那些外延难于明确确定的模糊词在新闻英语中也频繁出现。虽说是模糊词,它们在新闻报道中却模糊得科学合理,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 增加报道可信程度

有些需要报道的新闻事实由于没有明确的起止时间,记者只得借助于模糊词语来表述, 这样反而能增加新闻报道的可信性, 显示新闻工作者的求实精神。例如:

--after a period of quiet, violence reignited in late february, following the firebombing of two christian homes. (asiaweek, march 12, 1999)

这篇报道是关于印尼的穆斯林教徒和基督教徒之间发生的流血冲突,和平和武力冲突的时间不可能具体到某一天,所以此处用了两个模糊词语a period of和late february。再如:

--democrats endorsed the cox report  --- though, so far, few specifics have been made public. and while much of the theft of military secrets allegedly took place long before clinton’s presidency, he has ordered an assessment of possible damage to u.s. national security. (asiaweek, feb.26, 1999)

此处主要报道中国对美国军事情报的窃取事件,由于整个事件复杂,而且涉及机密,不可能给出一个详细具体的细节报道,所以用了大量的模糊语。

2) 合乎读者阅读习惯

在许多情况下, 记者只有在报道中使用一些必要的模糊词语才能适合读者的阅读习惯。传播学理论已经证明受众只对那些能满足其某种需求的信息感兴趣。一般而言,读者看新闻只是想对国内外发生的事情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若非他对新闻的内容有特殊兴趣或者新闻的内容与他的利益密切相关,他是不会要求了解每条新闻的细节的。一篇塞满各种细节的报道,虽然看上去十分精确,实则冗长累赘,这非但不会吸引读者,还会使其望而生畏,为此,记者往往借助某些模糊词来避免这类问题。例如:

--at least 35 people perished last week when a truck erupted in flames deep inside the mont blanc tunnel that links france and italy. the fire quickly engulfed some 30 other vehicles and burned for two days before firefighters finally put it out. (newsweek, april 5, 1999)

上述实例报道的是一起卡车事故,这里记者只使用了last week这个副词交代了这一突发事件发生的大致时间,而用deep inside这样一个模糊副词来交代事件发生的大致地点,火被扑灭的具体时间也没交代,只是用了finally,因为一般来说读者对事件发生的情况只想有个大致的了解, 若交代得过于细致,反而会让人厌烦。

3) 符合新闻报道特性

记者有时在报道中不得已使用一些模糊词语,这是新闻写作所要求的简洁性﹑时效性以及新闻采访等特点所决定的。例如:

       -- israeli forces say they killed at least 100 palestinians and captured nearly 700 others, including some on israel’s list of terror suspects. dozens of civilians perished, some crushed by falling walls, others in the cross fire.(time, may 6, 2002)

--sporadic sniper fire and several rounds of artillery shells pounded the centre of the bosnian capital of sarajevo yesterday while the latest un peace talks were about to start in new york.

sarajevo reporters said artillery shells slammed into the city several times during the early morning. random sniper fire could be heard around sarajevo’s city centre.(the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 feb. 5, 1993)

在上述第一则实例中, 记者要想一一数清在这次巴以交火冲突中具体确切的死伤人数及伤亡情况,这是很困难的。例二中,读者不难想象, 战地记者为了火速发稿, 在枪林弹雨中根本无暇去计算炮弹发生的次数, 只能以several rounds和several times来表达。

4) 促使报道生动活泼

英语新闻报道中的模糊词,如运用得恰当,非但不会造成模糊的感觉,反而在某种程度上增添报道的生动感,往往能起到精确语言(尤其是数字)起不到的效果。例如:

--as skyrocketing prices of certain staples recently returned to earth, inflation seems to be easing. the hindu rightist bjp faces an uphill battle. exports and growth are sluggish, and there has been no major progress on privatization. indeed, the economy has not been in such bad shape since 1991, when an acute foreign-exchange shortage forced new delhi to go hat in hand to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promising to speed up reform. (asiaweek, jan.15, 1999)

这篇报道主要反映印度令人担忧的经济状况,虽然没有用任何具体数字,但记者通过一系列的带有模糊性质的词语,把印度经济的持续低迷和印度政府为改善此状况殚精竭力的情景描述得十分生动。

综上所述, 英语新闻写作中所强调的准确性(accuracy)不等于精确性(precision)。在新闻报道中,准确性在某些情况下要求较大的精确性,在另一些情况下则可以容忍一定的模糊性。无论是精确, 还是模糊, 其目的都是为了达到准确。准确表达的是真或假的问题,但是,它不一定非得用数量化﹑形式化的精确方法来表示。简而言之, “准确”和“模糊”不成立对立面。当然,精确词和模糊词在英语新闻报道中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在每一条具体的报道中,两者互为条件﹑彼此渗透。一般而言,在纯信息新闻(hard news)﹑科技报道中,精确词语用得多一些; 在软新闻(soft news)﹑外交事务和趣味性新闻中,模糊词语又用得多一些。另外,在同一条新闻中,除非一开始就要有意强调某些精确的内容,一般来说,标题用的词语最模糊,导语其次,新闻主体再次之。

 

4 形象化特点

由于报刊业发行的报刊种类繁多,竞争激烈,新闻报道中需要运用各种手段使其变得更加生动形象,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和兴趣。一般而言,增强新闻报道的形象化特点的方式有两种:词汇途径和修辞途径。

..4.1 词汇途径

在英语新闻报道中,记者还常常借助形象化词汇来增加对事物描述的形象性及其吸引力,以资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幅生动画面,恍若身临其境。这类形象化词汇当中最常用到的是动词,例如:

--by chinese standards, hu’s political rise has been meteoric. he has helicoptered from promotion to promotion, becoming the youngest provincial party leader (in guizhou, at the age of 42), the only nonmilitary man to be party secretary of tibet, the youngest member of the key seven-member politburo standing committee in 1992, and so on. (newsweek, may 6, 2002)

在这位记者看来,胡锦涛在政治仕途上职位上升很快,所以就用直升飞机来形象地描述他职位提升的迅速。

.4.2 修辞途径

归纳起来,新闻英语为了达到形象性的效果,在修辞方面其用词倾向往往有以下几种:夸张词,典故词,比喻词,借喻词,俚俗词,连缀词。下面举一些例子加以说明:

--motion picture exhibitors have a strong preference for the restricted rating probably on the theory of forbidden fruit.

jimmy carter is a president of the spartan habit.(newsweek, april 4, 1992)

forbidden fruit 源于圣经故事,它指那些被禁止做但又强烈诱惑着人们去做的事情或事物;spartan 是古希腊神话的英雄。他有很强的自律感,而且生活极其简朴,此处用以称赞卡特总统的受人尊敬的品质和生活方式。

总而言之,新闻英语为了吸引读者,会经常活用一些词汇,或运用一些修辞手法来描述新闻事件,达到一种出其不意的幽默形象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林华. 交际中的模糊限制语[j]. 外国语,1994年第5期.

[2] 丁证芳. 科技词汇在报刊文章比喻中的应用及其翻译[j]. 上海科技翻译,1996年第1期.

[3] 端木义万. 谈谈外刊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年第6期.

[4] 柯平. 释义、归化和回译[j]. 中国翻译,1993年第1期.

[5] 胡清平. 音意兼译 — 外来语中译之道[j]. 中国翻译,2001年第6期.

[6] 贾德江. 英汉词语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年第2期.

[7] 李祥得. 英美报刊经贸文章的理解与表达[j]. 上海科技翻译,1995年第1期.

[8] 李春华、李勇忠. 语言的模糊性和语境的解释功能[j]. 西安外国语学报,2002年第1期.

  • 上一篇外语论文:
  • 下一篇外语论文:
  •  作者:羽殇 [标签: 英语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2013年高考英语新课标卷II试题点评
    高考英语写作必杀技之连接词
    抓住句子主干,突破考研英语阅读长难句
    从兽医到英语教师
    好的新闻写作
    新课标下初中英语教学多元评价探析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英语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
    改变传统思维,创新高中英语教学方法
    在语篇理解中促进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提升
    东西方文化差异下的初中英语教学探究
    找准切入点,提高高中英语语法教学效果
    浅谈高中英语的阅读教学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